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河|五里堡的文化之旅(下)

沂蒙晚报 2021-01-11 阅读次数: 10555

五里堡,这个临沂古城外西南五里的小村庄,随着经济的发展,已经完成了一个小邮铺到城市中心的华丽转身。

村容村貌的改变,生活环境的变化,让五里堡村民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也都随之城市化,一些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儿童游戏、方言语汇等,都已经逐渐消失,成为了历史的记忆。

  ❻ 一个被城市化的村庄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当时临沂地区很多地直单位都建在这里,还有当年的八大公司,即化经、生资、煤炭、药材、进出口、机电等公司,还有米面厂、油厂。大家熟悉的枫叶面条,就是米面厂生产的。

五里堡有一个大转盘路,还有很高的灯塔,据说全城就两个。这里还有一个五里堡车站,从苏北一带到临沂的人,都知道这个车站。后来车站搬到了东面,也就是临沂东站。

五里堡虞氏族人虽然出了虞汝平、虞汝襄等读书人,但基本上都是务农,家境贫寒,所以五里堡居民多居住的是土房子,因为这里是平原地带,没有石头,老百姓只能就地取材,用土夯制屋墙,五里堡人盖土屋水平很高,可以带着拐角夯墙。但随着经济的发展,现在土房子已经彻底消失了。

过去五里堡有三个大汪,分别是团汪、淹子汪、瓢汪,这些大汪可能是自然形成的,也可能是村民取土盖房形成的,后来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大,这些汪塘也被填平。据说团汪里原来有一条碗口粗的血鳝,会变化水牛。夏天村里人到团汪里放水牛,里面总会多出一头,后来有人放水牛前在它们角上拴上红布,只有血鳝变化的水牛没有红布,那人就用土枪打去,汪里泛出发红的水花,那头水牛就不见了。秋后有一天,人们收了白菜准备画地基盖房子,那天正好下着毛毛雨,地面出现了一个碗口大小的洞,挖开看里面湿漉漉的,非常光滑,人们猜测这可能就是受伤的血鳝在这里卧着,后来不见了。据说这个汪最深处有三米多深,却没有人淹死过,即便是八十岁的老太太掉进水里都没事,所以大家都说血鳝是个好东西。

我们来到五里堡村,对虞氏家族文化的关注和调查,也激发了虞氏族人对家族文化的兴趣和热情,前期他们已经做了很多工作了,其中就有编修家谱。说到编家谱,他们提到了一位老人——虞雨声,也就是虞大鹏教授的父亲,他带领了一部分族人编家谱,当时谁也不知道老人已经病重,他自己也不说,坚持把家谱编完,同时他还根据《沂州府志》、《临沂县志》的记载以及家族传说,对虞家文化进行了整理。编完家谱,写完序言,他也走完了人生六十一年的旅程,为家族尽了最后一份力。至今谈到他,那些编家谱的人还是唏嘘不已。

和我一起参加调查的小尹同学,是读文化遗产的博士后。对于我来说,我的关注点是这个村庄家族文化的本身,而小尹博士却要跳出家乡,超越国界,站在一个世界的角度看文化遗产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这些东西全靠自己深入田野考察,认真进行思考研究,从而找到保护文化、传承文化最好的方法和路径,这些东西,现在我们看不到,但是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能够看到。

除了考察本身带给我们的收获,我们还收获了很多意想不到的东西,比如友情,比如视野,比如希望。此次的五里堡文化之旅让我们感受到历史文化还有极强的生命力,只是暂时沉寂在人们的心底,只要春风一吹,就会迅速生根发芽,焕发出勃勃生机。 (全文完)

杨东霞

( 编辑: 刘玉刚)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