脑洞季 | 倾听文字的声音

在临沂客户端 2020-08-05 阅读次数: 11900

1

偶然看到一张照片,叠在一起的三个小和尚。第一个小和尚捂着眼,第二个小和尚捂着嘴,第三个小和尚捂着耳朵。这张图片的原始用意,应该是与佛学道义有关的,但在我看来,却是很好诠释了作文写不好的三个原因:不看,不读,不听。

现在家庭里的电子产品很多,孩子大多沉湎其中,像样的阅读没有,此之谓“不看”。即便是看了几本书,孩子往往流于故事本身的闹热,不走心,此之谓“不读”。随着网络的普及,知识似乎可以通过搜索的方式获得,孩子通过倾听得来的直接经验的机会已越来越少,此之谓“不听”。

众所周知,语文在各学科当中的知识比重逐年增加,但是如果孩子“不看”、“不读”、“不听”,势必会造成写作障碍。于是,我提出了关于写作的新理念:倾听文字的声音,用耳朵阅读,用眼睛写作

当我们捧着一本书,书上的一个个汉字都是有温度的,我们应该和这些方块字交朋友,让这些汉字给我们讲故事,倾听文字的声音。和汉字成为了朋友,接着你要丰富头脑,为写作储备素材,就像大厨要做一桌菜,准备食材的过程是十分关键的。孩子们的年龄小,缺少生活经验,所以从别人那里听故事是储备素材的重要方法。过去有一首歌,“听妈妈讲过去的故事”,就是“用耳朵阅读”的最好诠释。孩子不仅要听妈妈的故事,还要听爷爷奶奶的故事,更要听叔叔阿姨的故事,见多识广才有的写。“用眼睛写作”强调的是观察,比如同样一棵树,春夏秋冬的样子是不一样的,春天有很多叶子,夏天枝繁叶茂,秋天叶子黄了,冬天可能就光秃秃的。还是这棵树,每一天的样子也不尽相同,下了雨湿漉漉的,刮了风就有倾斜的样子。

这三句话,是我在写作教学中总的纲领。我有一个学习委员,平时抱抱作业,有一次无意中聊天,说她家住在六楼,每次回家都要跨过117级台阶。这个数字很具体,说明她刻意数过,记在心里。假设我们考作文,大家都写回家,其他人大同小异,突然有一个孩子蹦出来告诉你,她家有多少级台阶,是不是就很能打动人?这样的文章才能走心,才能与众不同。

2

我经常给孩子们讲,好文章只能由聪明人写出来,笨人和懒人是写不出来的。笨人没有方法和技巧,懒人不琢磨。在课堂上,启发孩子思维的读物就是教材。每一篇课文,我都试图添加关于自己对写作的思考和要求。

比如三年级上册《大青树下的小学》,其中有一个段落:这时候,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

我启发学生,写文章一定要“高级”。高级是什么意思呢?别人用过的方法和套路,我们就不要用了。比如写同学们读得好,作者没有直接写读书的声音,而是“反其道而行之”,写“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那么我们听到同学们读课文的声音就格外清晰。

通过这个片段,我问学生,如果想写教室很安静,你会怎么写呢?不懂脑子的人可能会这么写:教室太安静了,非常安静,简直安静死了!(孩子们笑)这种写法就不高级,甚至比较低级。肯动脑子的学生,不走寻常路,别人用过的套路不用,从“相反”的方向入手。你要写“静”,我偏偏制造出点响动,最常见的写法是“掉根针都可以听得见”。再高级一些,可以写同学们写字的声音,“只听得见同学们在纸上写字的沙沙声”。

3

比如三年级上册《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其中有一个段落:可是,地面还是潮湿的,不时还能看见一个亮晶晶的水洼,映着一角小小的蓝天。

这个段落是非常经典的,经典到就连选编课文的人,可能都没有注意到此段的精妙之处。我外出讲学,经常拿此处举例,问孩子们,如果让你们写天很蓝,你会怎么写?很多孩子,百分之九十九的孩子会说“天真蓝,就像……”这样的比喻句。比喻这种修辞是没有问题的,但如果大家都用比喻,就没有了创新,不聪明。

通常在这个时候,我问了很多孩子,当他们说出很多比喻句的时候,我会给予肯定。同时,我会告诉他们,写作不仅要“高级”,还要“聪明”。你要写天上的东西,大家一窝蜂都抬头往天上看,偏偏你就往地上瞅。瞅到什么了呢?地上有个小水洼,犹如一块破碎的蓝色玻璃,或者蓝宝石。大家走着路,走啊走,不知是谁发现地上有一块蓝色水晶……原来,不是水晶,而是天上的颜色。你看,这样写蓝天是不是更聪明,读者也会印象深刻。

4

比如三年级上册《在牛肚子里旅行》,其中有一个段落:青头大吃一惊,它一下子蹦到牛身上,可是那头牛用尾巴轻轻一扫,青头就给摔到地上了。青头不顾身上的疼痛,一骨碌爬起来大声喊:“躲过它的牙齿,牛在这时候不会仔细嚼的,它会把你和草一起吞到肚子里去……”

这是一段关于写作的“教科书式”的描写,段落中的动词很多,但无一重复。这就是作者的匠心,不是脑袋一热就写出来的,而是用心为之。当你想要表达的意思相近的时候,换一种表达方式,可以缓解“审美疲劳”。

这样教给孩子,他们在写作中就学会了具体运用。

比如这篇孩子的诗作:

  种子

  作者:高绮 / 临沂三小三年级十一班

  一粒嫩绿的小种子,

  从参天大树上掉了下来。

  咕噜咕噜,

  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

  它就在那一直待着。

  随着时光的流逝,

  它渐渐被灰尘覆盖了。

  它感到闷,

  在地下比在地上可差远了。

  于是它努力生长,

  长成树苗,

  长出碧绿的叶子。

  终于,

  它长成了一棵苍翠欲滴,

  树枝繁茂的参天大树。

  它又掉下嫩绿的种子,

  小种子又咕噜咕噜的

  滚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

在这篇文章中,我的学生高绮对于动词的把握是准确的,“掉下来”、“待着”、“覆盖了”、“滚到了”……处处都能看到孩子的智慧。当一个孩子去“高级”地写作,去“聪明”地写作,那么她的文章一定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注:此篇入选《意林》少年版24期)

5

写作除了要“高级”,要“聪明”,还要有思维上的拓展。很多家长告诉我,他们的孩子读了很多书,他们也陪着读,但是到了写作的环节,孩子还是无从下手。这里面有两个原因:第一个,读书的数量不等于质量,读了很多书,但是如果不走心,只看热闹,对于写作是没有用的;第二个,思路没有打开,还局限在“凑字数”的原始冲动里。

在我们班,我对孩子作文的字数从来没有要求。相反,我会限制他们的作文字数。往往一堂作文课结束,学生有一肚子话想说,一肚子墨水想写,我偏偏给他们“堵”住,告诉他们,对不起,只能写100字。然后,他们怎么办?急于想表达的孩子,势必要把他们想说的话“压缩”,做一个取舍,好的留下来,废话自动删除。

那么,问题来了,如何打开孩子的写作思维?既然我们要用教材,不妨从教材入手。比如三年级上册《总也倒不了的老屋》,就是这一篇很好的范文。这篇课文的重点是续写,小猫来了老屋没有倒,老母鸡来了老屋没有倒,小蜘蛛来了老屋还是没有倒,教材让学生猜猜后面会发生什么。

这篇文章,如果按照这个思路进行,意思不大。顶多也就是“XX来了老屋没有倒”。你不用看到最后,就知道老屋没有倒,这有什么意思?那么,我反其道而行之,告诉孩子们,这篇课文写的老屋怎么也倒不了,如果我们把老屋给写“倒”了,那么我们就成功了。当然,你不能胡写,不能让老屋莫名其妙地倒,无缘无故地倒。如果老屋要倒,必须有一个合适的理由,理由在哪?

我启发学生,老屋为什么不倒?(答案五花八门)我说,一个老房子,什么都是旧的,眼看就要倒塌了,但是有人住进来,他是有责任保护“旅客”的。而“旅客”呢,虽然看到老屋破旧,风雨飘摇,但还是义无反顾住了进去,到底是因为什么?说到底,就一个词,信任。因为信任,小猫、老母鸡、小蜘蛛明知道老屋不结实,但还是住了进来。因为信任,老屋硬撑着不倒,创造了奇迹。

我进一步启发学生,这篇课文中的老屋,像不像我们生活中的一类人?像。像谁?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很对,他们到了退休的年纪,有的还在为家庭贡献着自己最后的一份力量。他们没有倒下,不是因为他们的身体有多好,而是因为“爱”。因为热爱家人,他们不能倒下,这有多么伟大!

把文章的落脚点,放在“信任”和“爱”这两个词上,文章本身就升华了。我觉得,语文最大的魅力,就是让孩子感知爱的力量。如果只是纯粹的技巧,作文教学是没有意义的,或者说意义不大。

回到前面的话题,老屋总是不倒,我们如何让他倒?(貌似不太友好)很简单,并不是所有人都信任老屋,这时候我们可以让一只狐狸出场(反面角色嘛)。这只狐狸原本也想住进老屋,但他不信任老屋,最后溜之大吉。之后,老屋受到“信任危机”,感到自己似乎真的老的,信念崩塌,最终倒掉了。我们让老屋倒下,但是倒的有理有据,倒的合情合理。这就是思维的魅力,当所有人都在写老屋不倒的时候,一篇能把老屋写倒的文章一定是令人瞩目的。

受到这种思维的影响,我的学生写出来的文章也非常有想法。

例如下面这一篇:

  回忆浴室

  作者:宋铠西

  我的家里有一个回忆浴室,

  为什么叫回忆浴室呢?

  因为每一次去洗澡时,

  都在跟妈妈回忆过去。

  有我小时候在幼儿园唱的歌,

  比如:小兔子乖乖、春天在哪里……

  有我一、二年级学的儿歌,

  还有我小时候两三岁时高兴的事情,

  再见啦!

  因为我要快点洗完澡出去,

  跟哥哥一起听妈妈讲中国历史。

众所周知,浴室是用来洗澡的地方。但是,这个孩子却把浴室写成了“回忆”的场所,因为浴室给她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表面上写浴室,其实写的是发生在浴室里的故事。这首学生的诗作,发表在《意林》少年版24期,我想,编辑收录这篇作品的时候,一定也是被孩子“另辟蹊径”的思维吸引了。

6

除了常规教学,生活中的场景也可以启发孩子们的创造欲望。冬天到了,校园里落了很多树叶,很多孩子把树叶捡到口袋里,制造了很多垃圾。我当时有了一个想法,既然喜欢树叶,不妨就在树叶上写一首小诗,展示出来给大家看。

消息一出,孩子们欢呼雀跃,他们终于可以“光明正大”地捡树叶了。学生们创作的积极性很高,因为平时作业写在纸上,这次要写在树叶上,体验是完全不同的。放学的时候,很多孩子就开始“紧锣密鼓”捡树叶,为了优中选优,他们收集了很多叶子。

作业交上来,孩子们写在树叶上的诗句很惊艳,也让我很感动。

看看这首:

  树叶黄了

  作者:孙嘉怿

  树叶黄了,

  妈妈说是秋天的风

  赶走了绿色。

  我却不这样认为

  一定是,

  善良的大树担心北风寒冷,

  给大地穿上了厚厚的棉衣。

  就像妈妈爱我,

  每天把我装扮成一个胖娃娃。

看着树叶上的这首小诗,我突然被孩子们天真的想象和真挚的情感打动了。他们是那么纯洁,每个孩子的思维都是等待开发的富矿。从此,我有了一种责任感,我不仅要把这个班打造成“作家班”,我要让这些孩子成为真正思考并幸福着的人。多少年后,那个冬天可能已经渐行渐远,但在他们的脑海里,永远都有一个关于树叶的回忆,而树叶上的每一个汉字与标点符号,都是极富韵律而跳动着的青春音符。

作者:季海东

( 编辑: 子硕)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