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寻初心丨燕翼堂前飞双烈 家国情怀永传承

在临沂客户端 2021-02-17 阅读次数: 16614

刘晓浦 刘一梦:燕翼堂叔侄双烈 家国情永续传承

刘晓浦、刘一梦叔侄,出身于蒙阴县垛庄镇的大地主家庭——燕翼堂,家境优渥。本可安心做富家少爷的他们,却视富贵如浮云,双双立下报国之志,一心跟党走,为革命壮烈捐躯。他们用信仰铸就的火炬,也照亮整个家族。刘氏一家有近三十人参加革命,举家跟党走,先后有七人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初春时节,英雄孟良崮上,白色花岗岩筑成的纪念碑耸立山巅;山下的蒙阴县垛庄镇,镌刻着“燕翼堂旧址”的石碑静静伫立在路边。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从垛庄燕翼堂走出的刘晓浦、刘一梦叔侄,用壮烈而短暂的一生作答初心和誓言……

舍生忘死信念坚

1923年,刘晓浦、刘一梦在党的一大代表王尽美影响下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刘晓浦先后担任中共上海市法南区委宣传部长、常委兼宣传部长、组织部长。刘一梦长期以笔为枪,从事无产阶级文学运动。

受中共中央派遣,刘一梦于1928年5月、刘晓浦于1929年4月分别到山东工作。刘晓浦任中共山东省委执行委员兼秘书长,刘一梦先后任共青团山东省委常委兼宣传部长、共青团山东省委书记。1929年,由于叛徒告密,两人被捕入狱。

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威逼利诱,叔侄二人宁死不屈。多年后,刘晓浦的哥哥刘云浦依然忘不了关押自己兄弟和侄子的“第一模范监狱”的情景:地势低洼,与世隔绝,阴暗潮湿,蚊子、臭虫、蝎子、蚰蜒满地爬。夏天酷热,腐臭熏人;冬天寒冷,暗无天日。

党组织在展开全力营救的同时,派人面见了燕翼堂当家人,通报了相关情况,商讨营救方案。刘晓浦的家人表示倾家荡产,在所不惜,二哥刘云浦变卖了家中1200亩良田到济南设法营救。敌人最后答应,只要刘晓浦声明退出中国共产党,就可以获得自由。刘云浦劝说两位亲人,放弃革命,回心转意,回家务农。他对四弟刘晓浦说:“你上有老下有小,就什么也不顾了吗?”对侄子刘一梦说:“你少年丧父,你娘亲含辛茹苦把你们兄弟抚养成人,你不为别人着想,也应为你娘想想啊。”但刘晓浦说:“哥啊,我有我的信仰,我和国民党是死对头,让我背叛组织,自首出狱,就算死我也做不到。”刘一梦也说:“您和家人的心意我会铭记在心,但要我放弃真理,背叛组织,出卖同志,这绝不可能!”

1931年4月5日,3辆囚车载着邓恩铭、刘谦初、刘晓浦、刘一梦等共产党员驶向济南纬八路侯家大院刑场。面对敌人的枪口,他们昂首高呼:“打倒国民党反动派!打倒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英勇就义。

燕翼堂中有家国

1931年4月6日夜,刘云浦牵引着两辆大车,载着两口沉甸甸的棺木连夜出了济南城。当灵车驶入垛庄时,燕翼堂前一片嚎啕悲愤之声,街坊邻居无不动容。

按沂蒙山区的习俗,刘晓浦、刘一梦的灵柩应厚葬。但刘晓浦的两位哥哥和刘一梦的母亲等商定:暂时浮厝在家庙里,让全家族牢记二位亲人是顶天立地的男子汉,是为国为民牺牲的。“我二伯祖痛心地对家人说,他们叔侄二人都是共产党员,是为共产党的事业牺牲的,要等共产党胜利了再正式出殡下葬!”刘晓浦的长孙刘长琨讲述着家族的悲壮往事。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刘云浦根据形势的发展,将浮厝的两位先烈由家庙移至燕翼堂西南3里地外的桑行子村继续厝葬。“两座大坟用石头砌着,在俺村中央,现在的村委办公室后面,被老百姓的房子围着。乡亲们年年培土修缮。”桑行子村负责人张学才介绍道。

在烈士精神感召下,燕翼堂刘氏后人们共同践行了他们的遗愿,一心拥护共产党,在民族危亡之际,深明大义,毁家纾难,毫无保留地将土地、财产甚至亲人的生命奉献给党和人民的事业。

燕翼堂是一座经刘氏家族几代人上百年的努力造就的宅院,占地40余亩,分四大院十二小院,院中套院,街巷相通,对陌生人来说,就如同一座坚固的迷宫。1940年,沂蒙山区抗日战争正处在最艰难的时期,多次占据燕翼堂的日伪军,给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民造成极大威胁。国破要家有何用?刘氏族人商议后,于1940年5月组织了第一次对燕翼堂的拆除;1944年底,刘云浦带领子孙彻底拆除了八卦宅残存的所有房屋。当坚固如堡垒的院墙轰然倒塌的那一刻,刘氏族人在八卦宅前三拜九叩,长跪不起,离别时一步一回头,泣不成声,从此流离失所。

“尽全力支援八路军抗日,要人出人,要钱出钱,要粮有粮。”解放后成长为国家财政部党组成员、部长助理,国务院国有重点大型企业监事会主席,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主任的刘长琨,一直被这种精神感动、激励着前行。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刘氏家族先后有近30人走上了革命道路,5位献出了年轻的生命,其中就有刘晓浦的女儿刘曾蔼。父亲牺牲时她年仅7岁,但自幼立下壮志,长大要像父亲那样,做一个对国家对人民有用之人。她1938年就参加抗日救亡工作,母亲高琪媛非常支持。有人问高琪媛,为何让幼女参加如此艰苦而危险的工作,高琪媛回答:“闺女对我说,如果她父亲还活着,也会同意这么做。孩子要继承父志,我不能阻拦。”1940年5月,刘曾蔼进入抗大一分校女生队学习,并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1941年9月毕业后分配到中共山东分局机要科任译电员。1941年11月30日,日寇在沂蒙山区大青山附近,包围了中共山东分局等机关人员和群众万余人。刘曾蔼在战斗中十分勇敢,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奋不顾身地抢救倒地战友,不幸身负重伤,被日寇抓获。日寇命令刘曾蔼站起来,她紧抿带血的嘴唇,怒视对方,岿然不动。日寇恼羞成怒,朝刘曾蔼连开数枪,年仅18岁的刘曾蔼壮烈牺牲。

不忘初心再出发

青山有幸埋忠骨。1993年10月,中共临沂地委、临沂地区行署和中共蒙阴县委、蒙阴县人民政府将刘晓浦、刘一梦两位烈士的遗骸由厝葬处垛庄镇桑行子村迁葬至孟良崮烈士陵园。同时,在孟良崮烈士陵园安葬的还有刘晓浦的女儿刘曾蔼、侄子刘滋泉等烈士。1994年4月5日清明节,蒙阴县在孟良崮烈士陵园隆重举行了刘晓浦、刘一梦等9位烈士墓落成揭碑仪式。

社会各界人士参观刘晓浦、刘一梦革命事迹陈列室

如今,蒙阴县在孟良崮战役纪念馆前方建立了刘晓浦、刘一梦革命事迹陈列室,为广大党员和社会各界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提供了更加丰富、鲜活的教材。

“战争年代,全村300多口人有47人参军参战,14人光荣捐躯。”日前,在刘晓浦、刘一梦的故里垛庄镇后里村,党支部书记刘乃新向假期返乡的学子们介绍村子的红色历史。近年来,后里村深挖文化资源、绿色资源,打造“绿富美”乡村,在“绿色家园”讲好“红色故事”。

绿色是后里村的名片,黄仁河穿流而过,流域开阔,水源清澈。老龙泉、幸福泉泉水充沛,100年的柏树现存3万余棵,绿水青山资源丰富。后里村以“三清三拆三整治”为重点,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多亏了村里帮俺发展肉食兔养殖脱贫,现在存栏400多只;村里还设置了环境保洁公益性岗位,去年虽然遇到了疫情,但几项加起来年纯收入仍有近4万元。”39岁的王坤患有强直性脊柱炎,离婚后自己带着上小学的孩子,是后里村最后一位完成脱贫的村民。谈起这几年家里的变化,王坤露出了笑容。

在村委办公室不远处,一栋研学楼正在紧张施工之中。“我们村在列入孟良崮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后,以研学旅行为突破点,正在建设‘燕翼故里红色研学基地’和‘燕翼故里不忘初心教育基地’。”谈起村里的发展规划,刘乃新心系红色资源,通过精心设计研学课题,讲述山东省早期革命领导人的初心故事,开展革命传统、沂蒙精神教育,以研学促旅游。

英雄功绩昭百世,烈士英名传千秋。无论时代怎样变迁,崇高信仰始终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和精神支柱。蒙阴县委原党史研究室主任李作义对此很有感慨:“沂蒙人淳朴,也很倔强,只要认准了的事,就一条道走到底。跟定了共产党,哪怕付出毕生的精力乃至生命,他们也绝不回头。

临报融媒记者 丁立国 通讯员 张圣虎 匡秀福

( 编辑: 吴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