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气如虹 山河做文章 ——临沂弘扬沂蒙精神铸就新时代水利建设辉煌成就

临报融媒 2021-07-01 阅读次数: 12268

美哉沂蒙,山高水长,群峰若奔,千山叠嶂。河流纵横,沂沭浩荡,八百里山河,锦绣华章!

沂蒙,一方“红色热土”,革命战争年代孕育了可歌可泣的沂蒙精神。沂蒙,一座“绿色生态水城”,新中国成立以来,沂蒙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弘扬沂蒙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战天斗地,改造山河,建成了9万余处水利工程,其中一大批名闻全国、泽被后世的重大水利工程相继建设。如今的沂蒙,水清河畅、岸绿景美,一座充满诗意的“大美水城”如铺展开来的生态和谐的壮美画卷。

新时代沂蒙水利建设取得的辉煌成就,是沂蒙老区翻天覆地发展变化的历史见证,是沂蒙精神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最集中、最充分的体现,在沂蒙老区建设发展史上,谱写出一曲曲气壮山河、荡气回肠的精神赞歌……

近日,记者走进位于临沂经济开发区的沂蒙水利建设展览馆,系统了解沂蒙地区千百年来抗争水患、整山治水、人水相融的发展史、变迁史和导沭整沂、千库万塘、农田水利、大水城建设等沂蒙水利建设成就,重温沂蒙人民改造山河的艰辛历程……

重整河山 造福沂蒙百姓

沂蒙山区水系发达,有大小河流1800多条,沂河和沭河纵贯而过,由于两河是山洪性河道,汛灾频发,百姓生活和农业发展受到严重制约。

新中国成立以来,沂蒙各级党政组织团结广大党员干部群众面对战争的创伤和恶劣的自然条件,继续发扬革命精神,以愚公移山的豪迈气概描绘出一卷卷改造自然、重整山河的宏伟蓝图。

1949年作为新中国成立之初,临沂第一大水利工程、治理淮河流域重要水利工程——导沭整沂工程开工,拉开沂蒙人民在和平年代战天斗地的序幕。

劈山开路、重整山河。导沭工程,从1949年4月开始,到1953年12月结束,共进行了10期施工,沂蒙老区84万民工参战。整沂工程,从1951年4月开始,到1953年10月结束,共进行3期施工,30万民工参战。

“导沭工程最艰巨的任务是劈开马陵山。工程量大,施工难度大,人们称这一工程是“移山搬岭”,前后共有26.3万名民工“参战”,用时180多天,山岭终于变成平坦的河床。民工们劈石用的镐头,刚开始用时都是一尺多长,到工程完工时,都磨得只剩一揸多长……”讲解员王新元向记者介绍着当年水利工程建设的一幅幅历史图片、一件件历史展品,仿佛将我们带入老区人民战天斗地,改造自然的火热场景中。

挖水库、筑塘坝、修水渠、打涵洞,岸堤跋山出平湖,千库万塘锁蛟龙……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建设大潮中,沂蒙各级党政组织团结带领人民群众,展开了大规模的水利建设新局面。

从1958年秋季开始,沂蒙大地4000多项大中小型水库、塘坝工程陆续开工。到1960年,临沂地区建成库容1亿立方米以上的大型水库11座。全区各县、公社和村都因地制宜建设中小型水库、塘坝、灌渠配套,形成了遍布沂蒙的渠系水网。

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沂蒙人民在党的领导下,驯山驭水,愚公移山,深入持久地开展了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厉家寨、王家坊前、高家柳沟三个水利建设典型经验受到毛主席批示和表扬,并在全国推广。

在水利建设热潮中,英雄的沂蒙人民一切听从党的号召,识大体,顾大局,像当年拥军支前一样,要人出人,要物给物,腾房腾地,无私奉献,全力支援水利建设。

据统计,临沂地区大中型水库建设共搬迁村庄689个,迁移群众近40万人。为了建设新的家园,库区人民不等不靠,艰苦创业,因地制宜大力发展林果业、养殖业等产业,搬迁移民村呈现出蓬勃发展的生机活力。

党群同心,艰苦创业。在一处处水利工程现场,党员干部、技术人员与沂蒙百姓同吃同住,奋战在工地上,书写着战天斗地的感人故事。

岸堤水库建设抢险队,费县许家崖水库工地上的费县女子打夯连,以艰苦创业的九间棚的“九柱擎天”等优秀团体,导沭整沂的排头兵薛翰亭、水利专员张清波、以工地为家的荆守胜、再立新功的爆破大王臧西山……在沂蒙水利建设整山治水的时代大潮里,涌现出一大批先进组织和先进个人。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为加快经济建设,彻底改变沂蒙山区荒山秃岭、水土流失严重的自然面貌,全市各级党政部门组织带领沂蒙人民展开了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全方位的山区小流域综合治理。

山治到哪里,路就修到哪里;路修到哪里,水就送到哪里;水送到哪里,电就通到哪里。平邑九间棚、费县马头崖、莒南县洙边镇……小流域综合治理建起了沂蒙山区的绿色生态屏障。

经过沂蒙人民的共同努力,临沂地区小流域综合治理成效显著,1995年沂蒙老区在全国18个连片扶贫地区中率先实现整体脱贫!

水润沂蒙 打造美好家园

进入新世纪以来,临沂市确立了“以河为轴、两岸开发、北上东进、南优西连、组团发展”的城市发展格局,着力打造魅力水城、美好家园。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临沂市委、市政府把改善民生、造福百姓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保障城区居民饮水安全作为头等民生工程,先后建设了两期从岸堤水库引水至临沂城的供水工程,在城区沂河干流上建成了全长1135米的小埠东橡胶坝,拦蓄起了5830万立方米的沂河水。

为从根本上解决市区防洪问题,涵养地下水资源,临沂市以河为轴,“水、岸、滩、堤、路、景”同步推进,实施河道和沿河岸带的综合开发建设。从2003年开始,沿沂河、祊河两岸建设了330公里的滨河防洪工程,将全长106公里的沂河、祊河打造成美丽的风景线,建设了上百个沿河精品工程,搭建起“水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在城市主要河道上建设了7座橡胶坝、8道节制闸,其中就包括全国设计流量最大的平原水闸——刘家道口枢纽工程。2013年初,总长3.84公里的山东首条内河河底隧道——三河口隧道工程建设完成。

八水绕城,碧波流金。如今的临沂城区,有沂河、祊河、涑河、陷泥河等8条河流绕城,水量充沛。临沂市先后对中心城区8条河流全面治理改造;着力打造秀美水岸线,建设滨河景观带、各具特色的路桥以及阳光沙滩等丰富的亲水设施;充实水文化内涵,致力打造“水上运动之城”,成功举办一系列国际水上运动赛事。

明珠辉映,家园秀美。一水托起一片蓝,一城带动九城秀。我市各县区依托当地的水资源,建设拦河闸坝进行综合治理,做足做活水文章,一座座以水为魂的美丽家园,就象一颗颗缤纷的明珠,镶嵌在沂蒙大地上。

优美的城市水文环境让临沂市2017年成功创建首批“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沂河荣获中国“最美家乡河”荣誉称号。

生态文明 建设和谐宜居新沂蒙

生态文明,人水和谐。近年来,临沂市以河湖连通现状为基础进行提升,全面构建六大体系,全力打造“两带三区四网,一核十城百镇”的水生态文明建设总布局。

近两年来,临沂市深入贯彻生态文明发展理念,全面实行河湖长制,全面完成“清河行动”任务,推进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县级以上饮用水水源地达标率为100%。自河湖长制实施以来,临沂市落实市县乡村四级河长9446名、湖长2791名,先后开展了河湖清“四乱”、河湖清违清障系列专项行动,真正实现了“河畅、水清、岸绿、景美”。

奋进新时代,开启新征程。2021年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我市积极构建全市333693水利事业新发展格局,编制完成了《临沂市水利发展“十四五”规划》,基本确定“十四五”规划规模,规划468个项目,扎实推进“双百工程”建设,重点推进15类128项重点水利工作。奋力夺取水利重点工作的全面胜利,为经济社会发展稳定大局和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提供坚强保障。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沂蒙水利建设的辉煌成就,深刻诠释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解读了新时期党政军民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时代内涵,展现了沂蒙人民开拓进取、发愤图强的精神风貌。栉风沐雨,薪火相传;筚路蓝缕,玉汝于成。今天,当我们站在这片山清水秀、壮美富丽、生机勃勃、活力四射的土地上,回望先辈们整山治水的艰辛历程,那些激情燃烧的岁月,必将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激励我们续航梦想,书写传奇!

临报融媒记者 王慧

( 编辑: 范明明)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