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百人·百事 | 探访刘少奇在山东纪念馆 “更有少奇来鲁,指点胜利之路”

临报融媒 2021-06-23 阅读次数: 11525

近日,记者来到临沭县苍马山南麓的一处清末民初仿古式四合院,黑瓦白墙,朱红大门,这就是刘少奇在山东纪念馆。据临沭县苍马山管委会李建丰介绍,纪念馆以1942年刘少奇来山东的主要居住地——临沭县朱樊村王家大花园为蓝本设计建造,占地35亩,建筑面积3300平方米。

纪念馆前广场中央,矗立着黎玉、朱瑞、刘少奇、陈光、罗荣桓、谷牧、萧华的群体雕像。刘少奇在山东纪念馆,犹如一部不朽的史书,记录了抗战时期那段令人难忘的峥嵘岁月……

化名胡服 来到临沭

刘少奇来山东,是当时抗日时局的需要。1942年,全面抗战已进入第五个年头,山东抗日根据地遇到严重困难。从1941年以来,日军千人以上的“扫荡”猛增到70多次,万人以上的“扫荡”增加到9次。“扫荡”间隙,日军还对根据地进行“蚕食”,使根据地面积急剧缩小。日军据点,从1940年的1100个猛增到2400个。日伪军的残酷“扫荡”,再加上国民党顽固派的封锁,使山东抗日根据地处于日伪顽军的包围、封锁、分割之中,处境十分艰难。

山东抗日根据地,是抗日战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创建的一个重要敌后抗日战略基地。它作为连接华北与华中的战略枢纽和中转站,对于贯彻中共中央提出的“巩固华北、发展华中”的战略方针,坚持全国持久抗战,有着重大作用。它西临晋冀鲁豫边区,北接晋察冀边区,三大战略区互为依托,形成鼎足之势;南隔陇海铁路与华中区相连,是华中通向华北进而与中共中央保持联系的重要通道。从战略角度看,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存在,能够从侧面牵制敌人,对敌人南进构成威胁。在抗战的棋局上,山东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当时,在山东抗日根据地,有八路军115师和山东纵队两支武装。山东分局、山东纵队和115师领导之间,在工作中存在着一些分歧。再加上这一时期严重的旱灾、蝗灾等自然灾害,多重不利因素,导致共产党领导的山东抗日根据地出现了严重困难局面。中共中央对此极为关心,多次电告刘少奇,要他帮助山东扭转困难局面。

1942年3月1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新四军政委、华中局书记刘少奇,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肩负着解决山东问题的重要使命,化名胡服,带领100余人,从苏北阜宁单家港出发,昼伏夜行,披星戴月,风雨兼程,于4月10日到达八路军115师驻地,临沭县朱樊村。当时的临沭,是一个刚建立不久的新县。其实,追溯历史,临沭却是一个古县。早在汉代,这里就置利城县,唐代置临沭县。抗战爆发前,临沭一带为临沂、郯城两县分治。抗战的爆发,为古县临沭的新生带来了历史机遇。1940年1月,临沭一带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建立了抗日民主政权——郯东北第一办事处,成为临沭新生的发端。1941年8月,临沭县抗日民主政府宣告成立。

新临沭,新天地。当时的临沭县,周围是临(沂)、郯(城)、海(陵)、赣(榆)、莒(南)等县,日伪军活动猖獗。而新生的临沭地处偏僻,为我党组织开展抗日斗争提供了有利空间。那时,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八路军山东军区、115师师部,都驻扎在临沭。刘少奇之所以进驻朱樊村,就是奔着临沭这一山东抗战政治军事指挥中心而来的。在那金戈铁马的抗日岁月,临沭曾被誉为山东的“小延安”。1946年春,陈毅曾即兴口占《西江月·忆滨海》一词,盛情赞道:“更有少奇来鲁,指点胜利之路。千里转战沂蒙山,卧虎藏龙临沭!”

运筹帷幄 扭转乾坤

刘少奇一到朱樊村,就开始了紧张的工作。他先后和朱瑞交谈了3天,和陈光、罗荣桓交谈了一天一夜,然后和山东纵队政委黎玉交谈了1天。经过半个多月的调查研究,刘少奇基本上找准了山东问题的症结。4月25日,山东分局召开扩大会议。会上,刘少奇就抗战爆发五年来山东工作和今后任务作了发言。在充分肯定山东地区坚持敌后抗战所取得的成绩的基础上,他指出了工作中存在的缺点和错误,主要有:一是对中共中央“在山东争取优势”的任务没能完成,在反顽斗争上表现不力;对建立根据地的重大意义认识不够,根据地还不巩固。二是“减租减息”不够深入,群众基本没能深入发动和组织起来。三是丧失了一些建立政权的历史先机,已经建立的政权未成为真正拥有广大群众基础的民主统一战线的政权;党的组织还不够健全,领导不民主。

针对这些问题,刘少奇高屋建瓴,对山东领导干部提出了具体的指导性、战略性意见:第一,要粉碎敌人的“扫荡”,积极开展对敌伪斗争工作,向敌占区发展。第二,组织群众,发展群众武装,加强军区工作和改造政权工作。第三,击溃顽固派对我们的进攻,加强友军工作,开展统一战线工作。在繁忙的工作之中,刘少奇还以他一贯坚持的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先后深入到夏庄、东盘等地,发动群众开展“减租减息”工作,切实改善农民生活,极大地激发了群众的抗日热情。在刘少奇的指导和帮助下,山东抗日根据地充分发动各阶层群众,投入抗日斗争。从此,山东工作很快有了好转,胜利度过了1942年这个最艰苦的岁月,从根本上扭转了局势,开创了山东抗日的新局面。

铭记历史 薪火相传

历史不断沿革,区划时常变更。1971年4月,石梁河水库投入使用,地处石梁河水库库区的临沭县朱樊村,由山东划入江苏。行政区划的变更,并没有使有情有义的临沭人忘却那段峥嵘岁月。在临沭人的心目中,临沭与刘少奇的那段历史是永远联结在一起的。历史是永远不会磨灭的,历史是永远值得珍视的!

为永远牢记刘少奇的历史功绩,临沭县于2011年在苍马山南麓建成了刘少奇在山东纪念馆,并在建党90周年前夕正式开馆。2013年,临沭县对刘少奇在山东纪念馆进行全面提升改造,对主题展馆进行了重新布展,对各种文物及资料进行了进一步征集和充实,对讲解员进行了优化配备与培训,并增建了报告厅,增添了专题教学(视频)片等。纪念馆的各种设备,均按照一流的水平设计安排,充分满足了党性教育和干部培训需要。

在抗战最为艰苦的1942年,刘少奇在山东利用4个月的时间指导山东抗战的过程,正是他成功实践党的“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三大优良作风的生动例证,为我们树立了光辉典范。实践一再证明,三大优良作风是我党的优良传统,也是我党宝贵的政治财富。现在,承载这段光辉历史的刘少奇在山东纪念馆已成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山东沂蒙党性教育基地。

临报融媒记者 江岩 孙锐 通讯员 李建丰

( 编辑: 张彩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