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临沂客户端

马鬐山上的棋盘阵“拿王伦”

临报融媒 2021-05-24 阅读次数: 12456

绍兴七年(1137年),金人废伪齐皇帝刘豫,引诱南宋向金投降,宋高宗赵构苟且偷安,违反民意,派卖国贼秦桧主持议和。绍兴八年,金人以“诏谕江南”为名派使臣到宋,同王伦谈判,明目张胆地把宋作为藩属臣下看待,要宋高宗拜接“国书”。王伦极尽卑躬屈膝之能事,与秦桧、孙近串通一气,行卖国求荣之道。

在马鬐山,有一棋盘阵,该阵由数块硕大无比的巨石堆叠而成。在巨石缝隙之中有一平台,平台上有一棋盘,该棋名曰“拿王伦”。这种棋在莒南一带民间曾广为流传,民间老幼都可下,或在田间地头,或在家庭院落,随便在地上画上棋盘,随意找上任意两物,或石子瓦片,或庄稼籽粒,可作为一种大子和一种小子,即可摆下战场,杀上几盘。下棋的设备虽然简陋,但棋艺却奥妙无穷,棋中24颗小子,迎战一颗大子,涉及到调兵遣将,摆兵布阵,审时度势,预测战局,稍一疏忽,或陷于重重包围之中,或损兵折将,一败涂地。这棋是自古流传下来的,一代传给一代,后人只知下棋,但棋的来历却鲜有人知。

笔者就这一民俗进行了一番考证,才发现这一游戏中包含着国家大事,蕴藏着封建王朝里面的尖锐斗争,体现着广大人民精忠报国、反对投降的爱国热情。

棋的发明者就是卧佛寺的爱国僧侣,其意义非同小可。既然名曰“拿王伦”,首先应该弄清王伦是何许人也。一提起王伦,只要是对历史稍有研究的人,自然会联想到胡铨写下的历史名篇《戊午上高宗封事》。这篇脍炙人口的不朽之作开篇第一句就是:“臣谨按:王伦本一狎邪小人,市井无赖,顷缘宰相无识,遂举以使虏。专务诈诞,欺罔天听,骤得美官,天下之人切齿唾骂。”文中的宰相就是指历史上臭名昭著的奸相秦桧,原来王伦与秦桧是同朝之奸臣,一丘之貉。

王伦,字正道,山东莘县人,出身破落的官僚家庭,行为鄙薄不端,屡作无赖犯法之事。北宋末年,金人陷汴京,宋钦宗封他为兵部侍郎。南宋高宗绍兴初,多次派他出使金朝议和。绍兴七年(1137年),金人废伪齐皇帝刘豫,引诱南宋向金投降,宋高宗赵构苟且偷安,违反民意,派卖国贼秦桧主持议和。绍兴八年,金人以“诏谕江南”为名派使臣到宋,同王伦谈判,明目张胆地把宋作为藩属臣下看待,要宋高宗拜接“国书”。王伦极尽卑躬屈膝之能事,与秦桧、孙近串通一气,行卖国求荣之道。

当时朝野震骇,群情激愤,于是身为枢密院编修官的胡铨以大无畏的精神写了这篇“封事”。文中极言不可对金人屈膝,痛斥秦桧、王伦、孙近等人投降卖国、甘心事仇的罪恶,揭露他们对内榨取民脂民膏、偷安享乐,对外屈辱求和、认贼作父的可耻行径,主张坚决抗敌,表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为了国家的存亡,胡铨早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他在文中尖锐地指出:“今内而百官,外而军民,万口一谈,皆欲食伦之肉。谤议汹汹,陛下不闻,正恐一旦变作,祸且不测。臣窃谓不斩王伦,国之存亡未可知也……不然,臣有赴东海而死尔,宁能处小朝廷求活邪!”胡铨的上疏不但没有被采纳,反而遭贬,被流配到广西、广东,交地方官监管。

在王伦的蛊惑下,绍兴十一年(1141年),南宋与金签订了屈辱的和约,向金割地、纳贡、称臣,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极大愤慨。

卧佛寺长老寂海、寂慧及其他僧侣对此也是愤愤不平,强烈的正义感在胸中升起,他们再也坐不住了。寂海法师召集全寺僧众,宣读了胡铨《戊午上高宗封事》的全文,说:“吾众虽然超凡脱俗,但皮之不存、毛将安附。吾等虽不能参与朝中的政事,虽不能在战场杀敌报国,但我们可以用我们的佛家之力,唤起民众,使民众觉醒,同邪恶势力作斗争,尽我们扶正压邪的微薄之力。”众僧齐呼:“法师言之有理,吾等愿效犬马之劳。”

随后,寂海、寂慧二位长老商议,认为可就当朝之事,演绎一种棋艺,通过寺内众僧传播到民间,以此来觉醒民众。于是,他们就坐下来悉心研讨棋路。他们先按金、木、水、火、土和东、西、南、北、中布下五纵五横的正方形棋盘,再加上左、中、右各三条斜线,示为天圆地方的中原大地。设一大子,示为王伦。王伦为朝廷要员,因此,大子在棋盘内可任意选择位置,可沿各线任意行走;设小子24枚,每6枚为一组,分布在棋盘内小正方形的四个角上,示为全国各地民众,小子可聚可散,活动意向为对大子形成包围之势。大子只要有跃过小子的棋路,每跃一次即可吃掉一枚小子。小子不能吃大子,只有把大子围得无路可走,方可得胜。大子一方可向小子一方提出在棋盘之外设寺庙,寺庙可设大寺庙和小寺庙,表面上寺庙作为大子走投无路的避难之所,实为引诱大子进寺庙达到最后围而擒之的目的。含蓄之意为王伦在当朝为官,在社会上他可以依势压人,但到了寺庙中,寺庙是脱离红尘的一方净土,官职在这里已无效力,待把他逼进寺庙中,方可擒拿。大寺庙的活动余地大,如果大子要大寺庙,小子方就可以再添子4枚。双方对弈中,大子虽可以横冲直撞,杀戮小子,但如果被小子团团围住,无路可走,躲进寺庙,就有被擒拿的可能;小子虽然多,但如果布阵不当,给大子留有出路,任由大子冲杀,小子伤至半数,即失去对大子的围困能力,最后导致被大子杀绝而失败。

该棋演绎成功后,就起名为“拿王伦”。二位法师一一传给寺里众僧,一时寺内上下“拿王伦”成风,寺前、寺后、山坡、树下到处是一片“拿王伦”的声音。这种棋很快就传到民间,民间也是无处不在“拿王伦”。人们在下棋的过程中,报国之心、憎奸之恨得以充分表达。

时间流逝如水,转眼又是几十年。一日,红袄军首领杨妙真到卧佛寺拜佛,见寺内僧众都在下棋。杨妙真立于一旁仔细观看,发现棋法奥妙无穷,便向寺内长老请教,普济将棋法的演绎过程详细地告诉杨妙真。杨妙真听罢拍手称妙,说:“此棋正解我心头之恨,我要把此棋带回马鬐山,让将士们都学会该棋,一方面可以研讨阵法,更重要的是鼓舞将士的抗金志气。”普济法师将棋艺传授给她,并将胡铨《戊午上高宗封事》的全文也交给杨妙真。

杨妙真回马鬐山后,在山寨正殿左前方设了一棋盘阵,棋盘阵由数块巨石组成,进出道路迂回曲折,内置一石板,石板上刻一棋盘,棋盘外的巨石上刻制上胡铨的“封事”全文。每日清晨,杨妙真集合全体将士在棋盘阵前吟诵“封事”,然后与众首领进阵对弈。因此,红袄军将士无一不会下“拿王伦”,无人不晓胡铨的“封事”。

马鬐山上至今棋盘阵和棋盘犹在,后人也经常在此杀上几盘,再读“封事”,忧国忧民之情油然而生。

九顶莲花山酸枣的传说

相传很久很久以前,九顶莲花山的山前和山后各住着一户农夫。山前的农夫姓酸,有一女取名酸花,山后的农夫姓枣,生一男孩名枣子。一天,酸花上山挖野菜,不知不觉转到了山后,正巧碰到上山打柴的枣子。他们虽然只有一山相隔,却从来没见过面。

酸花装着挖野菜,一旁细细地瞅了一番枣子,发现枣子长得特别英俊,干活也挺卖力气,心里便产生了爱慕之情。而枣子呢,也趁酸花瞅他的机会,有意把酸花打量了一番,酸花那苗条的身段、漂亮的脸蛋及灵巧的双手,都瞅得一清二楚,心里自然也有了意。一个有情,一个有意,两个人都装着干活,直到太阳落了山,才恋恋不舍地各自回家。

枣子回家后,向爹娘细说了详情,把爹娘乐得合不上口,立即托人去说媒。可媒人一连跑了三趟,都没成功,因为酸花她娘嫌枣子家穷,说啥也不答应。酸花见娘不同意,气得饭不吃、觉不睡,没有多久,就患了精神病。枣子听说酸花得了精神病,那个苦恼就无法形容了,没过几天,也成了精神病人。他们俩整天在山上乱跑,没几天,一对青年男女就饿死在一块大石头旁。不知过了多长时间,在他们饿死的地方长出了一种浑身带刺的植物,人们都说那是酸花和枣子托生的,便取他们两家之姓,命名为酸枣。经过世世代代繁衍生息,酸枣越来越多,终于布满了九顶莲花山。因为酸花和枣子是得了精神病而死的,后人还发现,酸枣核仁还是治疗精神病的良药呢!

□张传恩 整理

冷子的姥姥家

很久以前,莒南县城东北方向约40里,有个村庄,名文疃村,村东头住着一户人家,家中三口人,夫妻二人和一个小儿子。这孩子生来性格孤僻,不爱和别人交往,人们叫他“冷子”。当冷子长到十七八岁时,父母先后去世,冷子孤身一人,只好到十字路他姥姥家,跟着外祖父母生活。外祖父母非常疼爱外孙,对冷子关心无微不至。

有一年,冷子正在给姥姥家割麦子,突然北边天空来了一块黑云彩,霎时间电闪雷鸣,大雨瓢泼似地下了起来。冷子没来得及回家,就蹲在地头上,这时一声惊雷,天空中出现了一条巨龙,口中喷水,四爪如钩,直向冷子奔来。冷子慌忙把割麦的镰刀扔上天空,正巧砍在龙爪上。顿时,巨龙鲜血直流,把乌云染红了一大片,它十分恼怒,直冲下来,双爪抱住冷子,把冷子抓到天上去了。玉皇大帝听说冷子能把龙爪砍伤,非常赞赏他的勇敢,让他掌管下冰雹,叫那巨龙只管下雨。

冷子在天上非常思念外祖父母,所以每年在芒种前后几天都要走趟姥姥家。芒种季节,天气干旱,十字路的人喜欢下雨,不喜欢下冰雹,所以别的地方都下冰雹,十字路周围村庄只下雨,很少下冰雹。有时冰雹下得多一点,人们就从屋里扔出镰刀来,冰雹也就停了。现在莒南有不少地方的人还把冰雹叫“冷子”,这个故事也一直流传至今。

□《莒南民间故事》

( 编辑: 高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