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人话初心】风雨来路 初心如磐

临报学习团 2021-04-09 阅读次数: 8799

沂蒙晚报,相伴永久。

因惭于来路荒芜,故惮于回首后顾。

屈指算来,新闻从业31年,光是在报社工作就已有20个年头了。二十年的过往,有些事模糊了,有些事不愿提起,但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的使命从未敢忘,为什么出发的初心向来不改:跟着党旗走,笔下写民生!

(一)

1988年,“新闻专业”四个字落笔到高考志愿表上,初心就已踏上了新闻之路。2002年,我还是兰陵县委(原苍山县委)的一名副科级干部。听到沂蒙晚报的招聘信息后,便毅然打起铺盖卷,放弃了行政编制,来到了临沂日报社,在即丘路报社附近租了民房,加入了筹备沂蒙晚报创刊的队伍。从行政编到事业编,可以说是一种逆行。但是,在追求新闻理想的路上,所有的价值取向都可以一边倒。初心所向,无怨无悔。

试刊第一期出版前夜,多少新闻人一夜无眠,等待报纸下线,就象等待即将出生的孩子,急切地想看一看她天使般的模样。

当沂河岸边黎明的第一缕曙光氤氲了东方的云层时,试刊号从机器下线,那一刻的心情难以言表。年轻的当事者不用说了,连当时的报社老领导王恩民老总也打来祝贺电话:“手捧晚报泪花流……”

这是报人的《早旅》

鸡啼掀旅梦,
路边三两灯。
犬吠出深巷,
行囊裹晓风。
无伴足寂寂,
有梦行重重。
忽忆篱下菊,
愁自云根生。

(二)


十年前在沂南县常山庄社区做采访调查,与村干部合影。

使命也罢,情怀也罢,对一个新闻人来说,笔下都系着民生,终端都指向真相。真相,是新闻的生命,也是新闻人的生命!

剥其丝,抽其茧,追其真相;

掰之开,揉之碎,穷其事理。

从沂蒙晚报到鲁南商报再到集团新闻监管,15个年头的夜班编辑,我和编辑记者们一起坐穿了数千个沉沉黑夜。多少个夜晚,不愿在夜里睡去,只为记录和传播点滴发生,唤醒每个黎明的第一声啼响,为孤独前行的人们拨亮一星点光亮,不让时代的光泽在时间里暗淡。

当年,晚报的面孔不仅是宏大叙事,还有深受读者关注的舆论监督。为了还原事件的真相,也为了还市民一个说法,记者接到线索就奔赴现场,被人驱赶、被人打骂是家常便饭,甚至发生过几起记者被扣押的恶性事件。

其间,有忘我工作、积劳成疾的勇士;有勇于担当、敢打能拼的壮士;也有英年早逝、倒在新闻之路上的斗士。他们,都是战士!

报人之事无须问,白天不懂夜的黑!

这是报人的《造篇》

文章寻常事,

黑夜一盏灯。

旗迎西风立,

笔向险处行。

呕血炼绝句,

皓首穷一经。

 孤独拥我坐,

 露重数寒星。

(三)


2003年在兰陵县矿坑山区果园留影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报业市场经历过扩张的黄金期,也曾长枪大戟,开疆拓土;也曾雄文霸市,洛阳纸贵。媒体传播方式的变革,如一夜秋风,报纸订数和运营指标急转直下,断崖式下滑。穿行在秋意萧瑟的报业渊谷,我们仍未敢一日忘记使命——抵达新闻的真相。经历了颠覆性转型改革的阵痛期,临报媒体人负重前行,苦苦求索,锐意改革,加快融合,终于实现了涅槃重生。

如今,喜看临报集团全媒列阵,临报融媒的招牌已然闪光铮亮。但,不管传播手段如何变化,新媒体到达的目标依然是真相。

亲爱的同行者,不管你正在以哪种姿势行走,都应做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心系民生,在时代的洪流里奋楫争先。这样,我们才能无愧时代,不负人民,才能对人坦然告白:“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这是报人的《画像》

挟长笔,做报人,报业正青春。铅字笔笔刻民生,字行间,数晨昏。

​鬓染霜,执初心,纸上腾雄文。时代风云笔下走,回眸处,起森林。

作者 孙成思

( 编辑: 子硕)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