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里堡文化之旅(上)

临沂日报 2021-01-04 阅读次数: 19882

五里堡村,位于临沂老城西南五里,今属兰山区银雀山街道办事处。五里堡原是一个邮铺,是来往的邮差在此歇脚就餐的地方,邮铺非常简陋,只有两间房子,邮差也都是自己背着干粮来此休息。后来,这里逐渐形成村落,村名也因邮铺得名五里堡村,现为五里堡社区。

一、五里堡的蒙古人后裔

五里堡现在主要有四个姓氏,以虞姓最多,约占总人口的三分之一,此外还有王姓,自王岔河迁来;李姓,自河东指挥庄迁来;陆姓,原来是虞姓一位先祖的岳父家人,后投奔虞姓,在此定居。

对虞姓的了解,还是在考察费县王景禧翰林家族文化的时候,了解到他的堂嫂和弟媳都是来自五里堡,她们分别是举人虞汝平和贡生虞汝襄的女儿。当时就想,有机会一定到五里堡看看。

无巧不成书,一次工作中认识了老家五里堡、现在中央美院任教的虞大鹏教授。说起他们的家族往事,虞大鹏教授的父亲恰好主持编写过他们的家谱,这些信息进一步丰富了我对这个家族的往事了解。后来又联系到五里堡社区主任虞智生,终于开启了五里堡的文化考察。

虞智生非常热情,提前联系了几个对家族文化比较了解的族人接待我们。这几个人都人高马大,骨架大、颧骨高、性格开朗豪爽,看看这些人的相貌和气质,虽然他们来到临沂已经几百年了,与当地人通婚,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彻底与当地人融合了,但是,他们的体型性格,却和他们的蒙古祖先一样,一代代传下来,让人感到基因真是很强大。

二、从蒙古金山到沂州卫

我们关注虞姓,不是因为它的人口最多,而是它神秘的家族往事——蒙古高原的出身,明代沂州卫世袭武官的历史背景。

五里铺的虞家始祖是蒙古人彦贴木,原来是蒙古金山人;二世祖六十二;三世祖虞忠,明宣德四年被钦赐虞姓;四世祖虞昇,明代成化十七年任沂州卫指挥僉(jian)事,琅琊虞氏自此开始。看到这里,大家对二世祖六十二的名字会感到很奇怪,其实在元代、明代初,这种名字并不稀罕,很多穷苦人家的孩子就是以出生日期为名。不过,也有一种说法是蒙古人以骑士的名次命名,六十二可能就是排名第六十二名的骑士,孰是孰非,现在已经很难考证了。

据村里老人讲,虞家先祖是武将,可以带刀上殿,上殿不拜君,下殿不拜臣。虞氏家族保存着他们八世祖虞龙的一组画像,分别是立像、坐像和卧像,我们现在能看到的是他的一幅坐像,原画已经残破不能轻易打开了。虞龙的原配夫人是沂州卫世袭指挥同知杨宸之女,后又继娶张氏、李氏,三位夫人只有李氏夫人生了三个儿子,分别是虞有光、虞有庆、虞有年,虞家自此分为三支,三兄弟分别为三支祖先。

俗话说“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沂州卫的这些世袭武将也是相互结亲、共结同盟。虞有光世袭沂州卫指挥僉事,明崇祯初年,因与弟弟虞有庆守城有功,跟从总兵杨肇基与白莲教作战,虞家与杨家也是亲戚关系(虞龙的原配夫人为杨肇基的姑奶奶),明崇祯五年,虞有光战死,以身殉职。

虞家有“虞韦不分”之说,就是两姓其实是一家人,这个问题,村民虞雨声老先生曾做过考证。来沂州卫的虞姓与韦姓都是蒙古人后裔,但两姓的先祖并非亲兄弟,而是亲如兄弟。虞姓四世祖虞昇,于明成化十七年来沂州,韦姓六世祖是明成化十八年来沂州。两姓联姻较早,九世虞有光娶韦邦臣(世袭指挥同知,武进士)之女为妻,十三世虞孔桧之女嫁韦殿仪为妻,十四世虞庠之女嫁韦韶游为妻。

三、迁居五里堡

虞氏家族原来居住在城里,有城宅,怎么会来到五里堡的呢?

据《琅琊虞氏族谱》记载,虞家先祖去世后,葬在五里堡村后,又置办庄田。虞家的祖林,当地人称“石人林”,据说当年虞氏先祖战功赫赫,朝廷拨款御葬,按说这些钱是不能随便挪用的,但正巧赶到灾年,虞氏先祖就用其中的部分银两救济灾民,御葬林因此建得很简陋,因为墓上有立的“石翁仲”(指古代帝王或大臣墓前的石人像),当地人就称虞家林为石人林。

虞家从城里迁到五里堡,这可能与人口繁衍增多有关,城宅内居住不开,而且世袭的官职只有嫡长子继承,其他的兄弟只能是各谋生路,城外庄田也可以养活人口,于是二支和三支的人就迁到了五里堡的庄田之中。明朝灭亡后,十世祖世袭指挥僉事虞绍动隐居不仕,虞氏家族整体迁至五里堡,成为普通的平民百姓。

虞家迁居五里堡的时间,我们可以参考一下临沂全氏家谱的记载。五里堡的虞姓人口虽然最多,但最初定居五里堡的是全姓,也就是明代进士全良范的后人,现在村里已经没有这个姓氏。全氏原为安徽歙县人,全良范的父亲迁居沂州金雀山阴,他的次孙举人全纮居五里堡。全纮为清顺治十四年丁酉科举人,他的曾孙媳是虞氏,两姓原都是居沂州城里的官宦人家,后来迁居城外,大约都是不愿入朝为官。

也就是从清代开始,到了五里堡之后,虞家人习武的传统渐渐消失了,大部分虞氏族人务农为生,有条件通过读书,走上科举之路。既然要走科举之路,必须要接受传统的儒家文化,其实从他们归顺明朝开始,就已经接受了这种文化,认可了这种文化;既然要在这个地方生活生存,必须要融入当地的社会,遵循当地的风俗礼仪等,这是很自然的事情。

四、虞氏名人录

《临沂县志》上记载的虞氏族人,除了上面提到的沂州卫武官虞昇、虞有光,还有科举出身的虞鸣球、虞汝平、虞汝襄以及以孝行出名的虞典、虞敬承之妻节妇黄氏等。

虞家科举的最高成绩,就是虞汝平,他是同治壬戌年(公元1862年)举人。虞氏家族传说他中举不久就去世了,当时旗杆都还没有竖起来,这在他的弟弟虞汝襄的传记中也有涉及。他的女儿虞氏嫁给了费县举人王薪传的侄子王景福为妻,从王薪传之子王景禧的家书中可知,王景福当时也在五里铺岳父家读书。虞氏生于1861年,父亲去世时,她只有一岁多。她嫁到王家应该与叔叔虞汝襄为王家的家庭教师有很大关系。虞氏比丈夫大四岁,也很不幸,一岁丧父,32岁丧夫,丈夫去世时长子九岁、次子六岁,一个女人带着两个孩子,生活艰难可想而知,但她还是努力供养孩子读书。1898年,年仅37岁的虞氏也去世了。《王氏族谱》记载节孝篇有她的传记,介绍她为丈夫守节、孝敬公婆、与人为善,得到全族上下称赞。

虞家对教育文化影响比较大的当然还是教出好几位进士的虞汝襄,《临沂县志》上有他的传记,虽然虞汝襄才学出众,但始终不得志,在家设馆教徒,也为宦游他乡的官员任家庭教师,特别是与费县举人王薪传交情深厚。王薪传有两幅书法作品,是写给一位叫赞臣的人,虞汝襄字赞臣,是写给他无疑了。王薪传是地方名人,书法和文章造诣很深,王景禧的老师虞汝襄,随着王薪传一家到河南,为他的子女传道授业,后来两人结为儿女亲家,虞汝襄的长女嫁给王薪传的三子王景禩。按照王薪传的家世,应该能找到门第更高的人家结亲,但他们选择了知根知底、自己家庭教师的孩子。在儿媳病故后,虞家为了照顾长女留下的四个孩子,又将次女嫁给王景禩,对这件事,王薪传很理解支持,并教育家人不要贪他人富贵。王家和虞家结亲,一是虞家人品过硬,二是学问也过硬。

(未完待续)

杨东霞

( 编辑: 刘玉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