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树人 红色丰碑 ——临沂大学80年砥砺奋进、躬耕践行沂蒙精神纪实

临报融媒 2021-06-07 阅读次数: 142288

传承红色基因,弘扬沂蒙精神;践行初心使命,培育时代新人

百年树人 红色丰碑

——临沂大学80年砥砺奋进、躬耕践行沂蒙精神纪实

教育兴则民族兴,教育强则国力强。

红色基因,是信仰的种子,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制胜的密码;红色精神,是深入血脉的强大精神动力,是教育兴国的“根”与“魂”。

沂蒙,一片红色热土。沂蒙精神,是党和人民在“血与火”的洗礼中,用生命铸就的“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革命精神。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沂蒙精神弘扬,指出“要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红色基因传承,已成为重大的历史课题、时代答卷。

八百里沂蒙,有这样一所明义致远的“红色大学”。从诞生之日起,就与红色革命精神血脉相连、唇齿相依;与党和人民军队水乳交融、生死与共。在烽火硝烟中践行初心使命,在风雨兼程中砥砺前行,谱写出一曲“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雄浑乐章!

序言

烽火中诞生的“红色大学”

“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把米做军粮,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临沂大学红色经典乐舞剧三部曲《沂蒙》开篇的几句话,感天动地、催人泪下,经久流传!历史不能忘记,战争年代百万沂蒙儿女拥军支前,二十万人参军参战,十万英烈血洒疆场。沂蒙精神,成为新中国成立的基石,在共产党精神谱系中熠熠闪光!

“蒙山高,沂水长。我为亲人熬鸡汤……”获得泰山文艺奖和文化创新奖的《沂蒙》,是临大师生用青春与生命倾心再现的“红色经典”,感天动地、荡气回肠!是对大义沂蒙的深情礼赞……

临沂大学,一所在烽火硝烟中诞生的“红色大学”。前身是中国抗日军政大学第一分校支持建设的滨海中学。1938年6月,为培养战地急需干部,苏鲁豫皖边区省委建立山东抗日军政干部学校“岸堤干校”(后统称抗大一分校)。1940 年至 1945 年期间,抗大一分校扎根沂蒙山区办学,为全国输送党政军干部3000多人 ,为 山 东 培 养 战 地 人 才14000余名,对赢得抗战的胜利做出了艰苦卓绝的贡献。

1941 年,为了给中国革命培养后备军政干部,山东五地委和滨海区联合办事处,在沂蒙根据地与中共滨海地委共同创建滨海中学,由抗大一分 校 抽 调 部 分 干 部 教 员 。1945年8月更名为“滨海建国学院”,1947年2月改名滨海公学,1949 年更名为滨海乡村师范。

庄严而美丽的临大“溯园”,静默伫立,真实地记载了这一段光辉历史。

新中国成立后,学校历经多次迁徙合并,校名几度更迭,历经滨海建国学院、临沂第一师范、临沂教师进修学校、临沂教育学院、临沂师专、临沂师范学院等发展阶段。

2010年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临沂大学。

临大,从诞生之日起,血脉和骨髓就浸润着红色基因,积蓄着红色精神的力量。

临大校史,闪耀着中华民族“教育兴国”的星星之火,肩负着为实现“中国梦”培育人才的历史重托。临大前行、发展的每一步足迹,都与党和国家的命运“水乳交融,生死与共”!

根脉相连,筑基新世纪的“一流大学”

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

80年的积淀,造就了临大“大而容”的格局。

步入新世纪,临大办学规模跃居全国高校前列,形成了“文理见长、教育优势突出、应用学科特色鲜明”的学科建设体系。每年,1万余名来自五湖四海的学子迈入校门,开启人生新征程。

80年奋进,在临大的名片上,写下了山东省特色名校、国家发改委“产教融合”重点建设高校、教育部卓越小学教师培养计划实施院校等亮丽称谓。获批国家一流课程5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2门;省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首批支持高校、省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一大批应用性研究成果推广应用,成为淮海经济区及鲁南经济圈最大的人才宝库、产学研基地。

80年的初心,使临大为党和国家培养了40余万名优秀毕业生,造就了一批又一批国之栋梁。翻开临大简介,其成就跃然纸上 — —

临大占地约 6600 余亩,24个学院、2个分校区,校舍面积114余万平方米。27亿元的固定资产中,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占比四分之一。拥有中外文数据库 35个,中外文电子图书 218 万种,电子期刊6万余种,馆藏纸质文献 369 万册,为山东省首批教育信息化试点单位。2020年,学校综合实力居中国大学排行榜 289 位。作为区域综合性大学中的翘楚,临沂大学以传承红色基因、弘扬中国精神为使命,以雄厚的实力锤炼一流的“红色大学”。

上篇:沂蒙骄子 初心之路

80载勤耕不辍,孕育天之骄子;80年不负韶华,锤炼民族栋梁。

临大校史,早已融入党史,在百年辉煌征程中闪耀璀璨光芒:红色基因早已融入血脉,成为永续的力量!

临沂大学从历史中寻找初心,从历史中汲取智慧与力量,勃发新时代红色引擎的巨大动能,向着“区域一流、省内一流的高水平综合性应用型大学”披荆斩棘、奋勇前行,奏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教育的“时代凯歌”,再树红色教育的“时代丰碑”。

明义致远:80年长卷尽展 “红色风骨”

“明义、锐思、弘毅、致远”是临沂大学的校训。临大的教师教育传统,可追溯至滨海建国学院的“师范队”,1950年改名为临沂师范学校,几经变迁,发展为临沂师专、临沂教育学院、临沂师范学院等。期间历经专科、本科、研究生教育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临大历经三次大的跨越式发展:1978年至1999年,坚持服务乡村教育的办学方向,以“密切联系乡镇初中,创出师专特色”等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为标志,把学校建设成为全国师范专科学校的排头兵;2000年至2010年,坚持“为沂蒙服务”的办学宗旨,全面开展本科层次办学;2010年,更名为“临沂大学”,成为鲁南地区第一所综合性大学,一跃而进入发展的快车道。

从临沂师范学院到临沂大学,最值得着墨的是这一历史性跨越。2001年,市委、市政府决定以临沂师范学院为基础筹建临沂大学,并通过了《临沂大学修建性详细规划》。高起点规划新校区建设,从 2003 年奠基到2012年交付使用,历时10年,成为沂蒙人民奔小康的“希望工程”。

从蓄力到勃发,临大用了10年时间,跨越了历史性的一步。

历史的画卷,在砥砺前行中铺展。80年来,作为沂蒙精神哺育成长起来的革命老区大学,临大根植沂蒙文化沃土,培育临大特质,熔铸形成了浓厚红色基因的鲜明办学特色,尽展新时代“红色风骨”。

峰峦相连:打造高校教育的 “齐鲁典范”

2019年9月3日,临沂大学迎来建校以来自主招收的首届45名硕士研究生,这是学校人才培养层次的重大突破。作为鲁南地区唯一的综合性大学,这一盛事成为鲁南地区高校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2017年,临大成为山东省唯一审核增列硕士学位授予的单位,仅用3年实现了化学、小学教育、学科教学、控制工程、计算机技术等5个专业领域招生,获批山东省产教融合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

“高标准谋划、高质量发展,有特色打造、有重点推进”,是临大立足高远的宗旨。 “教学立校、人才兴校、科研强校”,是临大始终坚持的三大战略,通过教学强基,回归教育本质、广育时代新人。

“教育,为国之命脉;先生,则为教育之魂魄”。临沂大学始终将人才作为第一生产力,淬炼“沂蒙教育铁军”。 “十三五”期间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凝聚国家级、省部级高层次人才56人次, “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人、国家杰青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3人、 “泰山学者”系列人才10人;研究生导师200余人,全国优秀教师2人,山东省教学名师6人;省部级以上学科带头人组建团队34个。建有山东省首批科技领军人才创新工作室和山东省高校优势学科人才团队,入选教育部创新团队支持计划。

浩荡春风起,奋进脚步疾。

多年精心培育,大学招生规模、综合实力节节攀升,开设83个本科专业,11大学科门类、1个硕士授权一级学科(化学)、2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教育、电子信息);全日制在校生44605人,其中研究生211人、本科生28167人。

近三年,临沂大学主持承担各类科研项目近1600项,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84 项,各级科研奖励411项;获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各1项,实现历史性突破。首次获批国家级特色专业2个、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7个。在沂蒙文化、教师教育、智慧物流、资源环境与现代农业、古生物学等学科领域形成了突出优势和鲜明特色。化学学科入选山东省高水平学科培育学科,地理专业入选教育部2020年师范类专业认证受理名单。建有5个省重点学科、2个省重点实验室、2个省工程实验室、4个省工程研究中心、1个山东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中生代恐龙演化和鸟类起源研究方面发表《Nature》《Science》论文5篇, “自然指数”两度跃居全国高校前十。

中篇:百年树人 红色丰碑

让信仰之火熊熊不息,让红色基因融入血脉,让红色精神激发力量。

一方水土,化育一种精神。临沂大学是在沂蒙精神孕育滋养下勃发壮大的,沂蒙精神成为临大人薪火传承的力量源泉和文化因子,凸显出这所大学的独特精神气质与品格,成为办学育人的宝贵精神财富。

“红色,是我们得天独厚的政治资源、治学根脉;传承红色基因,是临大师生代代相承、当仁不让的历史使命与责任!”临沂大学党委书记王焕良寥寥数语,坚定而明晰地道出了几代临大人的肺腑之言: “红色临大”的信仰之光薪火相传,熊熊燃烧。

信仰之光:筑基全国 “红色高地”

心有所信,方能行远!

2019年7月5日,临大“重走抗大路,砥砺报国志”社会实践团出征仪式,在红色馆举行,这是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启幕。3支团队兵分三路,历经陕西、山西、河北、山东4省9市县,跨越4000多公里,重走抗大足迹,追寻抗大人的初心与使命。

共唱抗大校歌、重温入团誓词,体验“在战斗中学习、在学习中战斗”的精神……青年学子在实践中增长了见识、磨炼了意志,对弘扬红色精神有了撼动心扉的感悟。

既找寻来处,更坚定去处;脚踏雄关漫道,追问正道沧桑。

抗大一分校扎根沂蒙办学6年,与临沂大学文脉相承、精神相续、基因相传。临沂大学扎根沂蒙精神的丰厚土壤,以历史使命、时代担当,全力发掘、保护、弘扬红色资源,用好用活沂蒙精神案例,讲好“中国故事” “沂蒙故事” “临大故事”,获批首批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社会实践研修基地、省沂蒙精神研究基地、省高等学校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基地三块“金字招牌”,获评国家教育部首批“全国国防教育特色学校”。打造出全国高等教育的红色“育人高地、文化高地、理论高地”三张鲜明的“高校名片”。

— —红色育人高地。 “我是‘千里背疯娘上大学’故事的主人公刘秀祥。”2020年临大的“开学第一课”, “全国最美教师”、贵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望谟县实验高中副校长刘秀祥回母校演讲,引发强烈反响。他是临大优秀学子,毕业后放弃优厚待遇,回到贵州深山当了一名教师,用青春与爱践行着“能吃苦、善创新、敢担当、乐奉献”的临大特质,助力千名贫困学子圆了大学梦,成了大山里孩子们心中最亮的星!

“要常怀一颗感恩的心,眼中有光,心中有爱,在奋进中实现人生价值,让青春在为国家和人民的奉献中绽放。”刘秀祥只是千万临大学子中的代表。

80年深耕不辍,临大始终以沂蒙精神为引领,开创“红色精神办学、红色引擎撬动”的高校发展“沂蒙模式”,打造红色高等教育的“齐鲁典范”,奏响传承红色基因的时代强音。

沂蒙精神是临大精神的“源头活水”。临大深度挖掘红色文化资源,实施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红色工程,把沂蒙精神融入治校办学的全过程,开发出独具特色的必修课《沂蒙精神与沂蒙红色文化》,校本教材《沂蒙精神大学生读本》《沂蒙文化史》《沂蒙红色文化概论》,创造性地将沂蒙精神融入各专业教学体系:音乐教学中增设红色艺术欣赏,历史课贯穿沂蒙精神与时代精神教育,中国现当代文学抒写红色故事,体育教学中设计红色元素的课程和竞赛项目,让沂蒙精神浸润于书本中、呈现在课堂上、融化到心里面……

— —红色文化高地。 “文化,是成熟大学的标志,是治校育人的最高境界。”文化铸魂,是临大人用心血捍卫的“灵魂工程”。

2018年11月21日,庄严而美丽的临大校史文化园 — —溯园正式开放。红墙灰瓦,真实复原了抗大一分校部分旧址校貌:抗大纪念广场、岸堤干校、孙祖干校、滨海建国学院旧址、 “休读林”五大区域错落有致; “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抗大校训映入眼帘;伟岸的大型雕塑墙鲜红如炬,与苍松翠柏交相辉映……走在溯园,坚韧的精神、奋斗的力量,如潮水般冲击着人的心灵 — —这是全省高校唯一的一所校史景观园,身临其境的“体验式”教学,让学子们潜移默化地感受红色精神的滋养,追溯革命历史、传承红色基因。

沂蒙精神成为临大精神的灵魂,把沂蒙精神融入校风、校训、校标、校歌等校园精神标识系统,形成临大独有的“红色文化”。

“红色馆、校史馆、马克思主义学院展馆、沂蒙文化研究院”构建了“三馆一院”的“红色文化组群”,与沂蒙红色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红色文献收藏中心等相得益彰,共同锤炼出高品质的“红色大学文化馆群” — —成为江北综合性大学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散发着历久弥新的独特文化魅力。

临大,成为全国以“红色文化”吸引世人驻足的高校。

2020年,学校获教育部颁授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创建“山东省革命根据地图书馆”,挂牌成立全省红色文化传承研究中心、山东大中小学红色文化传承研究指导中心。

“把旗帜扛在肩上,把行动落到点上,把成绩写在教育的初心上。”这是临大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们的座右铭。2019年,学院荣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标志着临大“红色大学文化”构建日臻完善。

在厚重的红色文化熏陶中,临大师生爆发出磅礴的创造力。倾情打造出大型民族交响乐《沂蒙畅想》、红色舞剧《沂蒙印象》及大型情景剧《沂蒙史诗》《渊子崖》等文艺精品。获泰山文艺奖2项、山东省文化创新奖2项、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奖一等奖2项。凝聚了临大心血的话剧《沂蒙母亲》正在紧张排练,并筹备拍摄以刘秀祥事迹为题材的电影《你是一道光》,力争打造出“传承红色基因、践行临大特质”的精品力作,让信仰的种子在广大青年学生心中扎根,为民族文化复兴积蓄力量,向建党100周年献礼!

— —红色理论高地。2020 年 11 月 24日,第五届“三山一坡·高校联盟弘扬革命精神研讨会”在临沂大学召开 — —这是全国高校理论研究领域的又一创举。来自教育部、中央党校、省社科联及延安大学、井冈山大学、河北师范大学的专家领导齐聚沂蒙,深刻研讨红色大学“弘扬革命精神,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在新时代的重要价值意义。

井冈山、宝塔山、沂蒙山和西柏坡,四个红色地标交相辉映,四种革命精神同根同源、共谋发展。临大人,以初心使命与时代担当,勇挑重担。于2015年成功发起并举办了“三山一坡·高校弘扬革命精神办学育人研讨会”,就如何加快推进老区高等教育发展达成“临沂共识”, “三山一坡”高校联盟就此成立。

东方风来满眼春。 “沂蒙精神与群众路线” “脱贫攻坚与革命老区创新发展”等国家级高层次学术会议,相继在临大召开。 “沂蒙精神论坛”蝉联全国文科学报优秀栏目;沂蒙精神研究基地入选首批“山东省理论工程建设研究重点基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开设“水乳交融生死与共铸就的沂蒙精神”专栏,集中展现学校红色文化办学育人的实践成效。

沂蒙精神,在临大新时代跨越式发展的创新实践中,已成为浓缩历史与现实、传统与现代、革命与建设、改革与开放的崇高精神,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打造出全国高校的著名“红色理论高地”。

“临大力量” :成就国之栋梁

2019年3月11日,正值早春时节,暖风和煦,临大校园内的海棠花静待开放。

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克拉玛干沙漠的麦盖提县,迎来了身着鲜红冲锋衣的108名临大师生 — —他们带着理想与信念的火种、满载着齐鲁大地的深情厚爱,将在这里完成为期四个月的援疆支教任务。

“我将无我,不负麦盖提!”在漫天的黄沙中,学生袁泽坤写下这样的誓言。以无言的行动、火热的青春,把“能吃苦、善创新、敢担当、乐奉献”的临大特质,奉献给祖国浩瀚的大西北,让沂蒙精神之花在塔克拉玛干沙漠生根结果,做民族和谐团结进步的促进者,成为“行走的沂蒙红”。

108名支教团师生跃动的红色身影,宛如一树树娇艳的海棠,坚守红色基因的气度,浸润着沂蒙精神的风姿,成为塔克拉玛干靓丽的风景,更是沂蒙儿女的骄傲。

支教结束时,有8名支教学生主动选择留在新疆工作,立志把青春奉献给美丽的新疆,把红色基因的种子播撒在祖国大西北。2020年3月,学校新一轮援疆支教师生105人再次奔赴新疆喀什支教实习,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甘当民族复兴之路的基石。

天之骄子,国之栋梁!红色育人,激发了青年学子报效祖国的初心使命。

2020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使拥有47000余名在校师生的临大,面临着一场抗疫“大考”。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师生们的心高度凝聚,迸发出磅礴的力量!各项工作紧张而有序地进行:不仅坚持停课不停教、不停学,完成1601门课程线上授课任务,召开了线上毕业典礼。还积极投身“科技抗疫”,3个教授博士团队,短时间内自主研发出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盒、便携式免洗消毒液、智能喷雾消毒机器人 — —真正体现出中国式高校神奇的凝聚力与战斗力。

“临大速度与智慧”开出并蒂之花,为抗疫胜利贡献了“临大力量”。 “临大力量”,熠熠闪光!

“我为核心价值观代言” “与信仰对话”“我与红嫂面对面”等精品项目, “沂蒙关爱行动:助西部学子回家过年”及“我是沂蒙精神传承人”等每年100余场精彩纷呈的主题教育活动,全面提高了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红色基因已内化成临大学子生命成长的内在基因血脉,生生不息、迸发力量。

“临大力量”,浓缩成沂蒙精神的代言,孕育培养出新时代传承红色基因、躬耕践行红色精神的时代范例与榜样。一大批志愿参军、服务西部、大学生村官等优秀个人和团体迅速崛起,活跃在最偏远的乡村,奋斗在最艰苦的西部,坚守在辽远的祖国边陲……2011 年以来,共有 2000 多名学生参军入伍,人数位居省属高校前列,连续多次获评“全省征兵工作先进单位”,获评教育部“全国国防教育特色学校”“德耀齐鲁”道德示范基地。涌现出一大批优秀学生典型:“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2人、 “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11人、省高校十大优秀学生提名奖20人……

“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临大学子不负沂蒙人民的重托,在牺牲与奉献中实现了生命的升华,兑现了对党和人民最庄严的承诺,成就了全国高校系统最珍贵鲜亮的品牌 — —“红色临大”,打造了享誉全国红色育人的“沂蒙模式”。

下篇:校地融合 命运共同体

“感恩这方捧出无数圣贤的土地,今天又把红色的大学深情托起……” 《临大校歌》,是对这方热土最长情的告白。历史的厚积,选择了临大。临大的勃发,箭在弦上。

“作为地方大学,服务临沂就是服务国家。要坚持融入临沂、贡献临沂。走城校共荣共生的创新道路。”王焕良坚持“求真务实、明晰睿智”的治学理念,使临大立足“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找准发展的方向与定位。在深沉厚重的沂蒙沃土上深深扎根,与沂蒙人民艰苦创业,为党和国家无私奉献。

漫长的岁月中,临大始终秉持这一光荣传统。薪火相传、弦歌不断,成为沂蒙老区腾飞的重要支撑。

2017年,市委、市政府下发《临沂市与临沂大学城校融合发展实施方案》。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工程、沂蒙精神弘扬传承工程、大学科技园建设工程等“十大城校融合发展工程”正式启动,成为临大反哺沂蒙大地的一份庄严承诺。

“把论文写在大地上。”临大教师,发出了铿锵之声。

高水平的“应用型大学”,成为临大人坚定不移的目标。山东“十强”产业、临沂“十优”产业,成为他们紧密关注研究的对象,办学结构不断调适:物流学院、药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农林学院等一批应用型学院应运而生。

临大以壮士断腕的魄力,果断叫停13个专业,强化化学、物流、电子商务,增设中药学、城市地下空间、材料科学等应用型专业,使学科专业结构与区域产业结构精准对接,人才培养与区域需求契合度越来越高。与 17 家企业共建智慧物联、集成电路、冷链物流等 34 个校企合作专业 (方向),真正实现了与区域主导产业的“无缝隙衔接”。

临大以破釜沉舟的勇气,大胆培育智能制造、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新工科专业,实现了“传统型专业结构”向“新动能专业结构”的突破与转型,助推临沂整体产业转型升级。

“南有义乌,北有临沂”。山东商贸物流研究院的落地,为临沂国家物流枢纽城市申报提供了重要支撑,标志着校地融合跨出了关键性一步 — —临沂发展研究院、沂蒙文化研究院、沂蒙创新研究院等一批新型智库相继崛起。

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资源共享等落地生根、渐入佳境,城校多级联动的长效机制初显。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综合性大学“产、学、研”一体化发展的新路径,打造出新时代综合性大学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齐鲁样板”。

“一座城市的发展,与当地高校发展相辅相成。”2020年9月10日,市委书记王安德调研临沂大学时指出。

“校地融合”,这一沂蒙精神催生下的高校发展的特色之路,已成为高校发展的“临沂样板”,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智慧库、城市新旧动能转换的新引擎,打通高质量发展的源头活水!临大,朝着建设“区域一流、省内一流的高水平综合性应用型大学”的奋斗目标阔步迈进。

2020年4月20日,临沂大学乡村振兴学院奠基,作为全省高校第一个实体建制的乡村振兴学院,成为山东高等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一项重大成果与经典力作。

临沂是农业大市,全国人口过千万的地级市之一。临大作为区域综合性大学,主动担当为国家、为区域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的重要使命,主动探索新时代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的新模式,获批山东省乡村生态规划与治理技术工程实验室。

乡村振兴学院的成立,为八百里沂蒙的父老乡亲们赋予新的生机与希望!在省乡村振兴服务队和临沂市委、市政府的全力支持下,学院开展高层次、创新型职业农民常态化培训,先后培训新型职业农民3万余人,成为培养现代农民的一流基地、乡村创新创业的示范平台、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高端智库,为乡村振兴注入了“临大动力”。

展望:未来在期 当利世界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擘画发展蓝图,对新时代高等教育工作提出更新要求— —高质量发展成为时代最强音。

八十载栉风沐雨,不负韶华;八十年筚路蓝缕,薪火相传。

2021年6月12日,临沂大学将迎来建校80年华诞。

回望来时路,滚石上山、披荆斩棘,靠的是一代又一代临大人前赴后继的牺牲与奉献。建校 80 周年,恰逢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的重大历史契机,“十四五”开局之年。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临大将以“创新发展”的理念,实现新作为、做出新贡献。

开局即决战,起步就是冲刺!

“我们将奋力推动临大内涵式高质量发展” — —积淀已久的《临大“十四五”发展规划》应运而生:求真务实、昭示未来、鼓舞人心,吹响了临大攻坚的冲锋号。

一座涵盖电子信息、生物科技等八大领域学科性公司的高科产业园 — —“临大科技园”,即将在沂蒙大地崛起。三至五年将建成一个汇聚科技创新资源、促进成果转化的应用型大学科技园,成为高校的“齐鲁地标”。

展望新征程,临大的新坐标已清晰可见 — —“五年进‘双高’、十年成‘一流’”;2025年,学校将建设成为“区域一流、省内一流”的高水平综合性应用型大学;2035年,大学整体水平居国内高水平综合性应用型地方高校的前列。

前路漫漫,行则将至,做则必成!

临大,这所80年栉风沐雨中宠辱不惊、矢志不渝的“红色大学”,将持续发扬老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革命传统,大力传承红色基因、弘扬沂蒙精神,秉承“明义、锐思、弘毅、致远”的校训和“实”的校风,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再树新时代“教育兴国”的红色丰碑。

一条流淌了千年的母亲河,见证了临大“崇实尚贤,团结包容”的百年风骨;一座浸润了烈士鲜血的英雄山,彰显了临大“艰苦创业、勇于争先”的精神与时代芳华。

6月12日,一个镌刻在蒙山沂水间,值得历史铭记的时刻。

“德为重才为本弘道为要义,立志当合人类需……”饱含深情的《临沂大学校歌》在心中缓缓升腾……40余万“临大人”,在祖国的大江南北,世界的五洲四海,共同发出振聋发聩的心声:“和为贵学为先,未来在期冀;智慧当利世界益,我们齐努力!”

临报融媒记者 陈月媛 王德求 通讯员 白金山 谢成才

( 编辑: 吕金妮)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