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寻初心|永不褪色的党旗——探访山东省境内发现最早的一面党旗

在临沂客户端 2021-04-02 阅读次数: 13987

红色,是沂蒙老区的永恒底色。

1927年,临沂地区首个党组织——中共沂水支部成立,在沂蒙山播下第一颗革命火种;1938年,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在沂水县王庄成立,星星之火以燎原之势席卷沂蒙大地。在一面面鲜红的党旗下,战场上,山岭间,草屋里,贫苦坚毅的沂蒙人握紧右拳高举,立下“永远跟着党走”的誓言。

沂蒙山根据地留存最早的一面党旗,诞生于1939年。从危险的战争岁月,走到和平建设的今天,这面党旗曾藏身于沂水县的一个小山村,被一位老党员精心守护了半个世纪。据考证,这不仅是山东省内发现的最早的一面党旗,也是全国目前发现最早的五面党旗之一。

3月11日,伴着蒙蒙春雨,记者深入沂蒙山腹地沂水县,瞻仰这面“82岁”党旗的容颜,聆听党旗背后的红色故事。

烽火中诞生山东根据地第一面党旗

“这面党旗是沂水县档案馆的‘镇馆之宝’。”沂水县档案馆副馆长王盛小心翼翼地托出装裱在画框中的党旗,让记者仔细观看。

这面党旗的旗面已经褪色成褐色,左上方有一颗黄色的五角星,旗的中央偏左上方有一个镰刀斧头图案,旗的右下方有“C.C.P”三个黄色英文字母。经历了岁月的洗礼,这面党旗已十分陈旧,底色斑驳,还有破损的地方,但是当年一针一线缝制的五角星和镰刀斧头图案,仿佛仍在默默诉说着那段烽火硝烟的革命历史。

“党旗主要模仿联共(布)党旗样式,并加上了中国共产党的英文名称缩写语。这面党旗是抗战初期使用的一面党旗,1939年制作,今年已经82岁了。”王盛介绍说,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党旗由各级党组织模仿联共(布)党旗的式样自己制作,直到1942年4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对中国共产党的党旗样式作出决定。根据山东省文物部门鉴定,在中国共产党党旗标准样式制定之前,这种制式的党旗是山东省境内发现的最早的一面党旗,也是目前全国发现最早的五面党旗之一。

时针拨回到80多年前。1938年11月,苏鲁豫皖边区省委来到沂水县王庄;12月8日,中共中央决定苏鲁豫皖边区省委改为中共中央山东分局;12月27日,八路军山东纵队在沂水县王庄成立,统一指挥山东各游击队,形成了规模宏大的游击兵团。1939年1月,中共中央山东分局机关报《大众日报》在王庄创刊。自此,山东抗战进入新的历史时期,王庄也成为全省抗日根据地的核心,当时曾有“沂蒙小延安”之称。

为了建立抗日根据地,中共中央山东分局机关将干部党员分散到各县、区、乡、村开展工作,发动群众,播撒火种。当时,党的干部奔走在沂蒙大小村庄里,白天下地帮农户干活,晚上办夜校教农民识字、讲抗日道理、教抗日歌曲,沂蒙百姓很快就将共产党当成自家人。

1939年春天,翻过王庄与马头崖之间的那座山,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妇女干部赵煜琴来到泉庄镇马头崖村,找到了刘洪秀。因为以前进村工作的同志告诉她,刘洪秀曾千里迢迢去山西找红军,还粗通文字。赵煜琴动员并介绍刘洪秀参加了中国共产党。当时,村里已经有几名党员,刘洪秀担任了村党支部书记。过了几天,赵煜琴又来到马头崖村,她约刘洪秀到村外一个僻静处,从背包里取出了那面党旗。

这面党旗是赵煜琴和几个女干部一针一线亲手缝制的。党旗的底色、图案,构成了没有统一制式之前的中国共产党党旗。赵煜琴还摹仿联共(布)党旗,在右下角加了“中国共产党”的英文缩写:“C.C.P”。

“今后发展党员,新党员都要在党旗下宣誓,对着党旗宣誓就是向党宣誓。党旗交给你,一定要好好保存,许坏不许丢。”赵煜琴对刘洪秀说。

赵煜琴的这个要求,刘洪秀用余生的坚守做到了。

一位老党员半个世纪的信念与守护

3月11日下午,记者跟着当年赵煜琴走的道路,从王庄出发到了5公里外的泉庄镇马头崖村。马头崖村随山势而建,房屋高低落差很大。雨未停歇,从路边向村里走,雨水汇成细流从路上流过。很快,我们就到了刘洪秀五儿子刘兆生的家中,听他讲述父亲和党旗的故事。

刘洪秀五儿子刘兆生

1939年冬天,刘洪秀用这面党旗发展了两批新党员。从此,马头崖村发展党员时,刘洪秀便讲述党旗的红色和斧头、镰刀代表的含义。到了年底,马头崖一个不足200户的小山村,已有党员54名。1940年上半年,村里有十几人加入抗日队伍,火红的党旗引导着他们成为各村抗战的带头人。

抗日战争中,日伪军三番五次地对沂蒙抗日根据地进行“扫荡”。为了保护好这面党旗,刘洪秀一直把它缝在身上。但是,随着形势的发展以及工作的改变,刘洪秀没法将党旗带在身上,只好把党旗放在家里收藏。为此,刘洪秀先是用一块土布把党旗仔细包好,藏在屋里的梁上。后来,听到鬼子到处杀人放火的消息,刘洪秀又担心自家屋子会被鬼子放火,党旗肯定会烧毁。于是,他又把党旗用油纸再包两层,藏在地下。后来,刘洪秀又将党旗封好,藏在自家附近一个极为隐蔽的山洞里。

在那些战争的岁月里,刘洪秀用尽全力,保住了这面珍贵的党旗。

新中国成立后,刘洪秀仍在家里种地,并没有外出工作。出于各方面的考虑,他依然保持过去万分谨慎的态度,小心翼翼地保存着这面党旗。

“我们这些做儿孙的,从来没听他说过党旗的事情。”刘兆生告诉记者,父亲一直家教严格,对儿孙的教育非常仔细,从不多说话、乱说话。到了老年,父亲只有一个“怪癖”:不允许别人动他的东西,尤其是床铺。“他的生活起居都是自己打理,什么也不让儿孙动,别人动他就要生气。后来,大嫂觉得他的被褥需要清洗晾晒,就帮他收拾炕铺。结果,从他的枕头底下翻出了一个布包。布包里面,就是那面红色的党旗。”当时,党旗虽然颜色稍淡了一点,但红色底子、黄色图案依然熠熠生辉。

回家后,儿孙们埋怨刘洪秀。“红旗有的是,你为什么那么珍惜这面旗?”刘洪秀说:“你们不知道,保护那面旗是我的任务。人在党旗在。”“我接受了党的任务,就得做好。这是党的纪律。”

当时,刘洪秀家里商量,不知道这面党旗还有没有价值,组织上还要不要。他们向乡里打了电话,乡里又向上汇报,消息最终传到沂水县党史研究室原主任窦宪诺那里。1989年冬天, 窦宪诺听说马头崖村刘洪秀家有一面党旗保存了好多年,就前往寻访。据窦宪诺回忆,当时刘洪秀住在两间低矮的草屋里,身材瘦削,穿一身旧棉衣。刘洪秀把党旗视若命根子,直到1992年临终前,才把保存了53年的党旗献给党组织。

“这面党旗是中国共产党的标志与象征。上面的镰刀斧头,表明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政党。血红的底色,表明共产党要为工农大众的解放而奋斗,献出生命与热血也在所不惜。”1999年,沂水县档案馆将这面党旗从党史委接收进馆保存,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珍贵实物。

“我们家里,从我的哥嫂们,到第三代的孩子们,已经有十几名党员。”刘兆生说。这是一颗革命火种,在沂蒙山一个普通家庭里生根、发芽和开花。就像马头崖村,像八百里沂蒙山,星星之火已然燎原。

党旗引领小山村走上振兴路

党旗就是一种无声的宣言。过去,党旗鼓舞引领了很多人,这是一种精神的力量,一种凝聚力的召唤。今天,第一面党旗的颜色虽然褪去,但这红色已经燃遍了沂蒙大地。党旗褪色,信仰永存!

沂水县泉庄镇乡村振兴新面貌

思绪拉回当下,勤劳勇敢的沂水人在党的带领下,把这份红色基因转化为干事创业的生动实践,泉庄镇今日之发展就是鲜明的注脚。

“泉庄镇能有这么大的发展,老百姓能过上富裕的生活,靠的就是党领着咱们干。”泉庄镇68岁的老共产党员李春祯指着镇民俗文化馆红色展厅展板上的党旗图片动情地说。

党旗招展,阔步前行。近年来,泉庄镇坚持党建引领、项目带动、民生保障、创新发展,以“争创AAAAA级景区、打造康养度假区、建设乡村振兴示范区”为总目标,全力推进“农文旅融合、景田村一体、产销供协同”发展,成功引进了投资超20亿元的省级田园综合体试点——尹家峪田园综合体,培育起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能,将小镇打造成全国一村一品示范镇、全国农村产业融合示范镇、全省首个乡镇整建制全域3A级景区、全省首个长寿颐养示范镇,叫响了“天上王城 天下泉庄;诗在泉庄 何必远方”的品牌,走出了一条青山绿水的乡村振兴之路。

春日午后,灿烂阳光洒满山野。在青山逶迤、碧水荡漾的沂水县“泉庄·崮乡传奇小镇”随意漫步,感受山明水秀、云净天蓝的惬意,体验群山环绕、小桥流水的恬淡。有机农业采摘、民俗展示、精品民宿、红色研学……小镇里业态丰富,活动精彩,游人如织。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前有生命护旗的壮举,今有党建引领的实践。沂水县泉庄镇乡村振兴蓬勃发展的背后,正是一面面鲜红的党旗,是一颗颗为民谋幸福的初心。

记者手记:

在沂蒙老区,乡乡有烈士,村村有红嫂。党的红旗从沂蒙山高举的那一刻开始,就有无数党员为之奋不顾身。他们中间,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冲锋陷阵、功勋卓著的英雄,大部分都是默默付出、恪尽职守的普通人。但红色,则是沂蒙人共同的精神底色。

临报融媒记者 王慧 王珊珊 化强 崔洪英 通讯员 田宝宗 诸葛顶山

( 编辑: 郑敏)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