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洞季 | 此篇纯为吹嘘我的母校临沂三小

在临沂客户端 2020-09-16 阅读次数: 11133

没错,这篇文章的题目就是《此篇纯为吹嘘我的母校临沂三小》。

写专栏的好处就在这里,有块方寸之地真的可以为所欲为!

没人让我写这个,这不,前不久,三小获得国家级文明校园的资格。一激动,跟喝了二两牛栏山似的,拔剑四顾,执笔为先,撒下此文。

从未想过,我会到母校任教。

先说说童年。我就是三小毕业的学生。那时候还有学前班,教室地面是铺的方砖,冬天取暖用的是蜂窝煤的炉子。这种炉子的制热效果不是很好,那时候还没有安全作业,我上学途中到河里滑冰,结果掉进去,棉裤湿透,在炉子上烘了一个下午也没干。学前班的班主任姓范,又黑又高。其中有两件事记忆深刻,第一件是她的丈夫去世,全班买了几个苹果,用塑料袋子提着,到范老师家探望。小孩子,不懂事,零星忆起几声可怜女人的哭泣。第二件事是她自己花钱,买了一筐苹果,在班里给我们发。苹果很小,也不是很甜,但伸出小手接苹果的那一个瞬间,永生难忘。不久前,是我37岁的生日,我自己花钱给班里每一个孩子买了一个小本子。我在微信上说,这都是因了范老师的善举,从此落下病根。

三十一年前,博雅楼还是几间低矮的平房。我在这里吮吸过5分钱一根的香蕉冰棍,下了课端着脸盆到隔壁班打水仗,挥舞着凳子腿在灰尘缭绕的破房间里打群架。三十一年前,我还是个孩子,王成军老师的头发还是黑的,血气方刚,帅气十足,堪称“颜巷口第一古天乐”。没错儿,我是王成军老师的学生。我还记得第一次上课,我端正的坐姿,以及双手递交作业的礼貌动作,受到王老师的表扬。至今,我们班的孩子都有一个习惯,交作业的时候双手呈上,我也会双手接过。我想,传承是什么,也许并非是宏大的文化,仅仅是一个动作,就足以铭记一生。

记忆中,年轻的王成军老师声如洪钟,眼神犀利,器宇轩昂,写一手非常漂亮的粉笔字。他很严厉,爱憎分明,直到我第一天来临沂三小工作,得知竟然和我的恩师一个办公室,内心其实是十分惶恐的,也就是俗称的“心理阴影面积”。开个玩笑,实际上,我是很感激这种严厉的。当年那个班,有中央广播电台的播音员,有驾驶战斗机的军官,他们都是王成军老师的学生,也是三小的骄傲。有一次,官校长问我,提到临沂三小,你最先想到什么?我说,我会想到一棵挂着角铁的合欢树,还会想起一次停电,数学老师刘维启坐在走廊里,头发剃了一半,浑身头发茬子维修电闸的一幕,我当时肚子都快笑炸了。真的,人活着,不是活一辈子,而是活几个瞬间。同理,一个孩子记住的学生时代,不是几篇课文,几个单词,而是几个瞬间。

有了这几个瞬间,我的童年清晰而温馨。沂州路青石板街留下了我稚嫩的足迹,老东关煤球厂北大河历练了我宽广的胸怀,颜巷口街轱辘8巷蜿蜒曲折,兰山路香油磨坊的味道杂糅在电子游戏室五毛钱一小时的魂斗罗开篇音乐中。我妈那时还很年轻,顾家园四合院历史的天空下回荡着母亲唤儿回家吃饭的吆喝声。后来,我写小说《咱们小时候》,开篇序言就是《临沂,临沂》,最初的书名是《八零一代的鸡零狗碎》。我和临沂这座城市一起长大,我的成长史也是临沂三小飞速发展的一段历史。后来,我的一篇文章在全国征文活动中获一等奖,颁奖仪式上,台下坐着我的父亲和母亲。发表获奖感言的时候,除了感谢CCTV,感谢MV,我还感谢了老爸老妈。这是我感谢养育之恩的方式,也是表达“孝”的方式。无论工作,还是写作,父母都是我最坚强的后盾。我虽不屑于“啃老”,但也不得不承认,“有老可啃”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

幸福的事情还有很多,比如当我工作调动来到临沂三小的时候,我的女儿季筱筱也跟着转校,有幸进入高吉凤老师的班级。小学五年,在老师的关心呵护下,季筱筱进步很大。这五年,我们爷俩儿六点起床,六点半来到临沂三小,我在办公室里给女儿上一堂一个小时的“季筱筱私房课”。每天背一首古诗,每天背三个英语单词,每天品读一篇古今中外的名著。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到浩瀚亿万年的天文,从动物植物美学,到BBC国家地理的纪录片。整整五年,雷打不动,教材用了一箱子,女儿高考以前所需背诵的古诗文、文言文已熟烂于心、倒背如流。除了给女儿上私房课,我还着意培养她的阅读习惯。从二年级开始,我每周带着女儿上新华书店,我说,你看你自己的书,爸爸看爸爸的书,一个小时后咱们在电梯这个位置集合。这样,把读书当成游戏,女儿就非常高兴。除此之外,曹文轩和杨红樱来临沂的时候,季筱筱还作为学生代表,与之交谈,合影。有了这样的熏陶和影响,加之语文学科高吉凤老师的指导,季筱筱还获得了临沂首届校园文学大奖赛一等奖的殊荣。当然,这些成绩微不足道,作为一个父亲,五年来日复一日的坚持,是对女儿最大的“爱”。

古人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身为班主任,对学生有“教”的义务和重任。因为本身写作的缘故,带班之初,我就有了“打造临沂三小写作中的黄埔军校”之宏愿。愿景很大,道阻且长,所以没敢声张,只有默默去做。在我们11班,我立下规矩,每周必须由父母陪伴去新华书店,看书拍照上传微信班级群,周一回到学校分组交流阅读心得,上台讲两句。有的家长告诉我,开始的时候,他们在书店里给孩子“摆拍”,时间长了,他们觉得来都来了,那就好好读吧。每周一本书,有了阅读量,我还会让孩子们每天写一篇日记,挑拣优秀的文章在朋友圈里展示。因为我平时写作,朋友圈里有很多作家和出版社的编辑,时间长了,他们会为我们11班孩子的文章点赞,并刊用其中的文章。不久前,《意林》杂志社在我们11班设立了小记者站,两位同学的诗作发表在《意林》少年版,《意林》杂志社还专门给孩子寄来样刊、刊用证明和稿费。二年级就能在国家级重磅刊物发表文章,相信对孩子们是个很好的激励。除此之外,从一年级开始,每到春节,我都会用钢笔亲手给家长写一封信,谈谈孩子的学习,寄予来年的希望。这件事我做了两年,发朋友圈的时候,我把官校长和很多同事都屏蔽掉了,因为我觉得这是一种纯粹的个人行为,不掺杂任何私心杂念,更不想成为一种规范和标杆。我就是觉得需要这么做,然后就去做了,很简单。

对父母“孝”,对子女“爱”,对学生“教”,对自己“学”。每周,无论多忙,我都会去新华书店看书。我在朋友圈里说,我要求我的女儿读书,我必须自己先读书;我要求我的学生读书,我必须自己先读书。读书是我学生时代养成的习惯,因为喜欢读书,我后来开始写书。大学时代,我给自己定过目标,一年写一部小说。毕业参加工作,最恶劣的环境下,我也没有放弃写作。记得有一年,我还在镇上教书,工作之余,我跑到镇上一个网吧,在最靠近厕所的一台电脑上,写完了小说《寻龙记》。这本书后来获第二届沂蒙文艺奖长篇小说一等奖。作为一个喜欢写作的教师,一年两个假期是写作的黄金时间,《神奇蚂蚁笔》是我在寒假没有暖气空调的二楼写完的,《写给中国儿童的昆虫记》是与出版社签完合同一个暑假写完的。

有了领导的鼓励,有了家庭的支持,我的目标就是在学校里面做一个三好先生:好好地读书,好好地教书,如果自己在教学和科研当中,经验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情况下,好好地写书,能做到这个三好就很不错了……这个“三好”确实做到不易,不过在憧憬里,好好读书、教书、写书,真是世界上最美好的生活。这也是我的梦想,我为这个梦想时刻努力,奋斗。

作者:季海东

( 编辑: 子硕)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