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河人文|历史中沉淀下来 恰到好处的桲椤峪

临报融媒 2021-07-19 阅读次数: 12908

一  

沂水县沙沟镇桲椤峪,村居门牌上也写作“孛楞峪村”。经查《沂水县志》《沂水文化通览》等相关书籍,均未检到“孛楞峪村”的称呼,咨询当地相关部门人士,也未知其何,只好做个“悬案”存疑了。桲椤是山毛榉植物槲栎的叶片。前几天看央视一档美食节目时,里面介绍了河南省平顶山市鲁山县特色风味小吃、一种名叫“槲坠”的粽子,就是用桲椤叶包糯米、红枣蒸煮而成。

沂水的丘陵荒薄地也有桲椤窠,也用桲椤叶包粽子,倒是没有什么特别的名称,顶多是用桲椤叶粽子来叫,以示与粽叶、苇叶等粽子的区别。沂水的桲椤叶粽子两个一对,包好了用桑树皮劈成的细条捆起来,煮熟了解开成半圆筒瓦状。如果“槲坠”算是鲁山特产的话,那么桲椤粽也不遑多让地要称为沂蒙山区的方物了。

因此,上山下乡踅摸记录民俗民风时,在电子地图上瞥见这个村名,就想起桲椤叶粽子的清香,心中亲切感油然而生。桲椤叶粽子好吃不假,但作为一种丛生灌木性的植物,桲椤窠却很少有了。顶多是通晓自己山前山后物产的农人,打出来专门运到城里早市上论扎卖。

一个村能以一种植物命名,自然与这种植物有相当的瓜葛。《沂水县地名志》中记载,清康熙年间丁姓来此建村,继而姜姓自潍县姜家庄来居。村处山谷中,“因长有桲椤棵(阔叶灌木)得名桲椤峪”。进村就遇到两位在自家小院里摘米豆的妇女,她们对村名的由来与桲椤是否有关未置可否,倒是一位推着小车路过的大哥强调说,从前在前面山上是有成片的桲椤窠来,放不开手的他还特地示意了一下村子的西南方。

清康熙年间到如今,已经有350多年的历史了。其实在这之前,这里就有一些前朝的古迹遗存,以及由此衍生的传说故事。在村东南有被当地人称为“石屋子”的桲椤峪石窟。石窟是在一整块火成岩上凿出的龛,坐落在三块碎石支起的台子上。在正对石窟的位置雕刻有一趺坐及两肋侍的人物,两侧石壁分别雕刻着一位立侍的人像。五尊石像被专家认为雕刻的是释迦牟尼和菩萨。可惜的是石像头部已被人为破坏,无法辨认具体的模样。

关于石像头被破坏的原因,当地有一个传说。大意是附近一村的人家早起推煎饼糊子,推完糊子后将盆放在磨上,却被同村的某人偷端了去。为掩盖耳目,该某人还搲了一勺子糊子涂在石屋子这些小石人的嘴上,贼喊捉贼地对失主说是让小石人给偷吃了。

本来焦急的失主一听炸了毛,跑去一看煎饼糊子还挂在石人嘴角上呢!头脑一热回家就抄起锤头铁凿,跑去将石人的头都给砸了泄愤。不知道他冷静下来寻思过味儿来没有——不言不语壁立千年的石头人怎么会吃他几勺糊子呢?

据说围着沂山这一带,这样的石屋子还有多处。其中一处在于沟桥对面的山上,后来因为发大水,被冲到河道里去了,曾有人在整理河道时特意留心发掘,也没有寻获;前些年有人出八九万块钱想将仅存的石屋子收走,后来也不了了之。现在这些石屋已成为文物被保护起来了,谁再起这些觊觎之心,当心吃官司进班房。有关部门也加大科技投入,以监控等形式进行物防、技防,比如说村西月亮石下一个土鼓墩据说就是周朝的一些历史遗存,已经纳入了监控摄像头的巡视之中。

一处老碾台上,贴着一帧鲜艳的大双喜帖子,是附近一家村民刚娶了媳妇。而另一处废弃碾台的轴转心里已经捋草为窠。一位老妈妈正在专心致志地缝制数件小孩棉袄。这种女红对于她们来说都是“剩下的活络”了,农村人已经不稀罕穿的样式,却又成了一些城市里方兴未艾的所谓时尚。西厢房上挂着去年打的蚊绳,盛装食物的瓦盖子摆放在檐下的杂物上,似乎无序的陈设中,流淌的是慢生活的韵致。

一只小狗听到外面陌生人的叫声,透过门挡板和门之间的空隙,努力探出头来,像模像样地吠叫着,其实它一张脸上带着满满的欲拒还迎的表情,让人真想过去摸摸它的头。只可惜深锁的院门遮住了庭院,也遮住了它肯定摇晃成盛开的花一样的狗尾巴。
闫方勇

( 编辑: 王玉婷)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