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河·钩沉丨蒙山婚嫁习俗

临报融媒 2021-10-24 阅读次数: 44795

婚姻是家族的前提和基础,《礼记·婚义》说“婚礼者,礼之本也”,“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自古以来,婚姻主要被作为祭祀祖先、延续后代的手段。婚嫁仪式由一系列礼仪步骤组成。婚前礼由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个步骤组成。“婚前六礼”是确定婚姻的基础和预备工作。正婚礼仪即婚礼当天新郎新娘所行之礼仪。正婚礼后,婚礼并未结束,还有一系列礼仪。这一系列礼仪总称“成婚礼”,由见舅姑、飨舅姑、飨新妇、拜宗庙等步骤组成。总之婚嫁是人生中最大的喜事,民间俗成的礼节名目繁多,每家操办起来也都是尽可能地隆重热闹。

说媒

谋合两姓为媒,斟酌两性为妁。撮合一男一女成婚叫说媒,担当说媒差事的便叫媒人。“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下无媒不成亲”的俗语和人们对“明媒正娶”的极端重视,道出了俗间传统婚姻中媒人的重要和不可或缺。况且,在旧时,没有父母之命和媒妁之言,婚姻的合法性是不被认可的。

按照传统的儒家礼制,婚姻要有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和亲迎。俗间的婚嫁叫法不同,但大致也是这几个环节,即提媒、批八字、换书儿、落小帖、看日子、娶亲等。可以说,礼制是规范化、程序化了的民俗;民俗是简洁化、大众化了的礼制。而媒人是专司婚嫁双方联络、协商事宜的人,其中的各个环节都需要她穿针引线。

担当媒人的通常是与男女双方都有关系的亲友,他们对男女双方的家境及本人情况都知根知底,而且受到双方信任,都能说得进话去,这类媒人说媒的成功率就高。也有以说媒为职业,专门牵线搭桥的“媒人”,因从事这一“职业”的多是中老年妇女,人们便称她们为“媒婆”,即使是男人说媒,人们也戏称其为媒婆或男媒婆。当媒婆的原因也有不同情况。因为说媒是配人姻缘的积德行善之举,所以有遇到危难病灾的人家便向神灵许下宏愿,如神灵保佑躲过此难,我定说媒积德,行善赎过,有的还许下数目,说这辈子要说成六十对、一百对不等,于是便成了媒婆。另一种情况是为了得到钱财酬谢和酒宴招待,民间戏称这类媒婆是“想吃弯弯豆芽的”。媒人说媒可以受人之托,也可以自点鸳鸯谱。同样是说媒,但对男女两家说法还有区别,对男方是“说媳妇儿”,对女方称“说婆婆家”。

两姓结亲,讲究年龄般配,不宜相差太多。但蒙山乡间还有很多不同的说法。有的说“大女婿知道疼”,所以“要吃还是大鲤鱼,要寻还是大女婿”;有的说“媳妇大会过日子”,因而“女大一,不是妻”;“女大三,抱金砖,过得日子触着天”。但太大了也不好,说是“女大四,没意思”。还有的说,男女如是同岁,生日要相隔一百天才是好姻缘。这些都是旧话,现代人虽也考虑年龄般配的因素,但更注重感情。只要情投意合,并不过分讲究年龄差距。老夫少妻和老妇少夫也多有耳闻、时有所见。

再就是讲究门户相配。“门当户对”一直是人们的重要择偶标准,家庭的经济条件、社会地位要大体相当。俗语说“官配官,员配员,苫子配篙荐”,反映的就是旧时有门第观念的社会背景。男女双方本人的条件自然也要相配,“郎才女貌”则最受人推崇。如果双方差距过大,最后媒又没说成,人们就会嘲讽条件差的一方是“强巴结脸”。如女高男低,说那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如男高女低,说那是“土鹌鹑想攀梧桐枝”。即使媒说成了,成婚后条件差的一方往往会被瞧不起,造成婚姻的不和谐,甚至两个家庭的互相不满和激烈对立。现在,人们对门当户对仍有讲究,但不像旧时那样过分,而且逐渐演变成讲究男女双方相类似的受教育程度和相接近的品位志趣等,而对于家庭方面的关注,已相当淡化了。

媒人说媒,一手托两家,总要“掂掂萝卜,掂掂姜”,看两头差不多,才确定是否应这门差事。特别是与双方都有关系的亲友当媒人,除了考虑两家外,还要顾忌自己是否能“落出来”。而职业媒婆就顾不得那么多了。因为民间有谢媒人的风俗,事成之后媒人会得到丰厚的酬谢。在落小帖订婚,结婚办喜事和接日子会亲家的喜宴上,媒人还会被尊为上宾,待之以隆重礼遇。因而,有的媒婆为了促成婚事,便会凭三寸不烂之舌锦上添花。特别是受一方之托的,会拿了人家的手短,吃了人家的嘴软,有倾向性地添枝加叶;而如果嫌钱财礼物太少或吃得不对口味,认为受了冷遇,也可能故意编排一家不是,造成姻缘告吹。人们既盼媒婆上门,又怕媒婆将死的说成活的。俗话“成不成,酒两瓶”、“收礼薄,打破锣”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广泛流行的“四大谣”中,有“三伏天,开锅水,铁匠的炉子媒婆嘴”,把媒婆嘴列入了“四大热”,也让人领教到媒婆嘴的厉害。

应该说,无数美满的婚姻得益于媒人,媒人功不可没。所以不管媒人是否贪图,说成一门亲事就会得到一些钱财或礼品,谓之“谢媒礼”。这项开支一般由男方支付,出面谢媒的通常是男方父母和新婚夫妻。也有的感媒人成全之恩,终生不忘,过年过节都有走动的。但是经媒人撮合的不良婚姻也着实不少,甚至引发抗婚和家庭悲剧。民间出现的“新人入洞房,媒人靠南墙”的现象,大多是因为媒人偏向一方,添油加醋说了不实之词,甚至故意隐瞒了缺陷所致。

现实生活中,人们对媒婆既有需要,又有反感。文学作品中的媒婆形象却总是负面的。《喻世明言》一书中的《李秀卿义结黄贞女》对媒婆做了这样的描述:“天下只有三般口嘴,极是厉害,秀才口,骂遍四方;和尚口,吃遍四方;媒婆口,传遍四方。且说媒婆口,怎地传遍四方?那做媒的有几句口号:东家走,西家走,两脚奔波气常吼。牵三带四有商量,走进人家不怕狗。前街某,后街某,家家户户皆朋友。相逢先把笑颜开,惯报新闻不待叩。说也有,话也有,指长话短舒开手。一家有事百家知,何曾留下隔宿口?要骗茶,要吃酒,脸皮三寸三分厚。若还羡他说作高,拌干涎沫七八斗。”真是形象而又生动。

现如今,婚姻自主程度越来越高,媒人的光环已日趋暗淡。有的根本不用媒人,一切都是自己做主。有的虽有媒人,但媒人只管牵上线头,介绍两人认识,其余全由自己去谈。有的男女双方从相识、相知到相爱,直到谈婚论嫁的时候,才共同选定一个合适的人“当”媒人,去向双方的家长说透并向社会公众发布。这样的媒人,就只是名义和象征意义上的了。“相亲时双方都合心意,再请来先生测八字,如果不相克就可以订亲了。”

定亲

定亲也叫传启、下小柬、过红。男女双方确定联婚以后由男方准备好鱼、肉、粉条和点心、首饰、衣料等送到女方家,乡俗称其为“过红”。同时,还要拿出婚约写明男女的生辰、父母和媒人的姓名,双方交换作为联婚的依据,定了婚约也就有了“一张红纸刮进门,死也是你家的人”这一说法。

订亲看属相是否相克很有讲究。蒙山地区有很多约定俗成的讲究,“一床不睡二龙”、“鸡猴不到头”、“狗兔不和”等等。此外,除了看属相外,还要看命相,根据生辰八字看双方属于何种命相。命相也有相生相克的说法,火克金不宜成亲,木生火则表示大吉。

在蒙山当地,人们认为定亲就是订婚,虽不同于像领取结婚证那种法律效力,但已是约定俗成的规矩。已经定亲,意味着终身大事确定,在一个区域内的社会公认度很高,没有特殊情况,任何一方都不得违约。否则,会被公众视为不道德,甚至遭到谴责。因此,定亲男女双方都很慎重,形式比较隆重。旧时一般由男方选一黄道吉日,媒人出面给女方送一架“盒起”。“盒起”上放白鹅一只(现已不再采用),盒中放衣料、点心等聘礼和男方庚帖(上写男青年的生辰八字、年命属相等)。女方回以自己的庚帖和“文房四宝”(象征性)。男女双方交换庚帖,俗称“换帖子”,换了帖子即表明已订了婚,庚帖就是订婚书。现在一般是选定吉日,在男方家或到饭店宾馆举行仪式。以前参加仪式的多是男女双方的母亲、大娘、婶婶、姑或姨、姐姐或妹妹等女士,加上媒人,现如今多是男女双方父母同去。由媒人主持喝定亲酒,通过这种形式双方亲人见面认识,未来的新娘有的借此机会给公公婆婆磕头,第一次喊爸爸妈妈。同时,双方借此互相赠送衣服或其他用品。男方向女方递交彩礼钱,也叫聘礼。聘礼相当于定金,礼品(包括礼钱)多少,一方面根据家境的贫富来确定,另一方面看当时的潮流和时尚,不能不看家境,也不能不顾时尚。旧时,在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倾向是,男方家庭越困难的、兄弟多的或男方长相等条件差的,女方要的聘礼就越多,因条件差,男方就更怕坏了这门亲事,就不惜钱财,负债也得给。现在这个倾向早就淡化了。

定亲礼钱选择吉利数字。随着时代变化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这些年礼钱逐步增加。如:66元、666元、6666元表示六六大顺;99元、999元、9999元表示久久长远;101元、1001元、10001元表示百里挑一、千里挑一、万里挑一。礼钱一般是通过男女家庭双方协商确定,数额不尽统一。有的数额非常少,只图个吉利,上百元、几百元即可,还有的不收礼钱。定亲之后,男方在春节和中秋节等重要节日都要到女方家送节礼。同时,按照季节,男方需给女方购买一点换季衣服或给钱自己购买。女方也到男方家走动,并操持一些家务。

送日子

青年男女下帖订婚后,根据男女双方的命相,查定结婚日期,男方通知女方,俗称“送日子”。将新娘的衣冠、坐帐及上下轿的面向、男女送客的属相等事宜皆书于其上,以备届时通用。良辰吉日选好后,双方便各自通知亲朋好友来坐席,男方称“送礼”,女方称“送填箱”。当然,现在已不用花轿用轿车,但什么时辰发嫁、新娘的车面朝哪个方向停、新娘下车时先落哪只脚以及要不要让新娘的婆婆“领孙子”等等,都有详细的说法和规矩,违规就犯忌讳。要不然,人的心里一旦遇到啥解不开的疙瘩,怎么都会随口说出一句“难道要比娶儿媳妇还麻烦吗”,足可见证其琐碎繁杂的程度了。

写好的日子先拿到男方家中,男方留下一份,另一份送给女方。送日子可以是男方直接送给女方,也可以托付媒人转交。一般情况下,送日子的同时还要奉上数目不等的现金,现在多为4000或8000元,讲求四平八稳。女方收到日子后,就开始准备嫁妆,着手出嫁的相关事宜。

下催妆

结婚的前几天,男方要选择一个良辰吉日到女方家里送新娘的嫁衣,“下催妆”,意在提醒女方结婚吉日将到,要按时发嫁。

女方出嫁须得男方多次催促,才梳妆启行。婚礼前二三日,男家下催妆礼,有凤冠霞帔、婚衣、镜、粉等。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娶妇》:“先一日,或是日早,下催妆冠帔花粉。”到迎亲时,女方家门紧闭,男方为催新娘启门登轿,则反复吹奏催妆曲,放催妆炮,伴以递开门封。

在蒙山地区,只要择定了结婚日期,男方就会选择吉日,在结婚前二三天到待嫁的女方家里去下催妆,即派人到女方家送新娘嫁衣,提醒女方结婚日期将到,要按时发嫁。

下催妆时,男方要给女方送出嫁时要穿的衣服及梳妆用品。过去一般都是抬盒子下催妆,这是很有讲究的。一般来说,抬盒子的必须是新郎的叔伯大爷或堂叔兄弟,一般由新郎的长字辈担此重任,最好是有家有口儿女双全的人去待嫁的新娘那头下催妆。下催妆的木制盒子都是特制的,并且每一层所装的礼品都是有章法的。盒子一般分四层或二层,送“四色礼”的多,一对鸡一对鱼,一挂肘子带粉皮,还有压盒子钱;有的男方要面子的还装“八色礼”,通常装有新娘的嫁衣,鞋袜,化妆品,像胭脂粉、雪花膏等等,杂七码八,一应俱全。装好后在上面封上喜帖,还要在盒子横梁上放一对鸡,大红公鸡、芦花母鸡的脖子腿上还系上红丝巾、绿丝带。抬盒子的到了村口或家门口,待嫁的新娘家就有两个人早早在那里迎候,一送一迎后即进家院开盒。听老人说,过去只要打开盒子,有些嘴巧的娘家人还要唱上一段,唱得好的是“开礼盒”:你开盒,我开盒,大红日子系鸡脖;红枣子绿果子,媳妇是俺亲妮子……

“嫁闺女”还有一段歌谣:高粱秸,往后倒,养的闺女往外跑,他丈母娘,你别恼,俺给你闺女穿绸子袄;绸子袄,绸子裤,绸子被子绸子褥;喝黏粥,小豆腐,小日子过得悠悠恣……唱完歌谣后,下催妆的和迎催妆的即席喝酒,双方把一些未尽事项商议妥当,如说好那天(出嫁的日子)有多少送客、多少抬嫁妆的,需要几桌子宴席,啥时辰过门等等。一切安排稳妥后,不待日头偏晌,下催妆的就恣悠悠地抬着盒子回去复命。到这时,下催妆的整套程序才算圆满完成了。当然,下催妆的盒子是不能空着的,回的礼物除了好吃的好用的,新郎的一双新鞋是必需的。若这一天新娘家里有缝喜被的,盒子里更少不了一串红红的枣子和栗子等,看得长远,想得长当,盼望一对新人早生贵子。

当然,近些年,下催妆已经不是婚礼的必备程序,大多数人都会在婚礼前共同选购嫁衣,或是在订亲时把衣服送给女方。

填箱

嫁女期日的头天晚上,亲朋邻里前来送礼,俗称“填箱”或谓之“送填箱礼”。或者是姑娘出嫁前,亲邻送上烟、点心等放在箱柜里,谓之“填箱”。现在大多为现钱,也有的送女子鞋袜、首饰、衣服等,所送礼物都要装到陪嫁的箱柜里到婆家。男方家也同样会收到亲朋好友的喜礼,此礼仪在男方一边叫“送饭”。一般而言,喜礼的选送都要讲究吉利,不能送一些诸如伞(散)、梨(离)、钟(终)等的谐音不吉利的物品,一般能送双数的物品就要送双数,寓意成双成对。

一般来说,填箱时,女方的兄弟要把填的东西用针线筐或簸箕端到箱柜前,由女子的嫂子、大娘或婶子把东西放在箱柜里。这些东西包括亲戚朋友送的礼品、女子的日常用品,染红的熟鸡蛋、点心、糖果、香烟等等。新娘子会把这些东西分发给闹洞房的人。除此之外,箱柜的四个角上还要各放一个馒头,馒头上还要盖上粉红的剪纸;还要在箱柜里撒上红绿花生、栗子、红枣等等,寓意新人生活幸福,早生贵子。

填箱的时候,箱柜的门不能完全闭上,要用擀面杖撑开,以便随时再往里面放东西,等到第二天出嫁的时候再盖紧箱门。

填箱完后,还要准备压床的东西。一般要一对直径40厘米左右的大面饼,有的地方还要加六个大馒头。饼和馒头上面都要盖着剪纸或印上红印。除此之外,还要有压床鞋,鞋子里面一般都要放上花生、栗子、红枣等。

发嫁

也叫“出门子”,当然这一说法在整个蒙山地区普遍适用。吉日早晨,新娘对镜梳妆,精心打扮,按择定时辰上轿。女方用轿子抬着新娘,车拉“送女客”,肩扛人抬着嫁妆,鼓乐成队向男方家送亲,多的时候七八十人。送亲队伍所经过的路线也是有讲究的,一般都是出西门、进东门,如果不是这个方向就要绕路。经过的路线,每次过桥、过路口、过村庄都要燃放鞭炮,敬拜路神、桥神。遇到石碾子,要在上面放上“青龙大吉”的帖子;遇到水井婆婆家要事先用红席子把井蒙起来。现如今,坐轿发嫁的已经不多,但是也有不少年轻人还是会选择这一方式。

发嫁的时间会严格根据男方送来的“日子”进行。在蒙山地区又有“发嫁”赶早之俗,也就是说在规定的时间里,越早越好。所以,一般来说,闺女躲在太阳出来之前出嫁。特别是附近还有同一天出嫁的,更要抢早。按照蒙山民俗,新媳妇必须正午12点之前进门,如果拖到下午再进门是很不吉利的。

现在,年轻人大多都自己挑选结婚的日子,一般是五一、十一或农历、公历都成双的日子结婚。在正午前举行婚礼即可,婚礼后接着举行婚宴,比较方便。

送亲人员即陪同新娘去婆家的人员,分大客、小客、女客。大客只有两人,是女子的舅舅、伯父或叔叔;小客数人,多为女子的堂兄弟、表兄弟及侄子;女客数人,多为女子的嫂子和其他女性亲戚庄邻。所有送亲人员遇有和新人属相相忌者,都要在肩或胸前挂一个“青龙”或“青龙大吉”的贴子。

送嫁时,女子的嫂子也要陪着新娘子坐在一边,成为“衬车”的。其余女客拿锅、碗、盆等日用品紧随其后;再后就是大客手里提着用用红包袱包着的香油和油灯;小客紧随大客之后抬嫁妆,身强力壮的抬箱柜等大件,年龄小的则每人拿一把小椅子或小凳子。有的还要雇6—8名鼓手随行。所以,一般送亲队伍都是长长的一排,吹吹打打,缓慢而行。

如今,这样的送亲队伍已经不多见,卡车拉着嫁妆,轿车拉着新人和送亲的人。新人坐的车上,装饰着鲜花、彩带和气球,所有车牌上都贴着“百年好合”的红帖子。录像车在前面开道,有的上面还带着鼓乐班子,紧跟着的依次是新人的车、送亲的车、嫁妆车。新人的车多用白色的,寓意白头到老,也有全车队的车都用红色、黑色等同一颜色或同一车型的,车数多为双数,4—10辆不等,有的多达十几辆,浩浩荡荡,蔚为壮观。

□朱成勇 司伟

( 编辑: 吴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