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寻初心 | 青山为证 浩气长存 ——追记革命烈士冷相佑

在临沂客户端 2021-04-12 阅读次数: 9531

多年以后,冷延军对数次到南方寻访的经历仍记忆犹新。2012年11月20日,临沂虽已入冬,但千里之外的广东依旧温暖如春。冷延军兄弟三人脱下身上的棉大衣,随身背着,叩开了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的大门。此行,他们是寻访爷爷冷相佑的遗迹。几经周折,当时任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研究室主任李岚将盖有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印章的证明材料交到冷延军手上时,兄弟三人禁不住热泪盈眶。看着材料里冷相佑的照片,冷延军激动地说:“爷爷牺牲85年后,终于知道爷爷长什么样子了,这一路上吃的苦、受的罪,都是值得的。”

冷氏后人和去南方寻访到的资料(中间为冷延军)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这首毛主席改写创作的诗作,正是一代代革命军人胸怀天下、志在四方的写照。他们将热血挥洒在祖国山河,留下了青春年华,留下了丰功伟绩。冷相佑就是这样一位英雄。冷相佑紧跟共产党的步伐,相继参加了第一次东征、第二次东征、北伐战争、南昌起义,牺牲时年仅24岁。

冷相佑少年时期居住过的老宅子

早春三月,记者一行来到英雄故里——兰陵县神山镇青竹社区青竹山西村,聆听英雄事迹,追忆峥嵘岁月,缅怀红色历史,传承革命精神。

青竹山因旧时遍栽竹子而得名。作为岁寒三友之一,青竹的品格一直被世人所称道,哪怕面对种种磨砺,依然坚韧。冷相佑居住过的老宅子便在这绿色掩映之中。

记者来到离老屋不远的冷延军家,冷延军搬出了爷爷少年求学时期的部分书籍、文稿和去南方寻访得到的资料,这是现在能看到的冷相佑留给后人并不太多的物品。

黄埔军校学员档案材料中冷相佑照片影印版

在黄埔军校纪念馆《黄埔同学名册》内,收录着冷相佑入学时的照片。冷延军拿到的照片虽然是影印版,但依然可以看出青年时期的冷相佑容貌英朗俊秀。

翻看冷相佑当年的文稿,蝇头小楷,整齐美观,堪比印刷体。《国家财政日见困难而国民生活程度日见增高,其原因何在并建议补救之策》,文章侃侃而谈,迸发着爱国青年的慷慨与敏锐。

据南昌八一纪念馆提供的证明:《王之宇回忆录》等该馆掌握的材料记载,冷相佑(1903-1927)山东郯城人(今属兰陵县)。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黄埔军校教导二团排长,参加了东征和北伐。参加南昌起义时任20军教导团第一总队总队长,所在部队担当主攻敌79团的任务,并且完成得非常出色,随军南下在潮州竹竿山战斗中牺牲。

冷相佑烈士证明书

说起爷爷,冷延军自豪之情满怀。冷相佑的祖父是一位仁德乡里、扶危济困的良医,清末郯城县知县曾赠匾鼓励。冷相佑的父亲冷玉京,子承父业,亦远近闻名。少年冷相佑,天资聪颖,学习勤奋。为了练字,冷相佑将自己所见青石碑上的碑文拓下来,照着拓片一遍遍临摹,笔酣墨饱,书法遒劲有力。当年家人整理爷爷书稿时,整整装满了3个喂牛用的草筐。

青竹山村有尚武习俗,青竹太祖长拳自明代传承下来。冷姓是青竹山村的大姓,冷氏族人都习得此拳法,在兵荒马乱的年代更是作为看家护院的利器。冷相佑便自幼跟着长辈们习武练拳,练就了良好的体格,“可单手翻过村里农户家的土围墙,亦可轻而易举单手上马”。

冷相佑用过的砚台、墨盒、笔架等学习用品及家里开药铺时用的中药杵

1919年,16岁的冷相佑考入山东省立第五中学,和后来成为马克思主义在沂水最早的传播者李清漪成为同学。在提倡民主科学的新文化运动影响下,冷相佑开始关注国情民生,特别是“五四运动”以后,更喜欢看《新青年》等刊物的文章,接受了先进思想的洗礼。

青年冷相佑的故事,在一辈辈人的回忆和叙述中传承下来,成为冷氏后人心中的敬仰。

文武兼备的冷相佑很快得到赏识。1923年末,冷相佑便由表兄张苇村(山东省出席国民党一大代表)介绍,报考黄埔军校。凭着一腔热血,冷相佑告别了父母和妻子,独自远行,与来自五湖四海的革命青年,齐聚黄埔,开启了戎马生涯。

冷相佑手书文稿

峥嵘岁月 初心弥坚

由于时代条件所限,冷相佑牺牲后,家乡亲属没有获悉确切信息,也成为冷氏后人心中的遗憾。“爷爷参加革命最早是由张苇村介绍入黄埔军校的,因此家里人也总觉得他是国民党了,虽然下落不明也不敢声张。”冷延军说,直到2010年发现网络记载并查证后,冷氏子孙才踏上了寻访路。

历时数年、辗转数次、行程万里,冷氏子孙不辞劳苦,先后到广州、南昌、潮州等地寻访,终得偿所愿。2014年12月25日,民政部颁发了冷相佑的烈士证明书,上面写着:“冷相佑同志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中牺牲,被评定为烈士。特发此证,以资褒扬。”

历史铭记着那些为共产主义信仰捐躯的战士。这份迟来的烈士证明,沉甸甸地承载了冷相佑短暂而辉煌的革命岁月。

《黄埔军校一期同学录》中记载:1924年春节后,冷相佑等离家去上海,3月14号到达上海环龙路44号(国民党执行部)参加黄埔军校的初试。

冷相佑初试合格后,坐船前往广州,4月参加黄埔军校总考试,5月被录入后来将星如云的黄埔军校一期步兵科,编入第四学员队学习。

《黄埔军校自填入学前从事职业履历一览表》中登记第四队(序号443)冷相佑入学保荐人为张苇村、宋聘三、刘积学;1924年1月入党(国民党)未领党证,入党介绍人张苇村。黄埔军校入学登记表中第四队(序号39号)冷相佑在“入学原因”一栏中自填:“为学习军人知识,锻炼军人体格,以冀将来推翻列强帝国资本主义,打倒国内军阀,完成革命主义之目的。”这说明冷相佑投身于黄埔军校这一革命力量大摇篮的革命思想逐渐成熟。

黄埔军校一期学员仅用半年时间就学习完3年的军事课程。1924年11月30日,因国民革命的需要,一期学员提前毕业。冷相佑因学习成绩优异,留校担任黄埔军校教导二团排长,成为国民革命军军官。

1924年7月,也就是在校期间,冷相佑加入了中共党组织。

曾任中共广东省委党校副校长、中共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主任的曾庆榴教授,在其所编著的《国民革命与广州》一书中详细记载了黄埔军校第一期至第六期共产党组织情况及能辨认的党员名单,其中第一期在1924年5月进校后陆续入党的名单中,冷相佑在列。

这一事实在《党史博览》2010年第1期所刊载《黄埔一期共产党员的归宿》一文,以及《陈赓传》中都得到了印证。据《陈赓传》书中所载:“我在黄埔军校一期同学里,发展了十几个党员,印象最深的是山东的冷**,四队的,在四期入伍生当队长……吸收了一大批党员,派出作地方武装的还有很多,争取了不少干部。”

“在艰难曲折的革命道路上,冷相佑同志坚定跟随共产党,你们的爷爷,了不起。”2012年11月23日,冷延军兄弟拜访了曾庆榴教授,一番话让冷延军自豪不已。

彼时,受周恩来、叶剑英、聂荣臻、蒋先云、陈赓等一批共产党员的教导和影响,冷相佑参加了周恩来倡导的中国青年军人联合会,从理论到实战不断进步。冷相佑随蒋介石、周恩来等先后参加1925年3月第一次东征和同年10月第二次东征,讨伐粤东封建军阀陈炯明反动势力,为巩固广州革命政权作出了贡献。

1926年3月初,冷相佑被任命为黄埔军校第四期入伍生团副区队长。不久,“中山舰事件”爆发,在周恩来领导下,冷相佑跟随陈赓同蒋介石进行了斗争。3月底,冷相佑离开了黄埔军校,被派遣到贺龙部一师九连任上尉连长。为了消灭各省军阀割据,统一中国,广州国民政府决定出师北伐。8月,北伐战争开始,冷相佑所在部直捣湘鄂赣守敌,冷相佑英勇善战,有“黄埔一硬汉”之称。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政变,白色恐怖遍及全国各地。湖南、湖北两省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的骨干来到武汉。周恩来同志为了保护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的骨干,让贺龙组建军官教导团。冷相佑担任教导团第一总队总队长,几个月后,他参与并见证了中国军史上一次伟大的事件。

经受了血与火的重重考验,冷相佑已锻炼成为一名意志坚定、骁勇善战的共产主义战士。

向死而生 精神永存

1927年8月1日,震惊中外的八一南昌起义爆发。这是由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聂荣臻、彭湃等率领并由党所掌握的2万多北伐军中的共产党员和进步军人举行的一次著名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一声清脆的枪声接着一梭子机枪,在敌营门前响起来,一总队打响了……”在中共江西省委党史研究室编著的《亲历南昌起义》一书中,收录了南昌起义亲历者侯镜如后来的回忆文章——《战斗在大校场营房》。当时,冷相佑任20军教导团第一总队总队长,在团长侯镜如率领下,承担消灭驻扎在大校场营房的敌第79团的任务。“战斗结束得很快,一个多钟头以后,整个大校场营房里的枪声停止了,我们立即派人向军部送出了报告:任务完成,敌79团全部消灭。”

南昌起义后,起义部队开始撤离南昌向广东进发。9月23日,贺龙部第二十军第三师(师长周逸群)并军官教导团等进驻潮州。师司令部设于西湖涵碧楼。起义军领导人周恩来、贺龙、叶挺、刘伯承、彭湃等也随第三师部驻西湖涵碧楼。

潮州市博物馆提供的《留守潮州的起义军驻防表》中记载,当时冷相佑任第20军第3师教导团第一总队总队长,率领所属部队进驻潮安县立第一小学。

9月24日下午,南昌起义军领导机关离开潮州前往汕头。冷相佑率领教导团第一总队和六团六连(连长杨志成)共600余人,奉命防守潮州城西韩江岸边的竹竿山,以掩护起义军机关安全南撤。正是在这里,冷相佑遭遇了惨烈的鏖战。

在当时条件下,能够脱离险境和保存力量,特别是能让起义军领导人安全脱离险境就是一个伟大的胜利。要想安全脱险,必须最大限度阻击敌人,留给起义军领导机关尽可能多的撤退时间。

9月30日上午9时,国民党黄绍竑先头部队2000余人向潮州扑来。到下午1时,黄绍竑部以其第四师和第六师九千之众向起义军阵地发起全面进攻,在猛烈炮火的掩护下,整队整队地发起冲锋。

敌我双方众寡悬殊,形势极为险峻。冷相佑所部的士兵大多是刚参军不久的进步青年学生和逃避国民党右派屠杀的工农运动积极分子,缺乏战斗经验,然而他们革命意志坚强,抱着与竹竿山共存忘的决心,始终坚守,击退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疯狂进攻。

当异常惨烈的战斗进行到下午4时,冷相佑部伤亡已达三分之二。冷相佑带领部队在数倍于己的敌人的疯狂进攻中,坚守到底,直至弹尽援绝。阵地被攻破,冷相佑腹背中弹,壮烈牺牲。

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起义军被迫撤出,红色政权在潮汕地区仅存7日,但却点燃了潮汕地区革命的熊熊烈火,这番“红色启蒙”也被称为“潮汕七日红”。

在南昌起义纪念馆中,有一面南昌起义参加者名录墙,冷相佑名列其中。在潮州涵碧楼七日红纪念馆中的烈士名录墙上也镌刻着冷相佑的名字。

“失败是暂时的,革命的火焰是扑不灭的。”参加南昌起义的当事人涂国林、杨志诚、王之宇等人的回忆录中记载了这段历程,深切悼念冷相佑。

2013年5月,兰陵县民政局(时为苍山县民政局)收到一封来自广东省潮州市委党史研究室的一封信,冷相佑牺牲的经过在这封信里也得到了佐证。

冷相佑在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陈毅的领导下,戎马倥偬,驰骋在粤鄂湘赣闽五省。在他短暂的革命生涯中,他冲锋陷阵,身先士卒。他怀着对革命的必胜信念,怀着对党的事业的忠贞坚定,遇到任何艰难险阻,不脱离党,不离开部队,表现出了永远跟党走的决心。

冷相佑是南昌起义早期中共革命者,是中共早期创建人民军队的见证人和参与者。他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光辉的一生。

青山埋忠骨,翠柏勉英魂。2013年清明节,冷延军兄弟来到韩江畔的竹竿山。“我们沿着爷爷当年战斗过的地方走了一遍,祭奠爷爷,也祭奠和爷爷一同牺牲的战友们。”冷延军说。

致敬缅怀,为了更好地前行。我们再回首那峥嵘岁月,回看那条充满苦难与辉煌、洒满鲜血与汗水的红色征途,是共产主义的理想和革命必胜的信念支撑着人民军队同敌人斗争到底。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讲,我们党的每一段革命历史,都是一部理想信念的生动教材。我们缅怀革命先烈,为的是继承他们的遗志,发扬他们的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他们用生命和鲜血开辟的道路上不懈奋斗、永远奋斗。

临报融媒记者 李冰清 田学富

( 编辑: 李婷)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