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河·悦读丨母亲的灶台

临报融媒 2021-10-24 阅读次数: 11561

中秋期间,我趁工作之余回家看望父母。刚进巷口,我就不自觉地伸着脖子遥望家的模样。炊烟缕缕,迎面飘来一股久违的饭香,那一定是母亲的灶台飘来的味道。因为远嫁,一年回不了几次娘家,每次与亲人告别时总有些恋恋不舍,心里酸溜溜的,不争气的泪水在眼里打转,所以不敢回头,怕心海决堤,冲破最后一道防线。

返回途中,思绪随着飞奔的车轮又飘向那个让我魂牵梦绕的地方。

我的童年和少年是在鲁西南的农村度过的。如今人到中年,漂泊半生,记忆中的往事依旧历历在目。小时候,我们家是个有九口人的大家庭。因为人口多,生活条件异常艰苦,常常是吃了上顿就得想着法怎么再做下顿,所以做饭就成了头等大事。而这一切仿佛都是由我母亲一个人承担!一年到头,母亲总是第一个起床,洗漱完毕便匆忙进厨房做饭。屋墙是土的,母亲的灶台也是土的,可母亲却整理得很有条理。大锅与小锅是相通的,大锅用来煮饭蒸馒头,小锅用来炒菜,灶台上整齐地摆放着油盐酱醋和锅碗瓢盆。虽说是粗茶淡饭,可母亲总尽可能地想办法让我们吃得有滋有味。

记得那时我最喜欢帮着母亲拉风箱了。现在的年轻一代早已见不到这个老物件了!可我对它还记忆犹新。一推一拉,呱嗒呱嗒,灶底的火苗忽闪忽闪地跳跃,映得我的脸红红的、暖暖的。累了就用两只手一起拉,总能坚持到底,不知是受母亲的感染还是什么原因,总感觉与母亲在一起浑身就有使不完的劲儿。我一边拉风箱一边随时注意往灶膛里添柴。母亲最爱说的就是:“好丫头,真能干!”每当这时,我心里总是美滋滋的。有时候,母亲还会夹一口刚做好的饭菜,轻轻地用嘴吹凉,让我张大口,放在我嘴里,让我优先品尝一口,然后问道:“味道怎么样?”我总是一边含着饭菜一边含混不清地说:“好吃!”现在想起来,心里还是幸福满满……

在村里,母亲的厨艺是数一数二的,即便是农村的家常菜,也能让母亲调制成美味佳肴。那时家里常吃白菜炖豆腐、腌萝卜、豆豉大酱、玉米糊等,就是这样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饭菜,供着我们兄弟姊妹几个都健健康康地长大成人了。如今我在外漂泊半生,吃过山南海北的菜肴,唯独对母亲做的饭菜情有独钟、百吃不厌。

母亲是个很传统的人,“民以食为天”在她的心中占据着很大的分量。她会把我们一家人的吃饭大事当做她自己的职责,看得很重很重。每年进入腊月,母亲更要忙了,尤其是腊月二十三以后,母亲总是忙着扫房子、蒸馒头、炸果子、送灶神上天、迎春接福……

母亲对灶神灶老爷充满了敬畏,每年辞灶的时候,母亲做好饭菜,她从不会让我们先吃,而是先郑重地摆上香烛、纸钱和食品,虔诚地供奉灶神,双手合十在胸前,教着我们说:“灶王爷,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我想,在母亲心中,来年风调雨顺,百姓有饱饭吃,就是她的最大愿望吧。是的,在那个贫困的年代,家家都能丰衣足食,不就是美好幸福的生活吗?多么朴素的愿望啊,在母亲的精神世界里却是无比的庄严和神圣。

俗话说:“树大分叉”,如今我们兄弟姊妹都成了家,分了出去,日子也越过越好了。灶台也有了新式样,从地锅变成了燃气灶,由燃气灶变成了集成灶,有了蒸箱、烤箱等现代化设备,而母亲的灶台依旧是原来的样式,只是从土灶变成了瓷砖面,大锅变成了较小的锅,哪怕只有父母两人吃饭,母亲仍在用她的灶台一餐一餐认真地做着,哪怕身体不适,屋顶的炊烟也会按时飘荡着。

母亲的灶台,是天伦之乐,是游子的牵挂,是温暖的慰藉。曾经的岁月虽然清贫,却犹如一颗希望的种子,赋予我力量,让远嫁的我内心少了几分凄凉,多了几分暖意,母亲的灶台,让我感知岁月的流逝,更加珍惜短暂的团聚。

感恩有您,我伟大的母亲!

戎金霞

( 编辑: 吴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