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琅琊|先秦商业萌芽

临报融媒 2021-10-26 阅读次数: 9468

先秦经济可分为上古与春秋战国两个时期。新石器时代的兰山先民开始改变原始生产模式,向家畜饲养业及金属业发展,同时建筑业、手工业、陶瓷业也有很大程度的发展。到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商业经济也在快速发展,特别是齐国刀币的出现更为商业经济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

一、春秋商业兴盛

在夏商西周奴隶社会时期,经济仍以农业为主,土地归天子所有;畜牧业已发展到较高的阶段,传到后世的家畜,在当时就基本已经全有了;手工业已逐渐发达,大批的奴隶被送入手工作坊,分门别类,从事手工生产,当时比较重要的手工业就是青铜制作。此时商业经济也随着各类产品的丰富快速发展起来。

春秋时期,兰山主要为鲁国地,社会经济出现了繁荣景象。随着人口的大量增加,农业、手工业都有相当大的发展,商业经济也更加兴盛,官府商业和私人商业都得到了发展。战国时期,兰山境域先后归属齐国、楚国。因为齐国实行了“相地衰征”的土地制度,以及“均地分民”与“民民分货”的政策,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生产。随着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生产工具和技术的进步,带动了交通的发展,使商业经济也得到了广泛的发展。

有的学者认为“齐鲁商业文化肇始于商周,形成于战国,成熟于两汉,在此后的不同历史阶段,又有所发展与完善。”根据出土遗物来看,兰山商业经济发展经历了商周、战国萌芽时期,最终成熟于两汉。

总之,先秦时期的经济有了飞速的提高,较上古时代大为进步,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之间交易的需要,各种形式的货币也就出现了。货币的出现是商品交换发展的结果,也是商业兴起的最好证明。

二、齐国刀币

齐国刀币是春秋战国时期在商品贸易中使用的定型金属铸币。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采用的货币互有异同,金属货币造型多样:有状似海贝的贝币,有仿自农具的布币,还有一种模仿刀的货币——刀币。齐国地处东部,商工渔盐之业发达,商品经济的繁荣促成了发达的货币文化。齐国流通的铜铸货币,造型非常精美,最早通行的是贝币,后来随着商业的发展,出现了刀币。齐国以刀币为主币,成为东方刀币流通区的主要代表。

1989年3月在临沂兰山大城后村,一次性出土了刀币2100余枚,完整的有1536枚。这批刀币是大城后村村民在村东1000米处挖土时,于地下1米深处发现的。此处土质干燥,刀币盛放在一个大陶盆里,所以出土时保存完好,摆放整齐,无锈蚀现象,属于当时尚未使用的新币。2100余枚刀币中馆藏于临沂市博物馆的有1801枚,银雀山汉墓竹简博物馆有16公斤多,约300枚。馆藏于临沂市博物馆的1801枚刀币中,齐返邦长法化8枚、安阳之法化55枚、即墨之法化60枚、齐之法化66枚、齐法化1612枚。

齐国刀币简称“齐刀”,据考证,始铸年代不晚于春秋桓公首霸时期。齐国刀币的出现,虽与齐国经济发达密切相关,但最终要归功于管仲。管仲认为,货币是流通手段,要求君主通过对货币的控制,掌握住粮食等重要商品,以影响其他商品的交易,从而进一步搞好经济调控。国君掌握了粮食、货币的权衡,天下就可以长治久安。齐桓公采纳了管仲的建议,在齐国设置“轻重九府”,调剂物价的贵贱,铸造和管理货币,以达到通货积财、增加国库收入的目的。

齐刀币一般通长18—19厘米,重40—60克,铸造十分精美。齐刀币基本形制是环首、直柄、凹刃、尖峰、弧背。齐刀币有铸铭刀和无文刀两类,铸铭刀面有三字(如“齐法化”)、四字(如“齐之法化”)、五字(如“即墨之法化”)、六字(如“齐返邦长法化”)之分;每类刀币面文字形字体亦有变化,背面上方多三横线,亦有二线,并铸有铭文和符号。无文刀至今仅出土两件,面背皆无文,形制如同齐刀,应属齐刀的范畴。

刀币在莒县、兰山、兰陵、郯城、费县、滕州、兖州均有出土,与当时齐之莒邑、祝丘、店阳、丘城、费县、薛邑等南部城邑有关。根据上述齐刀币的出土地点,大致可以勾画出齐刀币的使用范围,它以齐国故城临淄为中心,东至荣成、牟平、福山、长岛、蓬莱、龙口、即墨、崂山一带;北至无棣、阳信一带;西至济南、历城、长清一带;南至兖州、滕州、蒙阴、费县、兰山、郯城、莒县、莒南、日照、胶南一带。这与战国威宣时期的疆域范围基本吻合。

齐刀在中国钱币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是中国货币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从齐刀精美的造型,不仅看到齐国商品经济的繁荣和国力的强盛,而且能看到背后齐刀币文化的光芒。刀币文化也是我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考古发掘的扩大,齐刀币文化宝库将会日益丰富。

□临大文

( 编辑: 王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