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党百年,央广再次聚焦临沂

央广网 2021-06-29 阅读次数: 7755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央广再次聚焦临沂

6月26日

央广网推出专题纪录片

《跨越时代的旋律》

首集播出《沂蒙山小调》

《跨越时代的旋律》专题选了当时影响广泛而巨大的电影佳作及其主题歌曲。数十年后,那些朴素而鲜活的影像、动人心弦的旋律,依然具有强大的感染力,传递着不变的道理和真挚的情感,同样也是中国共产党为民族谋发展、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的生动体现。

《沂蒙山小调》是一首山东的经典民歌,诞生于山东临沂沂蒙山望海楼脚下的费县薛庄镇上白石屋村,其前身是1940年驻沂蒙山区抗大文工团团员李林和阮若珊等人采集创作的《反对黄沙会》。后经过多次改编,《沂蒙山小调》正式版本诞生。如今,《沂蒙山小调》与《茉莉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中国最具代表性的两首民歌,蜚声海内外。

(原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迟浩田)

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在浴血奋战的将士们背后,有千千万万沂蒙人民组成的拥军支前队伍,沂蒙六姐妹、沂蒙红嫂、沂蒙母亲还有她们的丈夫、儿子,抱定“跟着共产党走”的信念,用汗水、乳汁和血肉,构筑起夺取胜利的强大支撑。

(电影《沂蒙六姐妹》导演王坪)

(罗荣恒元帅之子罗东进)

《沂蒙山小调》诞生于抗战时期最艰苦的岁月,在党的抗战方针培育下,从沂蒙山的土壤中发芽,由山东唱遍大江南北,歌曲唱出了沂蒙的山河秀丽,唱出了家乡的丰饶富足,更唱出了人民对党的领导的热爱和赞同。

王音璇、韦有琴、李兆芳、王世慧、秦守印,半个多世纪过去,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传唱和演绎,赋予了《沂蒙山小调》强大的生命力,并跨越国界和民族,呈现出多元的艺术魅力。

1988年已近古稀之年的阮若珊再回沂蒙,给当时正在学习声乐的王世慧又一次演唱了这首《沂蒙山小调》。

走进沂蒙山,处处回荡着《沂蒙山小调》的歌声,这跨越80多年的不朽旋律,见证着人民对党的衷心拥护,伴随着共和国的发展步伐,必将迎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水乳交融,生死与共

伴随着《沂蒙山小调》的旋律

沂蒙精神

润物无声,代代传承

( 编辑: 张彩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