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海外版头版头条聚焦临沂:樱桃红遍厉家寨

人民日报 2021-05-18 阅读次数: 6883



编者按:2021年5月18日,人民日报海外版头版头条刊发《樱桃红遍厉家寨》一文,报道了作为“愚公移山,改造中国”的好例,这个沂蒙山村正驶上乡村振兴快车道的生动故事。临沂客户端现予全文刊发,以飧读者。

一九五七年十月十三日出版的人民日报第四版。资料图片

山东省莒南县厉家寨樱桃园吸引了各地游客前来采摘。孙运河摄

来到厉家寨,满眼樱桃树。

粉白色樱桃花漫山遍野,坐果不久的果纽子还等着雨水滋润,可大棚里的“红灯”和“美早”已挂了果。厉家寨的大樱桃远近闻名,网上“抢单”瞬间卖光,快递小哥来去匆匆。村子里的热腾劲儿,让人差点忘了这儿曾经是“十年就有九年歉”的穷山窝。

山东省莒南县厉家寨村,地处沂蒙山区三山五岭之间。说起从前,一言难尽。耕地,零星散落在七沟八梁上,瓢一块、碗一块,十几块勉强凑成一亩地。好地种麦亩产二三百斤,孬地才四五十斤。苦熬过那个年代的厉玉荣今年78岁,她讲,当初的日子是“穷人三根棍,先放羊,后放牛,拉几年要饭棍到了头”。

“活人咋能被尿憋死!”新中国成立后,厉家寨人决心换个活法。上世纪50年代,他们移山填谷、劈岭造田,愣是凿平11个岭头,填好了21个大汪和300多道水沟。把1000多块瓢碗地整成118块大田,把3600亩旱田变成了水浇田,粮食亩产增加到550斤。厉玉荣珍藏的1000多张老照片,回放着那段“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岁月。每日从“还么天明”干到“天还么黑”,厉家寨人磨光的钢钎、镢头、铁锨就有2万多公斤,77岁的厉月钦说,“那年头没炸药,也没挖掘机。就靠着一双手、两个肩,一把镢头、一张锨,一锤一锤、一錾一錾,车推人挑玩命干!”

得知厉家寨的事迹后,毛泽东主席欣然题词“愚公移山,改造中国,厉家寨是一个好例”。1957年10月13日,人民日报以《英雄社战胜穷山恶水》为题,报道了厉家寨的壮举。

穷山恶水变为良田千亩,但光是守着一亩三分地,日子还远远够不上宽裕。一晃到了上世纪90年代,时任村支书厉永叶带人到临朐学习大樱桃种植技术,三赴烟台取经。在考察中,他们发现自家这地方背风向阳,又属于近海气候,也挺适合樱桃生长。“人家行,咱们咋不能试试?!”心志一定,当年厉家寨就栽上了58亩大樱桃。

“4年才结个果,不得饿死?”世世代代种庄稼,不少村民直撇嘴,还笑话种了2亩的厉月钦。厉月钦回忆:“可等到樱桃成熟,一斤就卖了5块钱。那时候粮食才几毛钱一斤,好嘛!村里人一下眼热了。”

就这么着,一片片樱桃园在厉家寨扎下根。从最初的几十亩,到现在全村都种上了樱桃树。临沂市樱桃协会会长滕厚玉说,前两年,厉家寨被中国果品流通协会评为“中国樱桃第一村”!

樱桃,不仅成了厉家寨的招牌产业,还带动周边18个村,连片种植面积超过2.6万亩。种樱桃的收入,远超记者想象。在厉家寨旁边的大山空村,54岁的姜圣竹大姐正在樱桃大棚里忙活。“这个棚,今年得结1500斤。”她说,村里每个棚都能净挣七八万元。挂满枝头的樱桃,别说姜大姐了,连记者看了都觉得有满满的获得感。

新一代愚公的故事还在继续。樱桃种了这么些年,是时候更新换代了。厉家寨村第一书记上官苏晓告诉记者,近两年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流转120亩土地建设樱桃科技示范园,为村民提供新品种展示、电商销售等服务,帮着改良品种、拓宽销路。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中心,农业专家定期来搞技术培训、业务指导。“我们有樱桃果脯、果汁、果酒,产业链拉长,附加值更高,村民挣票子更多了。村里还办起了厉家寨樱桃节。”

面前的厉家寨,依山傍水,绿树成荫,宽整的柏油路四通八达,几十栋住宅楼很提气,广场、超市、卫生室、学校等一应俱全。而且,厉家寨也通上了高铁。这日子,好比正驶上乡村振兴快车道。

最是五月樱桃红。厉家寨人说,樱桃节,等你来!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 编辑: 范明明)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