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雀|《沂蒙山小调》与一部红色经典交响乐的诞生

在临沂客户端 2021-05-10 阅读次数: 33351



 “人人(那个)都说(哎)沂蒙山好,

沂蒙(那个)山上(哎)好风光。

青山(那个)绿水(哎)多好看,

风吹(那个)草低(哎)见牛羊。

高粱(那个)红(哎)豆花香,

万担(那个)谷子(哎)堆满仓。

咱们的共产党(哎)领导得好,

沂蒙山的人民(哎)喜洋洋。”

——《沂蒙山小调》歌词

在沂蒙山,人人都会唱《沂蒙山小调》。那耳熟能详的歌词,在中国的每一个地方,只要听说你是沂蒙山人,就会鼓动你唱上一曲。就像遇上一位陕西人,让他唱上一曲《走西口》一样。2019年12月初,我在福建省宁德市霞浦畲族自治县上水村采风,大家知道我来自沂蒙山区,非让我唱上一曲《沂蒙山小调》不可。我也乐的一唱,我一开口,大家就随着我一起唱了起来。

如今,《沂蒙山小调》和《茉莉花》两首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定为中国优秀民歌,蜚声海内外;伴随着“嫦娥一号”月球探测卫星,于2007年飞入太空,唱响宇宙。

说起《沂蒙山小调》的诞生,还要从中国共产党带领沂蒙人民进行中国革命说起。抗日战争爆发后的1938年初,毛泽东就考虑“派兵去山东”。为了在挺进山东时避免国民党当局的干扰和阻挠,115师挺进山东部队改名为八路军115师东进支队。

“老八路来了”。当时,在沂蒙山区中传唱着这样一首歌谣:正月里来正月正,东进支队到山东。罗荣桓陈光领兵马,杨勇将军是先锋。115师主力部队挺进山东,创建了鲁南、鲁西等抗日根据地,打开了山东抗战的新局面。

1940年,正值抗日战争的艰苦岁月,建立不久的沂蒙抗日根据地经常遭受“日寇”扫荡;以国民党临沂专员张里元为首的顽固派也竭力破坏抗日根据地,他们利用当地反动势力——黄沙会,与我抗日军民对抗。在对黄沙会会员反复做教育工作未果后,我军决定使用武力解决。同时,住在费县上白石屋村的抗大一分校文工团员李林和阮若珊,受主任袁成隆之命,借助当地的花鼓调编写了歌曲《反对黄沙会》(《沂蒙山小调》的前身)。此歌曲在反顽战役的政治攻势阶段,出色地发挥了瓦解敌人、教育群众、鼓舞我军斗志的重大作用。

建国后,来自渤海区的革命文艺战士为《沂蒙山小调》续词定谱,使之定型。1950年5月,原渤海军政文工团李广宗、李锐云、王印泉、王音璇等人调到山东军区文工团工作,他们继续对《沂蒙山小调》的定型传唱进行了努力。1953年秋天,山东军区文工团要举行巡回演出,时任文工团副团长的李广宗,乐队指挥李锐云,研究组组长王印泉三个人商议,要给擅唱民歌出名的女高音演员王音璇增加一首民歌风味浓郁的歌曲,于是选中了《沂蒙山小调》。几位专家认为,虽然《沂蒙山小调》曲调优美,节奏明快,但是歌词不够完整,只有两段,给人一种有头无尾的感觉。于是,由三个人重新记谱,在已有两段歌词的基础上,又补写了下面两段歌词:

高粱(那个)红(哎)豆花香,

万担(那个)谷子(哎)堆满仓。

咱们的共产党(哎)领导得好,

沂蒙山的人民(哎)喜洋洋。

这样就使得四段歌词融为一体,完整贴切,充满了诗情画意。王音璇甜美的演唱亲切自然,极富乡土气息,让人听起来具有浓郁的沂蒙味道。

1964年,华东地区举行民歌会演,沂蒙女儿韦友芹用她那甜润的歌喉演唱了《沂蒙山小调》,受到了陈毅和其他中央首长的称赞,又一次在全国引起轰动。为了纪念《沂蒙山小调》的诞生,费县人民政府在薛庄镇的上白石屋村建了纪念亭,立了纪念碑;1999年9月在亭前的一块巨石上,刻上了《沂蒙山小调》的原作者之一阮若珊题写的“深深怀念沂蒙山好地方”,以及原抗大一分校文工团主任袁成隆题写的“沂蒙山小调诞生地”八个大字,表达了他们对沂蒙山的深情眷恋。

2004年金秋,我带着老父亲来到了恍若隔世的上白石屋采访。村里八十多岁的老人戚建生为我们唱起了原汁原味的《沂蒙山小调》。他曾和抗大一分校以及抗大文工团的团员们有过亲密的接触,他喜欢唱歌的爱好就是被住在他家的文工团员李林、阮若珊熏陶的。后来,戚建生参加了民兵连,随着八路军参加了解放沂水、蒙阴等县城的战斗,抬伤员、送给养、运弹药。他说:“无论在哪里,只要唱起《沂蒙山小调》我就非常自豪,我的老家就是这首歌曲的诞生地,我就想起八路军与老百姓生死相依,水乳交融的情景。”

那天,我76岁的父亲随我一起来到这里,他要寻找1941年11月曾经救助过他的人家。60多年前,一个当时只有16岁的“半大小子”在惊慌之余如何记得人家?那次战斗史称为“大青山突围战”,是沂蒙抗日根据地军民反击5.3万日军“铁壁合围”大“扫荡”中的一次著名战斗。父亲是被住在临沂城的日本鬼子、伪军抓来“出夫”的,战斗一打响,伪军就来不及看管父亲他们了,父亲就和邻村被抓来的“出夫”人钻进了费县东北部的大山里。他们往枪声响起的相反方向逃跑,不敢走路,只能往山高林密的地方去,傍晚时分看到了山上一户人家,待父亲他们说明事情原委,这家人家将他们藏在了平时放地瓜的地窖里藏了一夜。第二天天不亮钻出地窖,在这家人的指引下,从薛庄到方城,经石桥过祊河,回到父亲的家南屠苏村。父亲告诉我,自从他被抓夫后,爷爷一直不吃不喝,听说北边仗打得非常激烈,担心回不来了。爷爷说,真是没想到。

我不能说爷爷和父亲没有家国情怀,只是想到个人安危,他们不知道那场战役八路军遭受了多大的损失。当时沂蒙山区是山东抗日根据地的指挥中心,是中共山东分局、山东省战工会、八路军一一五师、山东纵队等后方机关。他们大都是非战斗人员,所配武器少,质量也差,陷入敌人的包围圈后,只有抗大一分校第五大队的武装学员队,在校长周纯全的指挥下阻击敌人,掩护领导机关和非武装人员突围。突围中,山东省战工会副主任兼秘书长陈明、国际友人汉斯·希伯、115师敌工部副部长王立人、抗大一分校二大队政委刘惠东、蒙山支队政委刘涛等近千人壮烈牺牲。原国务院副总理谷牧在此负伤。

我20年前带着父亲第一次到大青山中寻找救助他的山里人家时,采访到了那场战役中曾掩护四位女八路学员的李行沟村张道兰老人。她说:战斗打响的那天,我刚生下大儿子41天,婆婆让我钻进山崖上的地瓜窖里,怕孩子哭用棉袄罩在头上;谁知一会婆婆掀开窖口让我抱着孩子出来,我一看好多的女八路战士围在婆婆跟前就明白了。婆婆对我说:“你赶快用锅灰抹抹脸,就抱着孩子坐在屋里。”又对女八路们说,地瓜窖里只能藏三四人,你们看着办吧?

“看着那些比我还小的女战士毅然决然地走出了我们家,我真替她们担心。战后,我家后的李行沟和梧桐沟里都被血水染红了,婆婆带着我们在沟里抬出好多战士埋葬了。”我在查阅这场战役的资料时看到,仅李行沟和梧桐沟(其实是一条山溪流经的两个村子)我军政人员、学员就牺牲了800余人。抗战时期,山东八路军牺牲的干部战士之比约为1:5,大青山突围战牺牲的干部是最多的一次。

共产党用自己的鲜血点燃的中国革命的熊熊烈焰,迅速在沂蒙大地蔓延。共产党走到哪里,抗日军政大学就办到哪里,在沂南县的岸堤镇驻地、孙祖镇东高庄村,在费县薛庄镇大青山里,还有莒南县、沂水县都有抗大一分校学员的足迹,他们在沂蒙山里一边打鬼子,一边宣传共产党的抗日主张。从1938年底党中央派兵来山东,到1940年6月,一年多的时间里,沂蒙抗日根据地的发展壮大就进入了鼎盛时期。

我无数次走进沂南县孙祖镇东高庄村,不是因为这里山清水秀,风光旖旎,而是因了那首从小就会唱的歌曲,它的创作还是在抗日的烽火中,是在抗日的沂蒙根据地,是一群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的有志青年用热血谱就,那首歌曲的名字就是——《你是灯塔》:

你是灯塔,照耀着黎明前的海洋。

你是舵手,掌握着航行的方向。

年轻的中国共产党,

你就是核心,你就是方向。

我们永远跟着你走,中国一定解放!

我们永远跟着你走,人类一定解放!

于是,每有文友、朋友来临沂,我只选择人文景点,如孟良崮战役旧址、《沂蒙山小调》诞生地、东高庄村,当然,还会有诸葛亮故居、颜真卿故居、王羲之故居、孙膑庞涓斗智斗勇的马陵道等。这些地方,是作为沂蒙人感到骄傲的地方。

在东高庄村这样一个贫瘠的小山村里,我听到了好多徐向前元帅爱民如子以及军民鱼水情的故事,徐帅为房东赠过大衣、为产妇送过牛奶、为新生儿起过名子。在村里的“徐向前故居”,现在的管理者、70多岁的麻成平(房主的后代)说:“那时候我家稍微富裕一些,为了防备土匪绑票,房子的一头预留了夹道,以便撤退。首长当时正是看中了这一点。”15年前就已经90多岁的麻李氏说:“徐司令的枣红马比我还高呢,我拿着拔来的嫩草给它吃,它一声‘响鼻’,吓得我撒腿就跑。”

麻成平还给我们讲了徐向前元帅“战马拴人心”的故事。

1940年3月中旬,莒县、沂水等据点的日军300余人、伪军100多人,向山东纵队司令部、《大众日报》社、中共山东分局党校所在地孙祖扑来。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二支队埋伏于孙祖两侧的荆山、九子峰高地,隐蔽待敌。面对日军的险恶进攻,八路军第一纵队司令员徐向前、政治委员朱瑞决心利用这里的有利地形伏击来犯之敌。这就是著名的孙祖战斗。

1940年3月15日,徐向前司令员在东高庄村召开了紧急战斗动员会议。会后,为了稳定民心,徐向前把自己的枣红马就拴在了居住的院子里,和政委朱瑞徒步赶往前线指挥部。“隆隆”的炮声和枪声让老百姓揪心,但是看着徐向前司令的高头大马在村里老麻家的院子里安静地吃着草料,都期盼着八路军打个大胜仗回来。那一仗果然没负众望,八路军击毙击伤日军200余人,缴获小车50余辆,战马5匹、大盖枪20余支,其他军用品甚多,并乘胜收复了铜井等敌伪外围据点。

在“徐向前故居”的对面是罗荣桓元帅的住处,现在,除了徐帅的故居,其它的房子都已经坍塌,那个拴马桩还在。东高庄村是著名的红色堡垒村,这里不仅居住过徐向前、罗荣桓元帅,还居住过中共中央山东分局书记朱瑞、山东战时工作推进委员会主任黎玉和陈光、肖华、陈士榘、王建安、罗舜初、周纯全、李培南、孙继先等重要领导人。

曲曲折折的小巷,顽石垒就的屋墙,斑驳陆离的宣传标语,诉说着那个逝去的年代,也诉说着中国共产党人为了中华民族的胜利,唤醒民众、发动民众、依靠民众,使全国工农兵学商融入革命大洪流,坚定决心跟着共产党走的历史。

1940年6月,为了迎接即将到来的中国共产党建党十九周年和抗战三周年,受中共山东分局的委托,驻在东高庄村的抗大一分校学员沙洪和文工团副主任王久鸣,以饱满的抗日激情和一心一意跟着共产党走的坚定信念,创作了《你是灯塔》这首革命经典歌曲,表达了沂蒙山抗日根据地军民的心声,并以此向党的生日和党代会献礼。

也许人们认为《你是灯塔》作为歌曲的名字太文学味了,不能直接唤醒民众,表达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所以,后来就改为《跟着共产党走》。确实,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取得一个又一个的伟大胜利,是与潜移默化的文化宣传,鼓舞和引导群众、发动群众分不开的。

1940年7月1日,歌曲首先在岸堤抗日军政大学献礼,从此唱遍全国,后经过中共地下工作者传到了敌占区许多城市,成为引导进步青年走向抗日战场的主旋律。解放战争中,这首歌成为当时解放区广泛流传的革命歌曲之一,并在国统区青年中广为传唱。1949年10月1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上,军乐队演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后,又奏响了《跟着共产党走》等歌曲,万千群众齐声高唱,气势磅礴。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其中一句歌词“年轻的中国共产党”改为“伟大的中国共产党”。

其实,这首歌曲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再到建国之后的今天,它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一样,奏成了不同声部、不同音质、不同音色的气势恢弘的交响乐。

○李公顺

( 编辑: 李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