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心"鲁"力|疫情挡不住春光里的教书声

新华社 2022-03-28 阅读次数: 3403

新华社客户端济南3月28日电(记者张力元、杨文)“孩子们注意坐姿,要和手机、电脑屏幕保持适当距离。”从上周一开始,山东省昌邑市凤鸣学校三年级语文教师郝雪晴每次线上教学都会提前15分钟候课,嘱咐学生们几句。

郝雪晴有七个半月的身孕,在目前体力和精力允许的条件下,她坚持一周的课都在教室里上。“守着黑板、讲台上课心里踏实,这也是一种仪式感。”她说。

让她意外的是,在家上网课的学生们也有“仪式感”。“有的学生坚持穿校服、系红领巾上课,有的在下课时专门打开话筒跟我说‘再见’,还有的会站起来回答问题……虽然教室里空空荡荡,但是我觉得和孩子们很近,教学效果超过预期。”郝雪晴说。

疫情挡不住春光里的教书声。近日,山东明确县域内出现本土病例时,学校立即暂停线下教学活动,全部转为线上教学,结合实际灵活采取直播、录播等方式实施,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和学校采用“直播+线上答疑”的形式。目前,山东已有14个市启动中小学线上教学。

“林老师,我捏的小燕子好像有点胖”“林老师,下一次什么时候上课呀,我让妈妈提前和面”,威海市文登区高村中学“非遗+劳育+美育”线上课堂结束后,林荣涛的手机还一直响个不停。

林荣涛今年52岁,是威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胶东花饽饽习俗传承人,从业30多年来,这是他第一次线上教学。“我特地换上了面点师的衣服,早早架上手机,调试好音量,生怕耽误了孩子们的课。”

在一个小时的课程里,上百名学生们跟着林荣涛的示范一步步揉面、捏造型,利用筷子、梳子、吸管、竹签、勺子等工具,把面团捏成了燕子。“学生们的学习热情非常高涨。有的学生下了课就把捏好的燕子拿到蒸锅上,说晚上要请爸爸妈妈尝一尝。”林荣涛说。接下来,高村中学还会将柳编、剪纸、鲁绣等非遗“搬”到“云课堂”。

威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胶东花饽饽习俗传承人林荣涛在给学生们上网课(受访者供图)

记者了解到,山东教育部门加强家校联动,将心理疏导、家务劳动、动手实践等内容纳入线上教学,引导学生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方式,同时提醒家长加强与孩子沟通交流,合理安排学习、休息、娱乐和体育锻炼等,并开通心理咨询热线、心理辅导电话,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比起两年前,青岛滨海学校专职心理教师李文锋觉得,这次组织开展线上心理课更从容了。“社会对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与之有关的学习、咨询、求助渠道也越来越通畅,工作更容易开展了。”

最近的教学“出镜”,李文锋特地化淡妆、佩戴淡粉色的丝巾,以期自己的精气神能让学生们产生积极情绪。

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不同,教学内容也有所不同。李文锋告诉记者,“低年级的学生面对疫情普遍会感到害怕,所以我主要分享防疫知识,来增加他们的安全感;高年级学生的课可以分享抗疫的感人故事,让他们看到身边千千万万普通人的团结、奉献,学会感恩与珍惜。”

( 编辑: 吕金妮)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