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精神特刊|红嫂情深 拥军永远在路上

在临沂客户端 2020-10-27 阅读次数: 45606

“一定要通过你们新时期的红嫂,把沂蒙精神、红嫂精神带到军营去,让80后、90后的孩子不要忘记历史,要知道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2013年11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临沂,对沂蒙新红嫂朱呈镕提出郑重嘱托。

从下岗女工,到水饺界的“朱老大”;从沂蒙新红嫂到拥军万里行。19年来,900吨水饺,饱含着沂蒙老区人民对子弟兵的深情厚意,源源不断、无偿地送往祖国的边陲哨所。朱呈镕,用一颗滚烫的赤子之心,传承着沂蒙红嫂无私奉献的红色基因,抒写着新时代“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成为无数人民子弟兵心中的“最美兵妈妈”。

红嫂情深,山河无恙

抗“疫”,是一场人民的战争。沂蒙新红嫂,以融入血脉的红色传承,爆发出磅礴的时代伟力。

从小汤山到火神山,朱呈镕两度逆行、千里驰援。在疫情最严峻、最关键的时刻,无惧生死,将成吨的蔬菜、水饺运送到医院,慰问奋战在抗“疫”一线的战士官兵。是什么力量让她挺身而出?是沂蒙儿女薪火传承的红色基因,是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精神力量。

“沂蒙这方红色热土养育了我们。国有难,理应冲锋在前。”2020年1月28日,大年初四,朱呈镕正踏着1米多深的积雪,与维东边防哨所的战士们一起过春节。当得知武汉疫情形势严峻,当即通过临沂市女企业家协会向抗“疫”一线捐款1万元。看到一线医护人员和部队官兵正以血肉之躯与病毒展开生死较量时,她的心情再也无法平静。

到武汉去!朱呈镕马上通知公司全体人员取消春节休假,火速返岗,71名员工3天3夜赶制出20吨水饺。想尽办法购置了价值几万元的防护用品。并发动沂蒙新红嫂们昼夜兼程、亲手缝制了200多双鞋垫。

唯一的儿子驾车。14小时、920公里,历经5省关卡。2月2日清晨,朱呈镕抵达武汉。

看到日夜牵挂的子弟兵远远地、间隔着列队迎接,她热泪盈眶。部队首长问她有什么要求。朱呈镕的回答让所有在场的人意想不到——“我唯一的要求,就是一定要去火神山医院看看战士们!”在生死火线上,让战士们感受到妈妈的爱,是兵妈妈最大的心愿。

“我想一个人去,儿子却急了。说千里路都赶来了,必须一起去。”朱呈镕娘俩就带着饺子去了火神山医院。

“这个时候,您赶到这里,不怕?”“你们没黑没白地干都不怕,我怕什么?老一辈红嫂伊淑英当年推着小车往前线送军粮,子弹在她头上嗖嗖地飞都不怕。相比之下我的危险已经小多了!”

“真正打仗,还是沂蒙人!沂蒙山的兵妈妈,来给大家送饺子了!”部队首长眼中噙着泪光。

“最后一尺布做军装,最后一粒米做军粮,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革命战争年代,百万沂蒙人民以无我的精神拥军支前,用独轮车推出一个新中国。血与火的考验中,涌现出沂蒙红嫂祖秀莲、沂蒙母亲王换于、沂蒙六姐妹等众多拥军模范,孕育出沂蒙精神、红嫂精神,滋养着沂蒙儿女代代传承,坚定地共铸祖国坚强国防。

2003年,北京发生非典疫情。朱呈镕看到小汤山医院年轻的部队女护士牺牲在一线,泪流满面:“人民子弟兵是为了救咱老百姓,作为沂蒙女儿,我必须尽一份微薄之力。”

朱呈镕带领员工,当天连夜赶制了5吨速冻水饺。第二天,连家中老人都没说,装车奔赴小汤山——成为非典时期到小汤山医院现场捐赠的第一人!看见风尘仆仆、连夜赶来,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的朱呈镕,一位部队首长瞬间泪目:“见到您,仿佛又看到了战火硝烟中舍身救护伤员的沂蒙红嫂。”

红嫂深情,山河无恙!

战争年代,对全国革命贡献最大的是山东,对山东革命贡献最大的是沂蒙。沂蒙红嫂不顾个人安危,拥军支前,誓死捍卫国家民族的尊严;新时代的沂蒙红嫂,依然冲锋在前,坚持一心一意跟党走。用大爱,为人民子弟兵送上温暖;用生命,践行着对党、国家、人民军队“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

“有5000多个兵儿子,是我最大的幸福。”

在白手起家、艰苦创业的日子里,红嫂精神如心中灯塔,支撑着朱呈镕坚定不移地走在拥军路上。爱党、爱军、回报社会,已经成为她生命的一部分。

1997年10月,44岁的朱呈镕下岗了。失意之时,沂蒙红嫂、沂蒙六姐妹的事迹深深地打动了她,使她燃起了创业的勇气。先是成立出租公司,而后又为帮助果农解决山楂销售问题,开发出十多个品种的夹心冰糖葫芦,远销全国十多个省市。“朱老大”冰糖葫芦随即成为响当当的品牌。

“战士们离家到部队,难得吃上妈妈包的饺子,那我就包饺子送到部队给战士们吃吧!”于是,她毅然决然地把象征团圆与温暖的中华传统美食——饺子,作为她一生的产业,为的就是让战士们能够吃上最美味的饺子,体会到家的温暖。

“没有党的教育培养、没有沂蒙精神和红嫂精神的激励,就不可能有我的今天。国防需要的,就是我要做的。”朱呈镕决意接过老一辈红嫂的“接力棒”:只要活着,拥军永远在路上!

从那时起,不管是零下30摄氏度的冰天雪地,还是零上40摄氏度的高温酷暑;无论是在北方万里之遥的“中国东方第一哨”,还是在南海偏远的海岛,到处都有朱呈镕拥军的身影。19年来,她先后走访300多支部队,行程40万公里,无偿赠送水饺900多吨,认下5000多个兵儿子。

“俺嫁进门,就没过上一个团圆节。一到中秋、春节,俺娘就去部队拥军了。”朱呈镕的儿媳妇说。在婆婆的影响下,全家都加入到拥军队伍中,先后有13人走进军营,成为名副其实的“光荣家庭”。

2014年秋,朱呈镕到大连市瓦房店某部拥军时,部队首长跟她提起了一名叫张广奇的士兵。他是一名孤儿。每到周末,其他战士都忙着给父母打电话时,他都情绪低落,好多次战友们都发现他把枕头哭湿了。

朱呈镕柔软的心被刺痛了。她当即表示:“把这个孩子交给我吧,我做他的妈妈!”

当晚,朱呈镕一边和张广奇聊天,一边给他缝衣裳。发现他裤兜里有张纸条,写满了借亲朋的钱,一共13.8万元,是张广奇母亲生前住院欠下的。

“朱妈妈帮你还了这个债吧!怎么能背着账训练呢?”听到朱妈妈这番暖融融的话,广奇一头扑进她怀里。那一晚,娘俩抱头哭了一夜。

重获母爱的张广奇像变了一个人,每天铆足了劲训练,立了功、提了干。在合肥陆军军官学校毕业后,被分配到黑龙江省梅河口工作。2019年光荣当选黑龙江省党代表。去年母亲节,张广奇给朱呈镕来信:“妈妈,老天爷给我关上了一扇门,却为我打开一扇窗。让我认识了您,体会到有妈的孩子是最幸福的。我一定好好干!”

寥寥数语,朱呈镕读了一遍又一遍,眼中泛起晶莹的泪花。她像慈母那样牵挂着张广奇,找对象、购婚房,帮他成了家。

“战士们精神上的慰藉,以及对军人社会地位、社会价值、特殊贡献的认同和尊重,同样重要。”朱呈镕坚持为官兵们义务讲感天动地的红嫂故事,先后被38个部队聘为名誉政委、被18个部队聘为政治辅导员。2012年6月,朱呈镕被授予全国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受到时任总书记胡锦涛的赞扬。

“有5000多个兵儿子叫我妈妈,这就是我最大的幸福。”

在向军营里的人民子弟兵奉献大爱的同时,朱呈镕没有忘记军营外的军属、红嫂和退役军人。每当听说他们有困难,她就会坐立不安,想尽一切办法帮助解决,用温暖与爱谱写新时代沂蒙红嫂感天动地的奉献与大爱。

“红嫂精神给了我前进道路上永远的动力。”十几年来,再忙朱呈镕也要抽出时间去看望和陪伴老一辈的红嫂:李凤兰、伊淑英、梁怀玉……朱呈镕将她们当作自己的母亲,像闺女那样,成为她们的晚年生活的贴心人。

2007年冬天,朱呈镕听说年迈的红嫂尹德美到门外上厕所时滑倒了。心疼之余,朱呈镕意识到,老一辈红嫂们年事已高,农村的厕所又都在户外,确实太不方便。“必须尽快解决这个问题。”朱呈镕马上去北京买了88个坐便器,为所有健在的红嫂家中安装好。

走出军营的兵儿子,依旧是朱呈镕心头上的牵挂。而她最关心的,就是他们的就业。“在部队的时候,他们保家卫国,守护我们的平安。现在他们走出部队了,需要我们的关心和帮助,我们不能不管。”朱呈镕成为一座“桥梁”,不但在自己的企业中安置退役军人,还竭尽所能帮助退役军人创业就业。

今年,朱呈镕联合临报集团,策划实施了“兵妈妈快餐进社区”工程。在社区设立快餐点,吸纳退役军人就业。计划在临沂设立至少100处。目前,首批5处社区快餐点即将正式营业。

2009年,朱呈镕到沈阳军区某部慰问,认识了兰陵籍战士王江伟。他乡遇故知,朱呈镕倍感亲切,留了联系方式。就是这不经意间留下的号码,竟成了王江伟一家的“救命电话”。

“朱妈妈,我爸遭遇车祸了……”有一天,朱呈镕接到王江伟哭着打来的电话。原来,王江伟的爸爸被一辆大货车撞伤,昏迷了20天还没有醒来,肇事司机逃逸。哥哥王安浜也是一名在役士兵,哥俩已交不起住院费。放下电话,朱呈镕火速赶到医院。一把拉着兄弟俩的手,把他们紧紧拥入怀中:“孩子,部队有战备任务,你们俩马上回去。这里交给我!”朱呈镕立刻交了住院费,送走忧心忡忡的小哥俩,亲自承担起护理工作。

“每个战士都有家,如果‘后院起火’,孩子们在部队怎么能安心服役呢?”回到家,朱呈镕辗转反侧,决心在做好到部队拥军的同时,把重点放到优属上。2009年11月26日,朱呈镕筹集资金成立全省第一家拥军优属协会——临沂市拥军优属协会。通过协会的力量,不断创新拥军优属方式,把沂蒙精神送进军营,送进战士心里。

八百里沂蒙,红嫂精神感天动地,源远流长。千万沂蒙新红嫂,在这片充满生机的热土上,奏响拥军优属雄浑乐章。红嫂情深,山河无恙。沂蒙精神,从战争年代贯穿至今,将感天动地的人间大爱,播撒在千万人的心田。

“沂蒙精神要传承,拥军永远在路上”

在天南海北的拥军生涯中,朱呈镕得到了很多革命前辈的赞赏与信任,他们都愿意将珍藏了一生的珍贵革命历史文物,托付给她。如何让这些文物发挥更大作用、实现更大价值?朱呈镕想到了建“红嫂文化博物馆”。

建博物馆,需要大量资金投入,谈何容易。加之博物馆是纯公益性质,所以建馆的想法最初遭到了家人反对。“有人说我太傻,把钱投在博物馆上,没有任何回报,可我却觉得这钱投的最有价值。”朱呈镕“一意孤行”,抵押了自己多年拼搏得来的厂房,个人投资2000多万元,建起了“红嫂文化博物馆”。

这座占地2000平方米的博物馆,展出了120多件革命文物、300多幅珍贵图片。自2017年开馆以来,已累计接待12万人次前来参观学习,成为一处红色教育基地。只要时间允许,朱呈镕都会亲自讲解。

为扩大沂蒙精神弘扬范围,朱呈镕还通过“流动红嫂博物馆”,把馆藏珍贵照片做成图片展板,带着便于携带的革命文物,走边关、访哨所、进社区,把沂蒙精神带到大江南北。

“当年红军就是穿着这样的草鞋,走完二万五千里长征的。”2016年3月18日,吉林大学的国防生们被一双草鞋所吸引,争相传看。这是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朱呈镕带上博物馆珍藏的老红军黄鸿瑞“三过雪山草地”的一双草鞋。朱呈镕联合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吉林省军区发起了“草鞋传全国”接力传递活动现场。该项活动共历时8个多月,累计行程26万多公里,足迹遍及24个省、市、自治区。

当红军草鞋接力传递活动来到吉林著名国防教育基地——汪清县小汪清抗日根据地遗址时,“童长荣中队”的同学们整齐列队,深情缅怀先烈。人群中有一位老人,得知孙女要参加红军草鞋接力传递活动时老泪纵横:“英雄们用草鞋换来了今天我们脚上的皮鞋,我们不能忘记,孩子们更应该铭记和传承。”

这就是历史,平凡的人书写的不平凡的历史。

“续一把蒙山柴,炉火更旺,添一瓢沂河水,情深意长。愿亲人,早日养好伤,为人民,求解放,重返前方……”一首《沂蒙颂》悠扬而深远,朱呈镕天天唱。沂蒙新红嫂,对人民子弟兵的深情厚爱,像蒙山巍然,似沂水日夜深情流淌。

作为红嫂传人,朱呈镕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把拥军优属的革命传统继承、发扬下去,让“水乳交融、生死与共”铸就的沂蒙精神绽放时代芳华、永远传承下去。

临报融媒记者 陈月媛 石明兴

( 编辑: 郑敏)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