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临沂客户端

沂河|蒙山婚嫁习俗

临报融媒 2021-11-02 阅读次数: 82125

陪嫁物品

女方所有陪嫁物品都要在出嫁这一天同新娘子一起发嫁。蒙山嫁闺女陪嫁物品主要包括:家具、床上用品、生活日用品等几大类。陪嫁家具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前,多为木制家具。自80年代开始,陪嫁的家具便不再是八仙桌、椅子了,而是改为组合柜;有条件的家庭也会陪送缝纫机、洗衣机、电视机等家用电器。进入21世纪后,家用电器在陪嫁物品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现在一般人家嫁闺女,也会陪送私家车等。按照蒙山民俗,女方都不会陪送床,床必须由男方购置。

床上用品旧时大多只有两铺两盖,即两床被子、两床褥子、两对枕头,外加几双压床鞋。被子的四角,用红线钉着由一对红绿花生、一对栗子、一对枣组成的干果串,寓意出嫁后“早立子、多生子”。这些干果串特别受妇女和孩子们的喜欢,一般在新媳妇进门前就被看热闹的抢光。

近年来,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陪嫁的床上用品越来越多,一般家庭都要四床被子、两床褥子、六对枕头,全套的床单、被罩、枕巾等,外加婆家所有亲属每人一双鞋。

另外,蒙头红子的四角,也都用红线钉上铜钱,寓意四季来财。

生活日用品旧时大多只有碗、筷、盆、灯四样,其中,灯是必不可少的,民间有此灯为“长命灯”的说法;自20世纪以来,多是带玻璃罩的马灯,现在一般换用台灯。近年来,陪嫁日用品的种类大大增加,电磁炉、电饭煲、高压锅、茶壶、茶碗等一应俱全,进门就可以很方便地过日子。

除了以上实用物品外,还有一种是不可少的,即面汤。按照蒙山风俗,新婚拜堂时要喝面汤,面汤一半是婆家的,一半从娘家带来。先把面擀成一个圆面片,然后,去边切成正方形,再一分为四。用红纸包着,外加一对葱,放在垫有红纸的托盘里。发嫁时,和其他嫁妆一起,带到婆家。此项工作由“上头的”来做,上头的一般是由村内两位儿女双全、丈夫健在的妇女担任。

发嫁程序

首先,由“上头的”为新娘子梳妆打扮。出嫁是女子一生的大事,无论在哪个时代,新娘子在这一天都要精心打扮。过去,由“上头的”先为新娘子改变发型,把她的“姑娘头”盘起来,挽成纂儿,改为媳妇头,再精心为新娘子洗面扑粉、描眉画眼。之后,为她穿上男方下催妆时送来的衣服。现在,一般不用“上头的”给打扮,而是早早去美容美发店,请专业美容师盘头化妆,再穿上时尚的婚纱。

按照蒙山风俗,新娘子出嫁时要穿绿鞋,回门时穿红鞋回来,俗语说:“绿鞋去,红鞋来,娘家门上出秀才。”如果新娘的八字硬,或是特别讲究的人家,还要准备“黄头鞋”,即拿两块黄布,钉在鞋前或鞋底,或者直接把布塞进鞋子里面。过门后,一块给男方家“架媳妇的”,另一块回门时带回娘家。黄布有趋利辟邪、飞黄腾达的意思。因此,在蒙山风俗中有“扒黄头鞋”的说法,也就是说在新娘子进门前,看热闹的把新娘子鞋上钉的黄布扯下来,留作以后为孩子缝帽子。有的人家会在鞋里放几粒黄豆,以代替黄布。

新娘子打扮好,开始束压腰带,即用一块红布,缝成一个细长的圆筒,里边放入亲戚朋友送的礼钱,束在腰间。压腰钱越多越好,寓意今后的日子过得红火、厚实。

束完压腰带,即吃“宽心面”,把切下的面汤四边放入锅中煮熟,外加荷包蛋和红糖,让新娘子吃下。旧时,新娘子在过门后要“坐帐”,至少一天不能出门,也不能吃饭。所以,在发嫁前一定要吃一点,以应付一天的活动。

吃完“宽心面”,新娘子蒙上蒙头红子,坐到堂屋的太师椅上。椅子是事先安好的,椅子的方向是按照“日子”里规定的方向安放的。现在,坐到椅子上之前,还要照全家福,以留作纪念。

此时,如果男方迎亲的轿、车来到,就要上轿了。按照蒙山风俗,迎娶的车马(轿)由男方准备,但不用新郎前往迎娶,只是轿到人不到。新人上轿前,先把陪嫁的东西搬出来。干这些的,一般都是小客,先抬大件的家具,把家具抬出来搬到车上,再抱出铺盖,用染红的麻绳捆好,再搬出小件生活日用品。

所有陪嫁物品都收拾停当后,新人上轿。新人上轿时脚不能沾地,必须坐在椅子上,由人抬上轿。新娘上轿时要手握一块花毛巾。过去有“哭嫁”的习俗,毛巾用来拭泪,称作为娘家接“金豆子”。现在,女子多欢天喜地,不用拭泪,但此风俗一直保留着,毛巾里包着男方送来的“日子”。同时,手里还要拿一面镜子,据说是怕来客中有孕妇,对新娘不利。上轿前,还要“抓福”,新娘子在盛着麸子和钱的盆里抓一把,寓意抓住了富贵和幸福。麸子和钱要一直攥在手里,“日子”要在过第一座桥时扔掉,寓意为姑娘的日子从今天起结束;男方的那张“日子”则贴在拜堂处,预示着崭新的日子从今天开始。

新娘上轿时要燃放鞭炮,祝愿今后的日子红红火火。

所经路线

送亲队伍所经路线也有讲究,大的原则是出西门、进东门,如果不是这个方向,就要绕路。所经之路,每过桥、过路口、过村庄,都要燃放鞭炮,谓之敬路神、桥神。遇到石碾,要在其上放“青龙大吉”的帖子;遇有水井,婆婆家要事先用红席把井蒙上;遇上别的送亲队伍,新娘子要下轿相互换手巾或戒指、顶针等。过村时必须奏乐。一行人过村时进哪门出哪门,到夫家所在村进哪门(一般须进东门)均有定数,不可乱行。

进大门

进大门又称“过门”。过门也就是把新媳妇娶进门。新房大多是新的,即便是旧房也要打扫得干干净净。此外,新房内外还要贴喜联、剪纸、图画等,一律以喜庆吉祥为主题。新房内也多张贴婚纱照等。

新媳妇经一路吹吹打打来到新房旁的村街上。第一步先是调轿,即把轿(车)头按“日子”规定的方向停好。此时,婆家要给抬轿或开车的“调轿钱”,现在一般都是两盒香烟、几十元钱。

轿停好后,新娘子坐在轿里,等新郎和迎亲的妇女来领。这段时间可长可短,在蒙山也有讲究,叫“勒性子”,即借机磨磨新娘子的急脾气、坏性子。大部分新娘只好耐着性子等,也有等不及的新娘,不等新郎来领就自己走下轿的。这种情况,就意味着这事“办大差”了,被人笑话。

“勒性子”的这段时间,其实是新郎家搬运新娘子带来的嫁妆、布置新房的时间。这里刚一落轿,新郎家的相关人员就迎出来,新郎的舅舅、伯父或叔叔迎接女方的小客和女客。然后,亲戚邻居一齐动手,抱铺盖、抬家具,把新娘子带来的嫁妆搬到新房里安放布置。

新房里的床按照“日子”规定的方位和走向安置,多安放在房间的一角,靠东墙或西墙,有“靠山”之意,也符合平时的居住习惯。过去,新房里的床都是崭新的木床,床的主体除四根粗木床桄外,大多没有床板,中间只有几根横木棍,上面铺着带根的高粱秸,再铺上黄草或豆秸、麦穰等,最后铺上高粱花席,男方的喜被整齐地或铺或叠放在床上。

铺床的人也是有讲究的。被子要由两位架媳妇的妇女来铺,铺好后,还要在床头放两只染红的煮鸡蛋,期盼早日生儿育女。其余的则由新郎的哥哥和叔叔来铺,铺好的床上要有男童上去滚,称“滚床”,祈盼婚后生育男孩;现多为一男一女滚床,祈盼婚后儿女双全。女方的喜被抱进来后,把男方的喜被掀起来,把女方的放在下面,重新理好。最上面放压床鞋及压床馒头,再撒上红绿麸子、五谷草。压床鞋一般有四双,男二女二。现在,大多是席梦思床,不用铺草和苫子了,但上面被子等的铺放方法依旧沿用旧俗。

□朱成勇 司伟

( 编辑: 韩晓茜)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