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乡村振兴典型案例(二十一)(生态篇) 探索长效管护新模式 打好人居环境持久战 ——平邑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长效管护做法

在临沂客户端 2021-01-15 阅读次数: 12805

编者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的殷切期望。省委要求临沂在“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中走在前列”,围绕这一目标定位,临沂市委、市政府提出了统筹推进乡村五大振兴,主动对接长三角,努力把临沂打造成为长三角地区的农产品“供应基地”、休闲旅游“后花园”和产业转移“大后方”。为总结推广全市乡村振兴实践探索和成功经验,加大示范带动、典型引路的力度,我们陆续刊发省委乡村振兴调研组帮助梳理部分典型案例,供大家参阅,敬请关注。

  典型案例(二十一)(生态篇)

  探索长效管护新模式 打好人居环境持久战

  ——平邑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长效管护做法

平邑县着眼于建立健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长效管护机制,从县级、乡镇级、村级三个层面分别开展探索实践,形成了一批行之有效的村级做法、乡镇模式和县级经验,探索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新模式。 

一、抓牢抓实县级经验,推进面上整体提升

(一)“三村共建”分类推进机制。一是政策普惠,提升创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达标村。每年列支专项资金,对全县所有村,突出村庄洁净,以镇街、村为实施主体,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任务,2018年度全县达到整治标准的村80个,覆盖率21.7%;2019年达到286个,覆盖率达到71.7%;2020年,全面开展了全县所有村庄人居环境整治“三清四整”行动。二是强化整村覆盖,精品创建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突出特色打造,给予每村奖补150万元,以省级标准为遵循,每年重点打造4个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自行开展市级、县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创建,形成了典型开路、样板引领的示范创建格局。三是注重乡旅融合,梯度创建美丽乡村连片村。先后打造了“邑城古道、十里花溪”、“红色沃土、金银花乡”、“山水蒙泽、幸福温水”和“五龙湖畔、枫情丰阳”4个市级美丽乡村示范片区,每镇街每年打造一个县级片区,打造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样板示范,推动了美丽乡村由点到线、由线向面、由连线连片向全域全貌拓展,进一步叫响了“美丽沂蒙·山水平邑”美丽乡村品牌。

(二)垃圾处理一体化机制。2014年实现了城乡环卫一体化全覆盖和市场化运行,垃圾无害化处理100%。2019年以来,为确保体系正常运转,日常积极联系镇街具体实施入村检查,利用现场暗访、微信平台等工作方式进行工作指导、问题反馈;结合全市季度考核结果,兑现县级配套资金使用;对市县检查存在问题进行现场督导、限期整改、挂牌督办,每季度实现对全县所有镇村暗访检查的全覆盖,全年不少于4次。城乡环卫一体化15个镇街全年资金4300万元,其中财政资金1720万元,社会资金2580万元,确保了垃圾处理一体化机制长效运转。

(三)改厕后期长效管护机制。一是设施齐备。严格按照“十有标准”要求,指导各镇街成立15个农村改厕后续管护服务站;制作《改厕使用需知及服务卡》10万余份发放改厕户;督导各镇街整合配备抽粪车辆103台,做好日常抽运;建设沼液处置池30处,对粪污进行二次存集,避免随意倾倒造成二次污染。二是管理智能。建成了农村改厕智能管护平台,制作改厕户二维码11万余个,完成改厕户信息全覆盖,实现对旱厕报修报抽、抽粪车管理、沼液池监控的智能化管理。三是资金到位。县里按照每年每户补助20元的标准,将补助资金拨付给各镇街,专项用于农村改厕后续管护,有效解决了后续管护资金瓶颈。四是公厕延伸。按照省市“300户以上自然村公厕建设全覆盖”的要求,实施了301处公厕建设,解决了农村公共区域如厕难题。

二、用好用活乡镇模式,打造区域工作亮点

(一)保太镇废弃宅基地蝶变村级增收点模式。保太镇作为农业大镇,从业者大部分以中老年为主,年轻人多选择外出务工并在县城落户,导致出现大量空闲宅基地,并且多数年久失修、无人管理,成了柴草严重堆积区域。保太镇组织专人清理废弃、空闲宅基地柴堆、杂物,整修为村内林下小广场,回填土方改造成了小花园、育苗地、小菜园等,产生经济价值的,村集体、所有者、使用者2:2:6的比例进行利益分成,不但解决了脏乱差问题,还缓解了土地紧张,产生了一定的经济价值。

(二)卞桥镇“积分制”管理模式。按照“不做不积分、做了就积分、多做多积分、做错扣积分”的原则,出台了《卞桥镇村居(社区)爱心超市积分制管理工作指导意见》,各试点村制定了《爱心超市积分管理办法》,设立人居环境、移风易俗、家庭生活等6大类78个积分项和24个减分项,“积极带头清理门前三堆奖励10积分、镇级美在农家示范户奖励20积分、县级美在农家示范户奖励30积分……”“门前三包制度执行不好、不参与环境整治活动每次扣5分,家庭卫生不达标、房前屋后有三堆且不听劝阻、不整改不行动扣10分……”,让‘美’有价值,让‘丑’有压力,有效激发了广大村民参与人居环境整治的热情,村庄长效保持了干净整洁。

(三)武台镇“果树枝变废为宝”治理模式。素有“中国黄桃之乡”的平邑县武台镇,黄桃种植面积达3万亩,年产黄桃1.2亿斤,每年冬春两季要对桃树进行剪枝。针对镇域村庄大量果树枝堆处理难的问题,武台镇采取多个举措予以消化。一是削片处理后进入市场。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户集村收、链条整治”的模式,镇里对设备和运转给予一定的补贴,鼓励中心村购置削片设备,收购老百姓的果树枝进行削片处理,生物质发电厂上门收购,进行市场化运作。二是桃木雕刻市场。对质量较好的桃树枝,供给当地桃木雕刻商,变成经济附加值更高的桃木工艺品。变堵为疏长效解决桃木出路问题。

(四)温水镇三级帮包网格化管理模式。一是实行网格化管理。建立三级网格,班子成员包工作区、部门包村、党员包户,负责帮包区域环境卫生整治。二是实行定期评比。每五天开展一次观摩评比,结合基础条件和改善率,对排名第一的村奖励5000元,做典型经验介绍,对排名最后一名的村支部书记或自任村负责人在大会上作表态发言,计入每月村级考核分数,与村干部绩效工资报酬挂钩。三是实行责任到人头。成立以镇纪委、督查办、新闻中心为主的督导组,负责督导各部门、村的工作开展情况,制作问题短片,进行公开曝光;实行工作区、村居横向评比、强村带弱村等活动,增强村居荣誉感。

三、探讨探索村级办法,突出抓好典型开路

(一)郑城镇四合村“三把大扫帚”长效做法。坚持实行“三把大扫帚”奖励机制,一把扫帚扫村庄,打造美丽乡村;一把扫帚扫庭院,建设美在农家;一把扫帚扫心灵,人人都行孝。由村两委组织不定期的检查,每年一次评比,年底召开村民会议,以发放大扫帚、保洁工具和物品等为奖励,对不履行职责的村民黄牌警告,是党员的还要在党员大会上作深刻检讨。这种“三把大扫帚”的评比办法,花钱不多,很受村民欢迎,真正让每位村民都积极参与到“美丽乡村”建设中来,保持环境卫生已经成为村民的自觉行为。

(二)温水镇永西村上榜激励长效做法。温水镇永西村定期开展“四德榜”评选、“好婆婆”“好媳妇”评选等,对上榜人员给予每人每次价值300元十字绣奖励,带动更多村民争上“村榜”;同时,挖掘“槐”文化内涵,制定了永西村规民约,创建特色乡村,夯实产业基础,提高群众素养,激励长效管护,打造了“传承、进取、担当”的新永西,实现了卫生清洁。

四、启示与思考

农村人居环境既要整治,更要建立健全长效管护机制。这是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美丽中国的大课题、大文章。在具体工作中,有如下启示和思考。

一是建立机制,管理到位。要组建相应的指挥部或工作专班,负责总协调、总调度;有关责任单位要负责各自职能业务推进、项目实施、资金分配等,推进各项机制体制创新工作。各镇街对本辖区内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长效管护工作负总责,成立相应工作机构,明确专人负责,对照目标任务,明确职责,具体组织实施,推进各项长效机制落到实处。

二是认真总结,推广应用。对行之有效的村级做法、乡镇模式和县级经验,进行认真总结,形成接地气、能推广、可复制的典型经验,在面上进行引导开展,进一步筑牢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长效管护机制。

三是政府主导、群众主体。强化政府引导作用,把单靠一家一户、一村一镇解决不了、解决不好的问题处理好;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在方案论证、施工建设、运行维护等环节充分听取村民意见,让农民群众充分参与优美生活环境创建提升行动。

四是教育引导,行为自觉。强化村民自治,制定村规民约,提高农村文明健康意识;推进移风易俗,鼓励群众讲卫生、树新风、除陋习,动员群众全程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管护,从身边小事做起,从力所能及的实事干起,一点一滴推动形成更加健康的生活习惯,努力营造人人参与、全社会关心支持的良好氛围。

专栏策划联系人:武光玉(临沂日报)

   谭子辉(市委农办)

( 频道编辑: 王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