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看沂蒙丨扬起乡村振兴风帆 ——临沭县美丽乡村建设掠影

在临沂客户端 2020-08-06 阅读次数: 8076

编者按:近年来,我市把美丽乡村建设作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有力抓手,以美丽乡村“十百千”工程为引领,科学推进美丽乡村标准化建设,不断提高沂蒙美丽乡村建设水平。目前,全市已建成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92个,命名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200个,形成了点上亮、片上美、全面开花的良好局面。为加大示范带动、典型引路的力度,今日起,临沂市委农办、临沂市农业农村局、临沂日报报业集团联合开展“美丽乡村看沂蒙”系列报道,全面展示美丽乡村建设成果,深度解码美丽乡村示范创建的好经验、好做法,进一步营造全民动员、人人参与共建美丽乡村的浓厚氛围,为“在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中走在前列”提供有力支撑。敬请关注。文化新风拂面而来,和谐幸福处处尽显,群众文化生活不断丰富,文化发展所带来的新气象比比皆是……在临沭县郑山街道埠前社区,美丽乡村建设凝聚着当地厚重的乡土文化,以京剧艺术馆、孝文化讲堂、农耕文化馆为载体的“一村一品”“一村一韵”,展示的是祖辈沿袭的艺术文化、传统农耕文化,乡村文化在此得到了真正的传承和发扬。

  经过美化、绿化、亮化提升改造的临沭街道山里村成为省级美丽乡村

乡村文化凝聚着乡土之美,写好“乡村文化”文章是乡村振兴浓墨重彩的一笔。近年来,临沭县郑山街道充分挖掘当地山水风土文化资源,让家园变花园,田园变乐园,记忆中的乡愁有“处”可寻,一个望得见山水、记得住乡愁、富有丰富文化内涵的宜居、富民、和谐美丽乡村,展示了百姓生活中实实在在的变化。

  广场上休闲娱乐的村民共享美丽乡村建设成果

文化大戏,百姓主角。80岁的高埠前村村民高广华和83岁的南古新街村村民马宗明,互不相识,但却在一天中的同一时段,出现在各自村中的亭廊内、大树下乘凉纳暑,“处处有文化,环境美着哩”。面对采访,俩人发出了几乎同样的感慨。退休后的高级教师马宗明,其子孙都在县城工作生活,而他在县城也有养老房。然而他只愿意待在村里,用他的话讲,屋前有广场,屋旁有公园,小桥流水在家门口,村村有大戏,哪也没有在这养老更惬意。

  郑山街道连片打造的美丽乡村处处充满文化气息

得益于美丽乡村连片治理,郑山街道在该县9个镇街中率先实现了美丽乡村建设行政村全覆盖。整洁宽敞的道路、郁郁葱葱的绿化和错落有致的农家庭院相映成趣,如诗如画的乡村美景填满了老百姓的幸福生活。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既要抓文化内涵的牛鼻子,也要加速文化与产业的融合发展,培育乡村产业新业态。”临沭县农业农村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刘国栋介绍。

  郑山街道埠前社区以孝文化为主题的文化馆已成为周边学习和教育的重要场所

该县青云镇西朱崔村将“二十四孝”“五常之道”等内容刻在进村主干道一侧整齐排列的磨盘上,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倡导文明村风。在此基础上,该村还充分依托百年板栗林的绿色资源优势,让生态成为乡村产业振兴的支撑点,精心打造了“金滩栗海”“花海柳田”“水上乐园”等项目,有力地促进了该村乡村旅游业的发展。现在,每到节假日,百年栗树下、滨河大道旁、花海丛林间都会呈现游人如织的场景。

乡村振兴,产业富民是关键。临沭街道苍前社区山里村和郑山街道新村作为两个省级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都因产业经济的发展而焕发出蓬勃生机。

郑山街道新村充分结合当地适宜发展特色高效农业、观光农业的实际,村党支部书记带领村集体流转土地1843亩发展绿环现代农业示范园,探索创新了“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实行市场化运作,精细化管理,成立股份制经济合作社,村民变股民,每年把村集体收益的70%给股民分红,将集体经济发展成果最大限度地施惠于民。

  青云镇西朱崔村打造的“花海柳田”风景美不胜收

临沭街道苍前社区山里村,位于苍马山和冠山景区腹地,古村农家乐、休闲养生园、京剧大舞台交织在青山绿水里,犹如一幅绿色清新的田园山水画。近年来,该村充分立足自然区位优势,以镇域招商引进项目建设为支撑,推行土地、旅游、服务三种增收模式。面积达1000余亩的春山茶博园是该镇招商引进到山里村的大型茶场产业项目,茶场运营为附近村民和贫困户带来大量就业机会,仅每年的季节性用工就不低于600人,平均每人每年增收1万余元,这其中还不乏建档立卡贫困户。

乡村美了,村民乐了,美丽乡村的建设既美于形,又魅于心。近年来,临沭县始终把美丽乡村建设作为实施全县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坚持美丽乡村连片打造,统筹推进五大振兴,奋力开创临沭乡村振兴工作新局面。目前,该县有8个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10个市级美丽乡村,今年申报4个省级美丽乡村;建成人居环境示范精品村68个、初步达标村71个,美丽乡村示范村居71个。

临报融媒记者 武光玉 周成刚通讯员 谭子辉

( 编辑: 吴璇)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