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雀·国学采薇丨学而为人 守死善道

在临沂客户端 2020-09-01 阅读次数: 5297

孔子以“克己复礼”为“天下归仁”,即以视、听、言、动皆不违礼,用“礼”武装全身才是“仁”。孔子开创了以修身为主体的君子之教,并提出诸多修身之法。如“求己”(君子求诸己)、“志道”(士志于道)、“好学”、“博学约礼”(博学于文、约之以礼)、“自省”(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改过”(过而不改,是谓过矣)、“学思并重”(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等等。

“学”是《论语》中的重要内容。“学”与“好学”是孔子教育和引导弟子的基本方法,是孔子一生非常慎重看待的大事,《论语》中约有十分之一的篇幅,直接或间接地用于讨论“学”与“好学”,记载了众多孔子与弟子切磋琢磨为学的经验,深刻影响了后人。

“学”是一个不间断的过程,是需终身践行的工夫,如果没有这样的过程,那么人不可能成为君子。《论语》中的“学”与“好学”在内涵上有重叠之处,“好学”可以理解为“学”之态度、“学”之方法、“学”之典范境界。

《论语》开篇第一句“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就是好学者的自述,好学首先是把“学”看作一种乐事。“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学而不厌”体现的是对学习活动无条件的喜爱。“好学”之人能够从学习过程中收获快乐。“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好”如果停留在喜好的层面,仍有可能发生变化。“乐学”者因为在学习中有所得、有所乐,故而能够长期坚持。

孔子曾自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论语集注》说:“古者十五而入大学。心之所之谓之志。此所谓学,即大学之道也。志乎此,则念念在此而为之不厌矣。”为树立坚定正确的志向,就要在生活工作中谨慎、不懈怠,为学一日便有一日所得。同样,就能做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孔子把“好学”看作是比“忠信”更为难得的一种品质。《雍也篇》:“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先进篇》:“季康子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孔门贤人七十,弟子众多,可孔子独许颜回为“好学”,颜回以外,则“未闻好学者也”,这也证明了孔子把“好学”看成非常重要的品质。

孔子作为一个学者,对“学”有充分的理解和体会,自身更是勤奋学习之人。《论语》中多有记载。如:“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学如不及,犹恐失之。”从这些都可以看出,孔子的博学多才并非是生而知之,而是通过勤奋学习得来的。

孔子重视学,更鼓励弟子和后人用正确的方法用心为学。

如提倡学习与思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提倡谦虚好学,倡导见善思齐,见恶而改,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人人皆可为己师。“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在孔子生活的时代,孔子对西周以来的礼乐文化充满敬意,并以恢复在春秋末期被破坏的礼乐文化为己任。他提倡的或所好学的内容,一是文献典籍。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另一方面,孔子讲的学不仅仅止于知识的摄取,还包含着道德境界的提高。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下学而上达,我们平日的学习都是“下学”,看似很平常,但是只要坚持“下学”,经过一个过程之后可以达到“上达”,自身的知识水平、文化品位、道德境界就会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提高,最终接近“道”、弘扬“道”,这也契合立志于学的初衷。

“好学”是学习成为君子,要求学者不仅有坚定的志向、致道的信念,还要以学为乐,最重要的是守善不移。正如孔子所言:“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作者:张光增

( 编辑: 吕金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