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哨 | 第2期:“我们错了”既是法律该有的温度,也是对舆情的法治回应 ——河南郑州9岁女童成“老赖”事件媒体舆情观察

在临沂客户端 2021-01-08 阅读次数: 25568

事件摘要:

12月14日,《南方周末》发布新闻:“无力‘替父还债’55万, 9岁女童被限制消费”引发舆情。

15日,河南郑州9岁女童陈蔓(化名)成“老赖”一事有了最新进展,陈蔓姥爷接到涉事法院电话和短信通知:解除限制高消费令。

16日,郑州市金水区法院发布致歉声明:“我们郑重地对大家说一声:我们错了!对未成年人发出限制消费令不符合相关立法精神和善意文明执行理念,是错误的。”

23日下午,当事女孩陈蔓的姥爷收到了河南法院的短信通知:郑州中院已对房子归属问题立案受理。

25日,郑州市金水区法院判还“9岁女童老赖案”涉案住宅,执行法官将房屋钥匙交给陈蔓外公。

事件长轴:

在舆情发展趋势中,该事件舆论信息最多出现在2020年12月16日,据临报舆情监测系统数据显示,当日共产生12896条舆情信息,其中微博平台最为突出,最高达到4155条,成为该事件的主要传播媒体。

  12月13日-12月23日“9岁女童成老赖”舆情走势图

  来源:临报舆情

据临报舆情监测系统显示,截至12月23日,基于微博平台的信息量在传播渠道分布占比达46.15%。其中,微博话题#如何看待9岁女童成老赖#阅读量达1050.8万次,#法院判还女童老赖案涉案住宅#阅读量达1415.7万次,#9岁女童成老赖养母发声#阅读量达读1866万次。

  “9岁女童成老赖”舆情传播渠道分布图

  来源:临报舆情

分析“9岁女童成老赖”网络信息的热词聚合,“孤女”、“解除限制”、“道歉”、“老赖”等词组出现频次较多。

  “9岁女童成老赖”事件网络热词聚合图

  来源:临报舆情

网上论点:

舆情爆发最初,网友质疑的核心问题是:“把儿童列为失信人是不对的”、“于情于理不应该将9岁孩子推到风口浪尖”。多名法学学者表示:没见过未成年人被限制高消费,9岁女童可能是国内迄今为止年龄最小的被执行人。

另有网友认为:这个案件里真正的受害方是原告,9岁的孩子未成年的确无辜,但是她继承了房产,就应该卖房子抵债,可是这个孩子身后的成年人不愿意,却把9岁的孩子推出来打亲情牌,这个原告也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啊。

在郑州市金水区人民法院公开认错之后,绝大多数网民对法院的处理速度和态度都表示了认可,认为“直白认错的法院值得肯定”、“有一说一,直接说我们错了,难得可贵”。

同时还有网友认为:如果没有媒体爆料,也许事情就不会得到曝光,也就不会这么顺利的解决,引发讨论。

媒体声音:

《南方周末》12月14日报道中指出:女童第二次限制消费才由媒体爆出引发舆情,说明执行机构过于机械化,不够人性化。应培训基层机构人员的事务处理能力,在执行环节上加入审核机制,增强自查自纠的能力。

新华社《半月谈》12月16日发文指出:法官既要通法律,又要懂人情,判决上应天理、中符法律、下顺民情,人们才会真诚认同,才能有更多人由衷信仰法律。法不容情,但法不外乎情,司法有温度,方可暖人心。

《广州日报》12月17日报道中指出:法不容情与法亦有情并不矛盾,只有在执法司法的过程中更细致、更用心、更坚守为民初衷,才能够实现情法理的更好融合,让法律释放更多的温情,从而推动问题得到更全面合理的解决。

《澎湃新闻》12月16日发文指出:执行难一直是司法领域的重要难题。可能在此案中大家同情小女孩,但在更多案件中是无数债权人的血汗钱无处讨要,所以如何做到既威慑真正的‘老赖’,又防止伤及无辜,确实是个难题,有待进一步讨论。

舆情点评:

涉事法院从认定9岁女童为“老赖”到撤销限高并道歉,在舆情发酵、演化、引导及其价值判断上,有几点值得关注思考:

其一,面对舆论声音,当地法院立即对案件进行复查,体现出对舆情民声应有的尊重。面对舆论对“不符合相关立法精神和善意文明执行理念”限消令的质疑,是实事求是还是遮遮掩掩、开诚布公还是强词夺理、“揭短露丑”还是“紧捂盖子”,涉事法院知错即改的司法理念和纠错精神值得肯定,这不仅一定程度上获得了当事人和公众的谅解,更促进了舆情的迅速平息,同时并未对当地司法机关法治权威产生明显负面效应。

其二,关于主流媒体及时理性发声,最大限度挤压网络社会炒作杂音。通过舆情系统监测发现,该事件中一些自媒体、“权威大号”目的不纯,为千方百计蹭热点、抢流量故意当标题党、炒作话题,甚至不惜带偏舆论只为抓人眼球。移动互联媒体时代,不仅要“敢发声”还要“巧发声”,不仅要“说得出”还要“大嗓门”。相关部门单位还须强化媒体意识,既要注重加强自身对外媒体建设,又要积极通过地方主流媒体及时、适时的发声,夯实舆论主基调,有效引导网言网声,不给各种杂音生存空间。

其三,从舆论热词上看,此次事件背后更多映射的是公众对以人为本司法、执法理念的关注,对法治社会下公平正义、公道人心的守望。民之所望,政之所向。在推进全面依法治国进程中,要把法治中国建设好,更好引导全民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法司法理念,让法治中有人心温度。

出品:临报融媒舆论监督部

2021年1月4日

( 频道编辑: 李天祥 杨大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