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瑰宝|“镇国之宝”银雀山汉墓竹简 ①

在临沂客户端 2020-12-28 阅读次数: 23943

1972年4月,临沂银雀山一处基建在施工时,意外地发现了一座古墓葬。墓中有一堆腐朽的竹片和陶器,竹片上有模糊的字迹。这些看着不起眼的竹片,涉及《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当时出土的陶器有鼎、盒、壶、罐、盘、蛹茧形陶壶;漆木器有耳杯、盘、奁、木、兀、六博盘,木杖等;铜器有铜镜和钱币等。

1974年6月8日,《人民日报》在头版头条的位置刊发“著名的《孙子兵法》和失传的《孙膑兵法》等竹简在山东临沂银雀山发掘的西汉前期墓葬中发现”的文章,这是有关银雀山汉墓竹简出土最早最权威的官方报道,对于研究先秦儒法斗争历史和古代军事思想提供了重要的新资料。

银雀山汉墓竹简这一重大考古发现出土伊始,就备受国内外广泛重视,先后被列为20世纪70年代“新中国30年十大考古发现”之一;20世纪90年代“新中国50年影响最大的考古发现”之一;21世纪初,被评为“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之一;2013年入选中国九大“镇国之宝”。

竹简出土的古墓葬为汉武帝时期

1972年4月10日,临沂地区卫生部门在银雀山上基建施工时发现了一座古墓葬,地区文物组的同志接到报告后赶到现场,对墓葬周围的杂物进行了清理。当时,只是作为普通的墓葬清理。

4月14日下午4点30分左右,考古人员在墓葬的东北角发现了一堆粘连的竹片条。这是一堆已近腐朽的竹片,考古人员取下用毛笔蘸着水轻轻洗净淤泥,竹片上显露出的竟是“齐桓公问管子曰”7个隶书文字。

竹简被发现后,考古人员停工保护现场,当时临沂军分区派出一个班的兵力将墓葬现场保护起来。4月15日,省博物馆考古专家赶来指导发掘。4月16日清理工作继续进行,先后清理出残乱竹简7500余枚。4月18日,在墓葬的西侧仅半米的地方又发现了一个墓葬(2号墓),出土竹简32枚。

竹简出土后,引起了国务院的高度重视,1974年国家文物事业管理局组织北京大学等8个单位的19名专家,成立了银雀山汉墓竹简整理小组。经对出土文物的研究证实,这些竹简的随葬入土时间应在汉武帝时期,约为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至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之间。

由出土竹简证明银雀山汉墓为西汉前期

竹简由于长期在淤泥中浸泡,表面呈深褐色。整简每枚长27.6厘米、宽0.5—0.9厘米、厚0.1—0.2厘米。其长度约合汉代尺1尺2寸,符合汉代简册制度。从残简遗留的痕迹,可以窥其简册形制:事先削好的单条竹简,采用上中下三道丝绳编联,上下两端编联时各留出1—2厘米的空白,犹如后世书籍的天地头,中间加一道编联,简文系经过编联成册后蘸墨书写而成。每枚竹简书写一行,每行字数多在35—36字,最密的有40字,少的有20多字。

“简书”的书写年代更早一些,以简文用字为秦汉之际的早期隶书来看,约在秦代到西汉文帝、景帝时期,距今已有二千一二百年的历史。

1972年4月发掘的银雀山1号、2号西汉墓,两座墓都没有墓道,墓室是在岩石上开凿而成,两座墓的墓室结构基本相同,都是一棺一椁制。套在棺外面的是椁,椁的中间用一隔板分为东西两侧,一侧是边箱,放随葬器物;另一侧就是棺,棺里有尸骨1具,已腐朽松散,不能确定性别。

两座墓共出土随葬品95件,竹简书7500余枚。据临沂市银雀山汉墓竹简博物馆社会教育科副科长纪洲丽介绍,《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都是在1号墓出土的,2号墓出土的竹简是《汉武帝元光元年历谱》,是一本古代皇历。考古学家根据两墓出土的陶器、铜器、钱币、竹简书等随葬器物及墓坑的特点,断定这是两座西汉前期的墓,特别是鼎、盒、壶、罐等陶器组合的出现,更是证明了这一点。

两墓之间有何关联?

两座墓这么近,墓之间又有怎样的关系呢?两墓的主人分别是谁?

记者了解到,由于缺乏翔实的资料,墓主的情况还不能做出确切的判断,只能根据出土的随葬品来推断其身份。从1号墓出土的两个漆耳杯底部刻有隶书的“司马”二字,估计是墓主人的姓氏,从墓葬出土的大批兵书来看,墓主人应是一位关心兵法或与军事有关的人物。从2号墓出土的陶器多为彩绘红陶,陪葬的竹简仅为一部皇历来推断,墓主可能是女性。两墓相距很近,很可能是夫妻墓。总之,这是一个家族的墓葬。“因为紧靠在1、2号墓前边就是3、4号至10余号墓,其他墓葬并没有发现的竹简。”纪洲丽说,现在来看,墓主人并不是重要的,关键是他保存的大量竹简书,对后世的研究贡献重大。(未完待续)

临报融媒记者刘跃

( 编辑: 郑敏)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