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响临沂丨沂蒙精神在“疫”线闪光

在临沂客户端 2020-09-07 阅读次数: 40720

沂蒙精神在“疫”线闪光
刘仕江

临沂是沂蒙精神发源地、红色基因富集区。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沂蒙精神的殷切嘱托,沂蒙人民以实际行动传承红色基因,践行沂蒙精神,不断提升了沂蒙精神在党的精神谱系中的独特价值。特别是今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沂蒙人民以高度的政治站位、高尚的道德素养和无私的奉献精神,打响了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阻击战,这也是对沂蒙精神的时代检验。沂蒙精神在战疫实践中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芒!

一、沂蒙精神蕴含着忠公体国的文化秉性,在战疫实践中充分体现了国家至上的爱国精神

沂蒙精神的源头活水在于优秀传统文化深处的家国情怀。当年战斗在沂蒙山区的党和人民军队不惜抛头颅洒热血,救国图存;沂蒙人民爱党爱军,不惜破家支前、毁家纾难。这种家国情怀、爱国主义成为沂蒙精神的核心内涵。

今年初,当新冠肺炎疫情成为国难家愁之时,沂蒙人民一如革命战争年代那样,迸发出强烈的爱国精神。这首先体现在沂蒙人民顾大局、识大体,服从大局安排上。1200万沂蒙人民第一时间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从戴口罩、少出门、不聚集做起,以保持理性、宅在家里的实际行动支持抗疫阻击战。河东区汤头街道孙家堰村的支部成员孙玉刚,每天背着几十斤重的消毒液在村里消毒,直到阑尾严重发炎才住院治疗,几天后去世。儿子孙安同从武汉运送医疗物资返回在罗庄区隔离,妻子满怀悲痛给丈夫写了信:“安同,父亲已于今天火化,你要是为大局着想,就不要回来了……家里一切都会办好!”孙安同最终没能送父亲最后一程。1月24日,除夕夜,罗庄区龙泉官庄村党支部书记杨金动的母亲去世,他当即决定先把母亲遗体火化,等疫情结束再安葬。1月30日,郯城县南埝村村民李兴君亲自驾车送女出嫁,没有亲朋陪同、没有嫁妆陪送,他说:“非常时期,新事新办,不给国家添乱。”

其次,这种爱国精神体现在沂蒙儿女闻令而动,召战必回上。除夕夜,市精神卫生中心收到支援湖北的通知,仅半个小时,就有110多名医务人员报名,全市数千名医护人员也都踊跃递交了请战书。他们匆匆收拾行囊,有的放在床头“枕戈待旦”,有的瞒着生病的父母,有的甚至没有时间向家人告别,就千里奔赴湖北。70多年前,沂蒙人民用小推车把革命推过了长江,推向了胜利。70多年后,77名临沂援鄂医疗队员南下800公里,奋战50多天,救治数千人,在湖北、武汉擦亮了“沂蒙精神”的徽章。

这种爱国精神也体现在沂蒙老百姓“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朴实情怀里。李保民是兰山区广顺汽贸一名驾驶员,武汉封城之际,他主动请缨,驰援武汉运送蔬菜,一句“没钱可以出力”让他成为“网红”。得知自己获得2万元奖金后,他又把奖金捐给了湖北那些在疫情中失去亲人的孩子。临沭县石门镇文岔河村的板房安装工人文杰,于大年初六“逆行”武汉雷神山医院,他说“非常时期,国家有需要,咱有这个手艺就得去支援”。沂水县孙吉国、许德强两位“临沂兄弟”自行驾车到武汉,帮助送运医疗物资,他们说:“没考虑太多,只是想做一件这辈子最有意义的事。”

从守护一个家,到守卫一座城,再到心系一个国,沂蒙人民的家国情怀启示我们,大力弘扬沂蒙精神,必须厚植爱国情怀,进一步激发人们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巨大热情。

二、沂蒙精神蕴含着党群一心的鱼水深情,在战疫实践中充分体现了同舟共济的团结精神

沂蒙精神形成的内在逻辑是“党为人民谋利益,人民坚定跟党走”。当年,根据地各级党组织和人民军队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作风等各个方面维护群众利益,唤醒了群众的政治觉悟,形成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的磅礴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沂蒙精神是“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铸就的”,正是对这种党群关系的充分肯定。

新时代,沂蒙各级党组织和人民群众依然保持着“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密切关系。特别是今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威胁,沂蒙人民党群同心的团结精神空前高涨,形成抗疫阻击战的强大合力。

这种团结精神源于生命至上、人民至上的理念。疫情爆发后,临沂市委市政府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置于一切工作之首,不折不扣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一方面在全市范围内调集最优秀的医生、最先进的设备、最急需的资源,采取各项措施提高收治率、治愈率,降低感染率、病亡率,全市累计下达财政资金2.8亿元,预拨医保资金3.5亿元。另一方面,做好民生兜底保障工作,全力解决群众突发性、紧迫性、临时性生活困难。河东区为居家隔离群众配送蔬菜水果;平邑县基层村干部主动为隔离人员清垃圾;沂南县为菜农打通蔬菜销售“绿色通道”。

这种团结精神激发了人人参与、联防联控的行动自觉。沂南县砖埠镇常桑杭村的党支部书记颜景贺一家四口全员上阵抗疫,用实际行动为小山村防疫贡献力量。兰山区柳青街道卫生服务中心的8名护士轮流照顾父母被隔离的两个孩子,演绎了“疫情之下、亲情之上,两个孩子、八个妈妈”的感人故事;兰山区白沙埠镇白沙埠社区共860户居民,超过800户村民以志愿服务和捐款捐物的方式参与疫情防控。

这种团结精神彰显了同甘共苦、心手相连的党群关系。兰山区方城镇的李华捐给镇政府2250公斤鸡蛋,助力抗疫。镇政府没有发给疫情防控人员,而是全部分发到辖区贫困户和敬老院。该镇官庄村的吕高山收到鸡蛋后,又把鸡蛋煮熟,送到村里的疫情防控检查点。兰陵交警践行“疫情不退、警察不退”的誓言,赢得社会赞誉,辖区理发师登门免费为他们理发;费县菜农得知县公安局特巡警大队食堂买菜难时,及时送去成筐的新鲜蔬菜,拒绝收钱;郯城县泉源乡后班庄村的两位村民居家隔离期间,受到村里无微不至的关怀,他们分别捐款2000元,向村干部和医护人员表示感谢。

同心同力,众志成城。只有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全社会拧成一股绳,才能汇聚起抗疫合力。这启示我们,大力弘扬沂蒙精神,必须始终保持党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调动起广大民众的力量,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夯实根基。

三、沂蒙精神蕴含着革命到底的坚强意志,在战疫实践中充分体现了敢上必胜的奋斗精神

一部艰苦卓绝的沂蒙革命史,就是一部坚定信仰不动摇、执着革命不觉苦、勇往直前不退缩、为了胜利不怕死的奋斗史。当年战斗在沂蒙根据地的共产党、八路军以革命到底的信念,践行着初心与忠诚,成为沂蒙精神的道义担当与品格支撑。

新时代,“革命到底”的精神元素融入了沂蒙人民应对挑战、抵御风险、克服困难、解决矛盾的生动实践。具体到战疫实践中,突出表现为敢上必胜的奋斗精神。

首先,这是敢于胜利的坚定信心。市中医医院呼吸重症科护士长董艳艳接到通知后,第一个报名参加援鄂医疗队:“我专业对口,又是护士长,我去!”她和“战友们”表示,誓与病毒斗争到底,一定赢得这场抗疫援鄂战争的胜利!市妇女儿童医院的护士邱凤蕊誓言:“疫情不除,头发不留!”罗庄公安分局的民警王维龙和经开区分局民警高伟伟是一对战疫前线的夫妻档,他们相约:“疫情面前,我们不退,打完这场硬仗,一起回家团圆。”援鄂医生宋佳隽带着爸爸的信驰援武汉:“到了武汉就等于到了战场,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决不能后退”,信封上写着“不破楼兰终不还”。

其次,这是敢打硬仗的勇毅笃行。危难关头,莒南县人民医院感染科的护士长陈洪芳带着7位90后护士进入隔离病房,她含着泪说:“她们把未知的风险、压力抛到脑后,把最镇定、乐观的一面留给了病人。”市人民医院医疗核心专家组的魏莉腿摔伤后,仍然坚持会诊19个病例,裤子和血己经粘在了一起,她说:“我们就是来打仗的!”市疾控中心卫生检验科24小时高速运转,16名工作人员,有10名是女同志,她们撑起了检验工作的“半边天”。“白衣执甲,逆行而上。从没有生而英勇,只是选择无畏!”我市首批援鄂医务人员张雪岷在武汉汉阳方舱医院工作期间,每天穿着厚厚的防护设备,要一口气工作6个半小时,提前穿了尿不湿,刻意少吃饭,少喝水甚至不喝水。援鄂期间,他所在的组收治患者500余人,全部治愈出院。

再次,这是带头冲锋的榜样力量。春节前夕,临沭县南古卫生院党支部书记陈彪办理完母亲后事,立即返回工作岗位,冲在疫情防控一线。他说:“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该冲锋的时候就得冲上去。最危险的地方就得有咱!”“我是党员,我先上!”成为沂蒙抗疫“战场”上最响亮的声音。费县上冶镇东埠子村支部委员魏云霞,做完手术20天就坚持上岗;蒙阴县垛庄镇600多名退役军人奋战在抗击疫情第一线;河东区“三包一联”制度使党员、民兵冲在抗击疫情的第一线。

临危不惧,勇往直前,沂蒙人民绘就了新时代“战瘟神”的壮阔画卷。这启示我们,大力弘扬沂蒙精神,面对各种已知、未知的危机与挑战,必须以顽强拼搏的奋勇执着,激扬梦想情怀,支撑伟大实践。

四、沂蒙精神蕴含着大爱大义的道德品格,在战疫实践中充分体现了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

当年,从沂蒙红嫂到“沂蒙六姐妹”,从“陈毅担架队”到沂蒙民工队,从“一门四英烈”到抗日楷模村,沂蒙人民用最真挚的情感、最朴实的行动诠释了无私奉献,成为沂蒙精神的人文精髓与道德成因。

新时代,沂蒙人民不断提升红色文化新高度和传统文化新境界,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面前,以公而忘我和奉献有我的担当,谱写了疫情无情、沂蒙有爱的赞歌。

大公无私、我将无我。春节前夕,市人民医院东区急诊科护士张学珍第一个上交请战书:“不计报酬、不论生死,自愿走在抗击新冠疫情的第一线”。农历大年初一,给孩子断奶后,她亲手给孩子做了一碗馄饨,含着热泪喂完,然后全身心投入抗疫一线。河东区退休老人孙云伦4个儿女和1个儿媳奋战在抗疫一线。除夕夜家人没有团聚,老孙在微信群里对孩子们说:“你们都在抗疫前线,我很自豪,我只有一个要求,你们一定要做好个人防护,别给国家和单位增加负担。”临沂经开区东江救援队的6名志愿者千里逆行大别山,出发前夜写下遗书,目的是“万一出现什么情况,给父母、孩子有个交待”。他们中还有人付出了宝贵的生命。市公安局治安支队民警崔崑在工作岗位上突发心肌梗塞,年仅49岁;费县薛庄镇城阳村党支部书记孙士贞,突发疾病倒在抗疫一线,终年59岁。

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疫情爆发后,拥军模范朱呈镕带着20吨水饺奔赴武汉火神山医院,他唯一的儿子担任司机,长途跋涉14个小时,行程1000余公里,让火神山医院的官兵和医护人员吃上了热腾腾的饺子。这位64岁的“最美兵妈妈”,已经连续拥军18年,累计捐款捐物1000多万元。疫情面前,谁都不是旁观者。为确保全市家庭特别困难的孤贫儿童“停课不停学”,市孤贫儿童心理辅导志愿者服务团免费发放780台学习机,并组织志愿者对孩子们进行辅导与督促。自2017年起,市孤贫儿童心理辅导志愿者服务团8000多名志愿者走遍沂蒙大地,摸排并帮扶了5300多名孤贫儿童。疫情防控工作最吃紧的时候,市慈善总会在全省率先发出募捐倡议书,短短一个多月的时间,组织了10次集中募捐,110多位爱心人士现场捐款。金锣集团捐赠1500万元物资;鲁南制药集团捐赠1011万元药品;山东临工集团组织150吨蔬菜驰援武汉,捐款25万元;平邑县山东蒙水集团向武汉捐赠100吨黄桃罐头。截至2月20日,市红十字会、市慈善总会累计募捐款物超过20920万元。

一如当年的拥军支前和参军参战,沂蒙人民再次诠释了无私奉献。这也启示我们,大力弘扬沂蒙精神,必须把握好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的内在统一,以甘于奉献的实际行动,在推动社会发展进步中实现人生价值。

五、沂蒙精神蕴含着敢为人先的进取意识,在战疫实践中充分体现了科学探索的创新精神

当年沂蒙根据地,在组织体制、民主制度、群众工作、战略战术等各个方面进行创新,成立了第一个党领导下的省人民政府,制定了我党历史上第一部《人权保障条例》,第一次通过“豆选”的形式让普通群众登上政治舞台……在党的领导下,沂蒙人民秉承开拓进取的探索精神,不断谱写着解放思想、锐意进取的新篇章。

面对今年的疫情考验,在没有现成经验可以借鉴的情况下,临沂市既严格落实国家方案要求,又结合实际积极探索,不断创出“临沂经验”。

首先,在科学应对确诊病例上探索创新。1月23日,临沂确诊了全市首例、全省第二起输入性病例,兰山区疾控中心工作人员发现,患者儿子核酸检测为阳性,但未表现出任何症状。市、区疾控中心专家会商之后,随即采取多层加量排查。先后排查了232名密切接触者,陆续发现6名患者,其中,患者儿媳妇前几次检测结果均为阴性,隔离期间为阳性,后再度自然转阴,始终未发病。这表明,有的感染者可能自始至终无症状。此外,兰山区疾控中心还对患者家庭外环境进行检测,发现多处门把手、灯具开关己被病毒污染,这为防范电梯、门把手等接触感染提供了依据。省新冠肺炎疫情处置工作领导小组认为临沂对这起病例的调查处置“既有创新,又有发现,为全省调整防控策略和措施起到了重要作用”。

其次,在构建群防群治“防控圈”上探索创新。为减少市民出行,聚集,临沂“大润发”、东方购物、九州超市、蓝海国际饭店等推出线上下单业务;沂水县223家药店、458家果疏超市实施“无接触式”购物模式;河东区广泛采用“自走式大型喷雾器”“无人机”“雾炮机”等新型消杀方式;农商银行开通“沂蒙云贷”纯线上办贷平台;临沂市网上办事大厅、“在临沂”APP、“临易办”平台等客户端让群众足不出户,即可办理相关业务。

再次,在推动复工复产上探索创新。全市对复工复产企业实行报备制度和日报告制度,并出台十条举措为中小企业纾困解难,对因受疫情影响停产、停工,无法按期履行涉外合同企业提供法律支持,对中小企业客户采取“欠费不停电”措施。河东区实行“企业吹哨,街道报到”,及时解决企业诉求。兰山区积极倡导“机器换人”,推动企业领跑复工复产。兰陵县制定《企业复工复产防疫手册》,确保疫情防控与经济发展两不误。截至3月4日,全市2924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累计开工复产2898家,开工率99.11%。

“防”而不“乱”,“控”而不“停”,临沂“战疫”充分体现了科学抗疫、理性抗疫的创新精神。这也启示我们,大力弘扬沂蒙精神,必须把握好“变与不变”的辩证逻辑,以创新的精神务实求变,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一百年前,革命先驱李大钊说:“历史的道路,不全是坦平的,有时走到艰难险阻的境界。这是全靠雄健的精神才能冲过去的。”沂蒙人民的战疫实践说明,沂蒙精神已然成为沂蒙人民流淌在血液里的红色基因,也成为抗疫阻击战的制胜“法宝”。今天,我们决胜全面小康,走好新时代长征路,必须传播好红色文化,传承好红色基因,让沂蒙精神等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真正成为奋进新时代的强大精神支柱!

( 编辑: 吴璇)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