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疯王伊里斯·坦格利安二世用尽生命中的最后余光看到那把结束自己王朝统治的剑的时候,万万不会想到凶手竟然就是一直以保护坦格利安皇室血脉为己任的传奇骑士团中一员,那位史上最年轻的御林铁卫,同时是自己最信任的侍卫——詹姆·兰尼斯特,也正是这一剑,终结了七国在坦格利安家族的统治。自此,我们的“表哥”还得了个“弑君者”的名号,被七国上下的百姓视为“背信弃义”的典型代表。
而当接任的国王劳勃·拜拉席恩挺着他那巨大的肚子,弥留之际语重心长地要首相艾德·史塔克辅助自己的长子乔佛里·拜拉席恩统治七国的时候,也万万不会想到,自己的两个儿子,一个女儿,其实都是自己最信任的御林铁卫——“表哥”詹姆和他的亲姐姐,也就是自己的王后——瑟曦·兰尼斯特的乱伦之子,由此揭开了围绕着“七国最高权力象征铁王座”的争夺战,也就是美国奇幻作家乔治·马丁的史诗奇幻电视剧《冰与火之歌》的序幕。
可以说没有“表哥”詹姆,也不会有如今我们看到的那个精彩纷呈的七国之战,但是如果问为什么我们的“表哥”可以轻而易举地完成诸如“弑君”和“睡王后”这种一般人显然不可能达成的成就,其实答案就只有一个,那就是凭借自己御林铁卫的身份。
在《冰与火之歌》中,御林铁卫被设定为一个为保护王室血统(安全)所创建的七人骑士精英卫队,他们宣誓不封地、不娶妻、不生子并终生效忠自己的君主,直至死亡。而他们所得到的是骑士中的最高荣誉,即赐予身穿白袍的“白骑士”。虽然《冰与火之歌》的题材取自中世纪英格兰史,但是英国的皇家卫队直到十七世纪的下半叶才出现,并多次在英国重要会战中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成为英国陆军中最优秀和精锐的队伍。所以今天我们就绕开英国皇家侍卫,来简单地说一说中国各朝的“皇室近卫队”。
在去年大火的电视剧《琅琊榜》中,皇宫禁军的统领,是由号称大梁第一高手的蒙挚担任的,在军权上能与其对抗的也只有谢玉了。
而在真实的历史中,颁下杀胡令,拯救汉族于生死存亡之际的武悼天王——冉闵,也正是因为掌握了当时后赵皇宫的“内兵权”被石家诸皇帝列为首先要除掉的人,不想最终却被反杀,让冉闵成为了冉魏国的开国皇帝。由此可见, 皇帝的近卫,除了保护皇室血脉的安全以外,甚至往往可以直接改变事情的结局。如何组建自己的近卫就成为了各朝皇帝最需要挠脑门的事情。
周 春秋 战国:
天有虎贲,习武训也;诸侯有旅贲,御灾害也。——叔孙豹 《国语·鲁语下》
从上面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周朝天子的近卫队应该是叫“虎贲”,而诸侯自然也是有自己的家族侍卫,就叫“旅贲”,并在春秋战国期间一直沿用。
当然了,到了春秋战国,随着各国文化不同,比较强大的几国又根据自己的情况起了不一样的名字,比如楚国叫做“乘广”,晋国叫做“公介”“公徒”,吴国有“君子”,但是本质上他们都是皇帝的近卫军(禁卫军)。
秦 汉:
作为一统六国的大政权,秦始皇对于自身安危当然是非常重视的,特别是历史上还有著名的“荆轲刺秦”。在那个刺客横行的年代,作为当时仇家最多、想杀他的人最多的嬴政就鼓捣出了“郎中令”这一位列九卿的官职,并沿用到汉初。这个郎中令管着啥呢?就是大名鼎鼎的“期门军”“羽林军”了。是的,当年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赵高就是任“郎中令”一职。看来这样的官职,还是得找人品靠得住的人来做啊。
不过秦朝的九卿之中还有一个叫做“卫尉”的官职也是宫门警卫的,而郎中令则在公元前104年被“光禄勋”所代替,几经更换,南朝时最后改为“光禄卿”。西汉末年则还有“执金吾”(中尉)官职,地位身份都相当于御林铁卫中的老大铁卫长。
武帝太初元年,初置建章营骑,后更名羽林骑,属光禄勋。又取从军死事之子孙,养羽林官,教以五兵,号羽林孤儿。——《汉书》
隋 唐:
隋唐时期,北周武帝和隋文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将禁兵和府兵结合在一起搞出来了一个卫府制的兵种,低配版称隋唐十二卫,高配版叫做隋唐十六卫(南衙十六卫)。当然这是统称,下面还有极其繁琐复杂的各种左右X卫(左右翊卫、左右骁骑卫、左右武卫、左右屯卫、左右候卫、左右御卫等),按各自的职责再具体划分。
唐朝又弄出了南北衙两个系统,随着中唐以后战乱频发,均田制和府兵制都不行了,南北衙(北衙禁军)最后彻底代替了“十六卫”。大名鼎鼎的神策军就属于北衙禁军系统。
夫所谓天子禁军者,南北衙兵也。南衙,诸卫兵是也;北衙者,禁军也。——《新唐书·兵志》
宋 元:
宋太祖赵匡胤自己就是后周禁军统领兵变(陈桥兵变)搞了个“大宋朝”,所以林冲号称“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这八十万,可能有水分,但也说明了宋朝禁军的数量庞大。
不过老赵家也是直接,就叫总教官,并设马军、兵军、弓军三科,不搞啥复杂的名字,好记。不过待到南宋时,屯驻大军又取代了禁兵,禁兵又变成杂军了。
当然了,其实宋朝的禁军跟其他朝代的还是有区别的,一般而言说是皇帝的贴身保镖,但是北宋这个,更应该说是军队。
宋之兵制,大概有三:天子之卫兵,以守京师,备征戍,曰禁军;诸州之镇兵,以分给役使,曰厢军;选于户籍或应募,使之团结训练,以为在所防守,则曰乡兵。——《宋史·兵志》
到了元朝,中央禁军叫做宿卫军,又分为皇帝亲自掌握的“怯薛军”和枢密院的“侍卫亲军”。后来又搞了个二十一卫亲军,不用怀疑,这是跟汉人学的。
明 清:
一说到明朝,很多人就想到“神机营”“锦衣卫”等如雷贯耳的禁军,其实前者属于明朝禁军中的京营(有五军营、三千营、神机营三大营);后者属于上直二十六卫亲军(亲军都指挥司)。
清朝入关初期,按照我国改朝换代的尿性,一般都是四个字“沿用前制”(就是懒),不过因为是外族入关,政权稳定之后,清廷的各项禁军制度才开始完善。首先就是将八旗整入北京城,其中构成的就有大名鼎鼎的“御前侍卫”(上三旗),他们的老大叫做领侍卫大臣统领,权力相当大,是真正的肥油官职。康熙二十三年又鼓捣了个“九门提督”出来,专门司职整个皇城的安危。
当然了,本文关于禁军的介绍只是一些非常浅薄的内容,每个朝代的禁军分析毫无疑问都可以成集成册,而诸如三国、南北朝、十六国、五代等,那更是繁琐。在中央集权的旧时代,作为社会地位最高的皇帝,可以说他一个人的命比全国所有人的命都重要,因此“皇家侍卫”无疑成为了各朝各代统治者的重中之重,想当年老赵家不就靠着一个禁军统领的身份撸出了大宋朝么?
本文作者:三观(ID:sanguan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