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庄镇张家岭村: 一个村庄与挂门钱的故事

在临沂客户端 2021-04-12 阅读次数: 14954


张家岭,也称张家坡,是新庄镇一个普通的小村庄,名字普通,环境普通,之所以出名,是因为这里的人们会一种传统手工艺品——挂门钱。

挂门钱,又称挂门笺、过门笺等,沂源一带称为萝卜钱,名称有所不同,但基本上都是指春节时贴在门上的五张五色的长方形彩色剪纸作品,上面刻有吉祥话语和纹样。五色的彩纸,每年冬季都会在这些能工巧匠手中,变出一套套美丽的剪纸挂门钱,贴在门框上,在万物萧条的冬季,显得格外鲜亮……

1、三进张家岭

费县李全印老师在《人民日报》上发表过关于张家岭村挂门钱的文章,我是因为看了这篇文章,才想到张家岭来的。第一次来这里是在1993年,到现在快30年了,那个时候我20岁出头,在王全宝老师带领下,陪同孙枫玲老师一起来看。当时我对什么都不懂,纯粹是打酱油的。

第二次去是我到了人大工作以后,到现在也是有10年以上了。当时记得村里的大街小巷有很多彩色纸张的碎屑。后来机器印刷挂门钱的流行,使得这种手工制作的单色挂门钱市场越来越小,村民已经很少加工这种挂门钱了。村干部带领我们到了一户人家,他家还存有一部分,在现场还给我们演示了一番。女主人的一句话让我印象很深刻,她说:“我孙子反正不能再干这个了。”

这次去是第三次去张家岭,见到的是挂门钱的非遗传人张京月,也是我第一次认真坐下来听挂门钱子的故事。从原料采购、材质加工到出售张贴以及相关的一些民俗活动,其实每一个手艺,都有生动的故事。

五张薄薄的刻花纸片,一年一年里挂在门上,不知挂了多少年,不知其所始。

张家岭张姓人是从梁邱镇的孟家庄迁来,现在有二百多年了,但孟家庄张姓并不制作挂门钱,这门手艺,应该是从张姓人迁到张家岭后,才开始学会的。

张家岭的老人说,村里人做挂门钱,应该与郯城马头有关。据了解,周边县区做挂门钱的专业村,除了郯城的马头镇,就是张家岭村。

村里的挂门钱非遗传承人张京月说,张家岭的人都是到马头去买原料纸。马头人会在白纸上刷上五种颜色,材质有草纸,也有油光纸。纸张论个卖,一个纸五百张,五种颜色。过去张家岭人骑自行车去马头买纸,走的是沙路,不好骑不出数,两三个小时到了马头,买到彩纸就返回,半路上吃点东西,午饭后到家,下午就开始裁纸,用薄纸捻成纸条,用大洋钉钉好,80—100张一个版,五个版为一套,晚上就可以开始制作挂门钱了。

2、挂门钱是这样做出来的

张家岭的匠人管刻纸叫“凿”,这个刻刀,就是原来废旧的自行车、胶车辐条砸扁磨成刀,把钉好的彩纸放在蜡纸上刻,蜡板基本上就是40多厘米长,30多厘米宽,用羊油和草木灰,一起灌到蜡板里,草木灰必须干净,不能有沙子,否则就会伤刀子。蜡板一般要做得稍大一点,因为挂门钱的规格有大有小,大的放大门有A4纸大小,小的放小门有大32开,约三种,现在的大门修得很高大气派,挂门钱的规格也随之变大。

刻纸的时候,上面的图案要用牛皮纸,比较有韧性,因为刻纸要很用力,普通的草纸不耐搓磨,下面还要放上一张垫纸,否则羊油灰粘在挂门钱上不干净了,挂门钱五张五色为一套,称为一门,一张作废,一门就不全了。

张家岭是从马头镇采购彩纸,虽然两地材质相同,但做成了成品,还是有明显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尺寸规格不同,这与购买者属不同群体有关。马头镇的挂门钱规格明显的大,这可能因为马头是个商埠,门面要大,房子也要高一些,所以挂门钱就做得大一些。张家岭基本上面向的都是一些乡村农户,房屋低矮,门也比较小,所以说做的挂门钱的规格也就比较小。

二是郯城的套色剪纸比较多,图案也更为复杂。我觉得可能是马头人更讲究。因为它很多中间的吉祥话都是用金字,而不仅仅是同一门挂门钱颜色的相互替换,这样是要增加成本的。这种表现在挂门钱材质和做工上的差别,应该也是两个产地的经济文化实力的差距。

三是的挂门钱的艺术风格不同,其实也是两地人的性格差异。郯城县马头的挂门钱,如同郯城人的性格一样,粗犷大方,而张家岭的挂门钱保守内敛,体现了商业文化浓厚和纯粹的农耕文化之间的不同。

3、挂门钱里的学问

应该说,挂门钱是一个比较低端低廉的文化产品,即使最穷的老百姓也能买得起,可以在过年的时候贴上挂门钱,让家里有浓浓的年味,表现了最朴素、最美好的向往。

挂门钱的吉祥语为五字,基本上都是“4+1”结构,即四字成语加一个吉祥动词,如忠厚传家远,四季平安福、家和万事兴、大发财源喜、花木四时春、家居黄金地等等。花样有喜鹊、花卉、石榴等等。一方面是群众喜爱的瓜果花卉,还有一个就是便于制作,周边还用大洋针扎出一个个小孔作为装饰,下面刻制成流苏状,轻盈美观。

张家岭的挂门钱以单色为主,也有套色剪纸,原来有二三十个花样,一般是吉祥文字和吉祥图案的组合,祖上传下来的老花样,用的时间长了线条会变形,他们就会根据经验适当地调整修改。花样复杂,用时就多,有的图案很简单,价格基本一样,所以人们一般不愿意做复杂的。但同样的价格,人们还是愿意买好看的,做工精致的,也有图便宜的,各取所需吧。

挂门钱张贴时,也是有学问的,一是顺序不能错。即从左到右分别为大红二绿三黄四粉五紫,二是中间黄色早撕掉。过年后,很多人都会发现,中间黄色的那张是最早撕掉的,而其它四张仍在门上迎风飘扬。据说这种风俗与女儿家有密切关系,正月十六之前不撕掉这一张会穷闺女家,因此,在农历十六女儿回娘家之前要撕掉,父母如果忘了,女儿来了也会主动地把这张撕下来。三是家中有近亲属去世,三年不能贴春联,也不能贴挂门钱,特别是家族比较大的人家,像张京月的妻子结婚三十多年,只贴了三年的挂门钱,其它年份都因为有老人去世而作罢。

当地还有一种说法,就是一家李姓不贴挂门钱,据说明代沂州卫的武官李刚是他们的祖先,有一次李刚出门打仗的时候被挂门钱刮了一下头盔,就打了败仗,一气之下,李家就不贴过门钱了,后来家族就保留了这个传统,过年不贴挂门钱。

制作挂门钱就像绣花、做手工一样,一般都是在秋收以后,冬季农闲时节。夏季比较忙,就是有空也不能做,雨水多空气湿度大,手容易出汗,不适合做这些手工。

秋收以后,粮食归仓,人们的心里踏实了,放松了,就可以做些手工活,挂门钱加工大约有三个月,销售季节也就半个月,从腊月十五至腊月三十上午。在这个旺季必须抓紧,他们白天卖,晚上做,男人出去卖,女人在家做,有时候一家人两三口出去卖挂门钱,也不仅仅赶四个村庄的集市,他们也赶远集,张京月曾经到平邑县白彦集,早上黑咕隆咚就得出发,远了能卖得贵,卖得快。

挂门钱刻纸用工要求不高,男女老少都能做,无文化要求,一般一天能做两三套,十几个版。制作只限于秋收以后春节前的几个月,冬天手都冻肿了冻破了,但他们还是坚持不懈地做,常常有几个要好的女人,抱着蜡板到一起,边聊边做,就像在一起绣花、做手工一样。

说起在张家岭大街上看到的彩色的碎纸屑,张京月说那时有结婚的人家,都让他们把这些碎纸屑给攒着,结婚时做撒花。他们自己也喜欢攒着,过年时撒在门口,撒在大街上,显得热热闹闹的。

这样的非遗传承人,他们本身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守望者,还在从事着喜欢着这个可以让心情美好,让生活富裕的劳动。

杨东霞

( 编辑: 李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