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河·钩沉丨兰山同盟会活动

临报融媒 2021-10-24 阅读次数: 11636

1905年8月20日,孙中山、黄兴等人在东京将兴中会、华兴会和光复会合并,成立中国同盟会。中国同盟会在推翻清政府、结束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统治的辛亥革命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中国同盟会成立后,开展了一系列反清革命活动,也波及到了兰山境域。

一、兰山同盟会活动

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危机日渐严重,培养人才、挽救民族危亡成为当务之急。以同盟会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认为,谋求强国,莫过于办学,认为欧美列国国强民富的根本原因在于“其国多上人”。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同盟会利用清末实行新政、开放办学的机会,着手培养敢于“宣战君主”,“内修战事,外御强邻”的“革命之健儿”。同盟会会员李光仪自日本留学回国后,任沂州初级师范学校教务长、县署“乙种警察教练所”教习等职,在课余时间经常向学生宣讲中国的危机情势和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指出瓜分之祸迫在眉睫,中国只有在4万万同胞的团结下,发愤图强,实行新的改革方可振兴。

山东同盟会的重要领袖之一刘冠三(高密人),光绪三十四年(1908)春,来沂州开展革命工作,扩大了同盟会的影响。尤民(台儿庄人)于光绪三十二年经同盟会山东主盟人丁惟汾介绍,与同学薄子明(日照人)等人一起加入同盟会。辛亥革命前夕,尤民联络同盟会员吴廷勋、李应凯等人,一同活跃于鲁西南、沂州等地及大江南北。尤民等人还多次联络沂州一批绿林豪杰参加革命,取得了一定成效,推动了沂州革命活动的发展。

武昌起义爆发后,湖北军政府号召各省武装起义,推翻清王朝的统治,沂蒙革命党人纷纷参加起义。在保定与吴禄贞共谋起义被捕后遣送回原籍的同盟会会员孙金宣(兰山区南坊街道西曲沂村人)和起义失败后逃回家乡的李淑九重逢后,与刘敢臣、孙爱庭、张问山、颜赞臣等一起,筹备武装起义随时准备策应革命军。同盟会会员殷澄吉、李洪义、王警、朱旭昌、殷树堂、杨竹泉等人也组织了数百人的革命队伍,准备起义。

中华民国建立之初,同盟会会员多以议员身份开展公开的革命活动。例如,同盟会山东分会正式成立后,随即委派刘次哲(沂水人)前来兰山组建兰山分部。同盟会会员朱旭昌也在沂蒙公开组织同盟会,发展会员。李光仪曾于宣统二年(1910)筹办过兰山县的县议会。辛亥革命后,他主持县议会工作,向县公署提出许多兴利除弊的条陈。刘佛缘、方耀庭、于霭辰则被举为山东省议会议员,他们积极发挥议员的职能,对国家地方兴革大计多有建议。

袁世凯窃国后,积极准备消灭进步力量。同盟会志士们继续进行斗争。方耀庭积极参加反袁,刚从学校毕业就被逮捕,不久被杀害。丁惟汾在临沂城办琅琊法政学校,开办一年多就被袁氏爪牙侦知,连同临沂国民党组织一起被取缔。

二、兰山人李光仪

兰山人李光仪最早参与了同盟会的成立工作,后被推举为中国同盟会山东分会会长。李光仪(1875—1912),字小岩,临沂城人。幼年就读于私塾,光绪二十年(1894)入县学。中日《马关条约》签订以后,李光仪对清政府割地赔款、丧权辱国义愤填膺,他怀着“非研究新学不足以救国”之壮志,考入保定师范学堂速成科深造。毕业后,他被选为官费留日学生。光绪三十一年七月十三(1905年8月13日),李光仪参加了留日学生在东京召开的欢迎孙中山大会,支持孙中山先生所倡组的同盟会筹备会。同月,中国同盟会在东京正式成立,李光仪加入同盟会,成为最早的同盟会会员之一。之后,他与丁惟汾、刘冠三等在东京组织成立了中国同盟会山东分会,并被推选为山东分会会长,成为同盟会山东最早的领导人。1905年11月26日,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在东京创刊,李光仪与在日本留学的临沂老乡赵保泰、段荫选等人,将《民报》和各种印刷品寄回临沂宣传革命思想,积极倡导孙中山在《民报》中首次提出的“三民主义”,以实现中华之富强。因在日本参加同盟会的系列革命活动,1907年他被日本当局以违反《留学生取缔规则》为由遣返回国。

回国后,李光仪应山东教育家王鸿一之邀,任曹县学堂主讲。他利用教学这一有利条件,竭力向学生灌输民主革命思想,主张废除君主制,实行民主共和政体。两年后,他受聘回原籍担任沂州初级师范学校教务长。1910年(宣统二年),兰山县奉命筹备成立议会,李光仪被选为城区议会会长兼县立乙种农业学校校长。他曾多次提出兴利除弊的意见,其中有的被当局采纳。这期间,他和地方名流刘小唐、陈明侯及薄子明等人建立了密切的联系。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在南京宣告成立,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当时,很多人认为革命已经成功,李光仪却语重心长地对同志们说:“革命虽幸告成功,而前途隐忧正多,未可乐观,尚赖吾辈青年,望好自为之。”不久,孙中山被迫辞职,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篡夺。李光仪由于奔走革命,积劳成疾,于民国元年夏山东同盟会在济南正式成立前夕病逝,年仅38岁。

临大文

( 编辑: 吴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