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寻初心 |红色“河湾” 鱼水情深

在临沂客户端 2021-05-09 阅读次数: 7917



新四军军部最后驻扎地暨华东野战军诞生地

红色“河湾”鱼水情深

蒙山巍巍,沂水滔滔。沂河东岸的河东区“前河湾”,一个富有诗意的名字、一处充满传奇色彩的红色村落。1947年1月23日,华东野战军在这里诞生,华东军区在这里成立;这里还是中共中央华东局驻地、华东野战军总部驻地、新四军军部最后驻扎地。如今这里早已建起华东野战军总部旧址暨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展馆。

清明节一大早,河东区党性教育基地管理服务中心主任史运涛就带着儿子和值班的物业人员一起来到华东野战军总部纪念馆的陈毅、粟裕、张云逸等将帅雕像前,鞠躬祭拜。他告诉记者,前河湾社区不少居民也同来祭拜。河道弯弯,述说着红色河湾鱼水情深的往事。这种军民水乳交融、血浓于水的情感织就的红色基因,必将一代代传承。

一座永远不朽的丰碑

1946年6月,内战全面爆发时,为了安全起见,华东局和山东省政府命令所有驻城机关转移到临沂郊区和农村。“新四军兼山东军区”指挥机关落脚沂河东岸的前河湾村,陈毅时任新四军军长兼山东军区司令员。这里曾是山东军区后勤机关所在地和新四军北上临沂时一些后勤保障部门的驻扎地,新四军兼山东军区、华东局等党政军机关迁入前河湾村及附近村落,新四军兼山东军区机关驻地就设在地主丁氏庄园的两个四合院里。
 


游客参观华东野战军纪念馆

也就是在这两个四合院里,陈毅、粟裕、张云逸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运筹帷幄,指挥了著名的宿北战役、鲁南战役、白塔埠战役和临沂南线阻击战,制定了莱芜战役的作战计划,形成了孟良崮战役的战术思想,为整个解放战争的全面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46年12月,遵照毛泽东同志关于“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军事原则,陈毅、粟裕指挥山东和华中两支野战军打响了宿北战役,战役历时7天,共歼敌一个整编师2.1万余人,开创了解放战争初期全歼国民党整编师的范例,是山东野战军和华中野战军统一指挥体系确立后的第一仗,为此后两军合并奠定了基础。

宿北战役结束后,我军加快了整编步伐。1946年12月25日,中共中央决定:华东局与华中分局、山东军区与华中军区、山东野战军与华中野战军机关合并,使山东与华中的领导力量得以统一。鲁南战役胜利后,我军主力集中在临沂地区休整。遵照中央军委指示,1947年1月23日,两支野战军进行统一整编,新四军番号被撤销,山东野战军和华中野战军合并组成华东野战军,陈毅任司令员兼政委和前委书记,粟裕任副司令员。自此,华东野战军正式宣告成立。

成立后的华东野战军指挥高度统一,兵力大为增强,战斗力进一步提升。此后,华东野战军智取莱芜城,迫使蒋介石从全面进攻改为重点进攻;决战孟良崮,基本粉碎了国民党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鏖战徐淮平原,消灭掉了蒋介石在南线战场上的精锐部队……这里是华东野战军从胜利走向胜利的起点,在峥嵘岁月中创建起一座座不朽的丰碑,为新中国的解放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一段真情难忘的往事

“1946年6月至1947年2月,陈毅和夫人张茜还有他们的两个孩子住在俺家,俺有幸当了将帅的房东。”今年88岁高龄的前河湾社区居民钟恩章,忆起当年的红色往事,依旧兴奋不已。钟恩章说他家原有5间草房,腾出了两间给陈毅一家人住。那年他13岁,和小他6岁的陈毅的大儿子陈昊苏成了好朋友。

华东野战军成立时的主要领导人雕像

陈毅夫人张茜曾深情地嘱咐孩子们:“你们不要忘了沂蒙山区,不要忘了前河湾,那里有你们的再生父母,那里有你们的兄弟姐妹。”1989年冬,陈昊苏来访,他曾在《沂蒙的思念》一文中写道:“我之所思在临沂,幼时沂河水中戏。逝者如斯忆当年,河湾村有亲兄弟。”文中的兄弟就是指钟恩章。

钟恩章家的老房子如今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陈毅旧居。院子里有一棵高大的桂花树,钟恩章的父亲以前把它栽种在花盆里,陈毅劝他栽在地里,没想到一直保留到了现在,这棵枝繁叶茂的桂花树也成为了当年艰苦岁月的一个见证。在这段岁月里,陈毅亲民爱民的佳话比比皆是。

1946年夏,由于多日阴雨加上连续作战,陈毅腿上的旧伤复发,发起了高烧,吃不进饭。他的通讯员从村民地里摘了一个西瓜送给陈毅,并在地里留下了一张欠条。陈毅知道西瓜的来历后,严肃地说:“一个西瓜事虽小,但影响很大。国民党的兵抢老百姓的瓜,我们趁人不在,摘人家的瓜,一个抢一个摘,又有什么两样呢?我们是人民的军队,人民的军队应该处处爱人民,不能干违反纪律的事!”从身边小事做起,陈毅始终坚持党性原则,严于律己,一切以人民利益为重,一切以党和国家利益为重。

一首众志成城的赞歌

1946年,新四军战士们唱着“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来到前河湾村,在与群众打交道时,大爷大娘不离口,嘘寒问暖热心头,严格执行“三不走”规定,即“东西不还不走,水缸不满不走,地不扫不走”。这是新四军战士和当地群众之间鱼水情谊的生动写照。

前河湾村地处沂河转弯处,受河水流势影响,历史上这一带经常受洪水侵袭。1946年7月,新四军军部落脚前河湾不久,就遇到了多年不遇的大洪水,乡亲们被突如其来的洪水吓蒙了。生死关头,军部警卫人员和野战医院的医务人员第一时间上堤抗洪,陈毅司令员急令用被服厂棉被堵决口,战士们和村民一起跳进湍急的河水里与洪水战斗。经军民共同努力,决口堵住了,堤坝保住了,百姓也得救了。

前河湾村的百姓们看着战士们累瘫在河堤上,都湿了眼眶:“陈司令,多亏了您率部队堵住了决口,要是决堤了,沿河这几个村庄早就被淹了!”陈毅握着乡亲们的手说:“这都不算啥,共产党的军队是人民的子弟兵,人民子弟兵是人民的儿子,哪有儿子不给老子干活的道理?”

新四军的野战医院就驻扎在村子里,虽然医疗设备简陋、条件艰苦,但在这里,他们不仅救治了大批新四军伤病员,还免费为附近村民看病。当时野战医院是可以做手术的,老百姓形象地称之为“开刀房”。村里有个姓李的木匠腿上长了疥疮,又痛又痒没法干活,野战医院的战士们知道后,主动来到他家,动员他做了手术,彻底去除了病灶。木匠感念战士们的恩情,打了一套存放药品的柜子,送给医院。没想到,几天之后,野战医院的战士给他送来了银元作为木料钱,还给他按一天5公斤小米的标准折算了工钱。

鲁南战役结束后,正赶上传统农历新年,老百姓给刚打了胜仗的解放军送来了新年礼物——宰好的猪,整整摆满了3个房间,这是战场附近的老百姓集体凑钱特地到大后方为战士们购买的,而他们自己的年夜饭,一年中最丰盛的一餐,却只有豆腐,他们把这一年叫“豆腐年”。

莱芜战役前夕,中央军委作出了必要时放弃临沂的决定。从临沂到莱芜,直线距离140多公里,解放军以最隐蔽的方式连续行军,几十万名沂蒙民工离开家园,随军北上。这是一幅罕见的壮观景象:在蜿蜒不断的大军两侧、身后甚至是前面,贫苦农民组成的几十万支前大军,浩浩荡荡向前走动。他们推着独轮车,挑着扁担,或是用肩膀,把粮草、弹药和物资全部承载起来,成为了部队坚强的后方。面对这片红色热土,陈毅元帅曾深情地慨叹:“我就是躺在棺材里也忘不了沂蒙山人。他们用小米供养了革命,用小车把革命推过了长江!”

一道鱼水情深的河湾

回望新四军最后一个军部和华东野战军总部在前河湾村的点点滴滴,正是部队官兵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为人民谋解放,才有了民心所向、民意所归、民力所聚,才有日后解放战争的全面胜利。

为了纪念这段光辉的革命岁月和军民鱼水深情,河东区于2017年建起并对外开放了华东野战军总部旧址纪念馆。项目占地 260 亩,包括华东野战军纪念馆、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军部旧址区、将帅旧居区和将帅雕塑区等5个组成部分。纪念馆不仅包括对华东野战军军史和战史的完整呈现,还致力于发掘隐藏于军事斗争、枪林弹雨、战火硝烟背后的深邃思想和精神宝藏。展馆内一幅幅历史图片、一张张历史档案,见证着华东局忠实践行群众路线,见证着党为人民谋解放的初心和使命,诠释着党与人民群众心心相印、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鱼水深情。2013 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临沂时指出,“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铸就的沂蒙精神,对我们今天抓党的建设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作用。”

学习革命先辈的宝贵精神品质和深厚为民情怀,传承红色基因,弘扬沂蒙精神。如今,河东区党性教育服务中心已把展馆打造成青少年研学中心和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基地,并创新运营模式,打造了红色精品课程,让前来培训的学员和游客能深入学习和牢记老一辈革命家为民的情怀和初心使命。展馆已成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保密教育示范基地、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国家 AAA 级景区、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山东省党史教育基地、山东省关心下一代教育基地、山东省科普教育基地、山东省社科普教育基地、临沂市国防教育基地等。

“今年我们教育基地主要做好红色读本连环漫画出版发行、柳琴剧《前河湾》排练、沂蒙革命故事展演编排、红色文创产品开发等工作。”史运涛说,“作为沂蒙红色文化的传承者、弘扬者,我们有责任有义务,也有一种情怀,让沂蒙精神时时弘扬,让红色基因代代传承。”

临报融媒记者 刘福伟 王泓钧 通讯员 朱虹

( 编辑: 吕金妮)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