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县乡调研行丨后峪子“变形记”

在临沂客户端 2020-10-12 阅读次数: 8319

仲秋时节,记者驱车前往全国文明村——沂南县依汶镇后峪子社区,但见这里层林尽染,五彩缤纷,如诗如画。整齐划一的居民楼、漫山遍野的经济林,遍布山村的农家乐,谁曾想到,这里原来是十里八乡有名的“干巴村”“光棍村”。

后峪子,恰如其名,分布在8条山峪里,山多地少、缺水少路,原来是个典型的穷山村,祖祖辈辈靠天吃饭,填不饱肚子是常有的事,外村的姑娘都不愿嫁到这里,最困难时,村里同时有36个年轻小伙打光棍。


如今,沿着柏油路行进,漫山的葡萄架上果实累累,引来不少游客采摘。“自己当老板,自己说了算!葡萄成熟的时候,我们通过采摘游,吸引游客来采摘,根本不用出去卖。我有七八亩地,正常收入的话,一亩地能有1万来块钱的收益。”身为“园主”的孙存佩感受着丰收的喜悦,说起话来相当“硬气”。

这些年,作为“领头雁”,后峪子社区党总支书记梁兆利带领大伙整山治水,拔掉了多年的“穷根”。接着他又带领村民,用整治出来的2000余亩山地种植林果,葡萄产业、帅李产业、柿子产业,多种经济林果业的发展,让后峪子这个山沟村变成了远近闻名的果业村,并注册了“阳都帅李”商标,仅帅李一项,年收入就达到500余万元。

“刚开始俺们也是各管各家,自己种自己的果子,自己推着果子出去卖,单打独斗跟听天由命差不多。”孙佃坤是后峪子社区党总支成员,他对“协会+支部”的组织模式竖起大拇指,“俺们现在抱团取暖、共同发展,种果子从育苗、供药、采摘到销售全部实现了农业生产标准化、经营规模化、营销品牌化。我们也通过领办合作社与电商、超市对接,咱们的葡萄由他们销售,价格和档次都提升了不少。”

依托林果业,后峪子人开始发展农家乐、采摘游等一系列旅游产业,每到花开时游客络绎不绝,采摘给社区居民带来收入的同时,多元化的增收渠道,也让居民增收有了保障。“别人都说现在的后峪子发展得好,和以前比,简直换了个样,一到旅游旺季,农家乐都要提前预定,游客来俺们这里游玩,吃吃农家饭,住一晚上,都说好!”说到现在的变化,李长美笑开了花。

李长美可不仅仅有开办农家乐一项“技能”。闲暇时,她跟很多妇女一样,到社区的工厂打工,再赚一份钱。通过招商引资,后峪子吸引3家服装加工厂落地,解决了200名劳动力就业问题。

这几年,依托理论宣讲线上平台,后峪子组织群众学科技、用科技,很多群众自发到网上学习“充电”,学会了“网上淘金”。目前,全社区群众每户至少掌握了2至3门实用技术,培养出了一批“土专家”和“小能人”,有60余户通过网络找到了致富项目。现在,在后峪子社区,林果收入、旅游收入、产业工资收入成为居民和社区增收的主要渠道。

口袋富了,头脑也不能落后。后峪子社区始终重视社区居民的思想道德建设,坚持以评先树优为突破口,激发大伙的荣誉观念,对评选出的“好媳妇”“好婆婆”进行表彰奖励。为扩大影响,延伸教育触角,后峪子还把“好媳妇”的喜报送到其娘家,以达到双向教育的目的。多年来,后峪子累计评出各种荣誉户320多家,先进个人800余人次,全社区形成了学先进、讲文明、讲道德、树新风的良好风气。

每月的党员、社区居民代表和群众活动日,后峪子社区格外热闹,村里的“庄户”剧团定期演出。这个20人的小剧团总能结合身边的人、身边的事,通过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方式给居民带来不一样的演出,先后创作了《赞劳模》《观新貌》等30多个节目,既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又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在党的领导下,把工作做好,把服务送到家。”“领头雁”梁兆利的心愿朴实简单,但他在带领大伙致富奔小康的路上一直没有停歇。

记者手记:

不是第一次来后峪子,也不是第一次采访后峪子社区党总支书记梁兆利,但每次采访都能让记者眼前一亮。

在记者的印象里,凡是被称为“峪”的地方总能跟山高路陡挂钩,后峪子也不例外,山多地少、缺水少路。论自然条件,土不肥地不壮,“干巴村”“光棍村”似乎“实至名归”。

采访过程中,漫山遍野的林果,一排排漂亮的小洋楼,处处彰显着社区居民的安居乐业和生活富足。

在后峪子村史馆,一件件老物件、老照片,记录了后峪子的华丽蝶变。而这离不开头雁效应,梁兆利这位年逾古稀的老支书无疑就是这里的领头雁,更是大伙的主心骨。“就图群众说党好”一直是梁兆利带领社区居民致富的信念。没有华丽的语言,没有不切实际的打算,一个“干”字当头,梁兆利带领着大伙让穷山僻壤变成了世外桃源。

临报融媒记者 张萍 通讯员 孙国华

( 编辑: 吴璇)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