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记者新华读书会第四期:全国防灾减灾日小记者新华读书会走进马陵山地震监测站

临报融媒 2022-05-18 阅读次数: 101279

特别鸣谢:临沂地震监测中心站 郯城马陵山地震监测站

5月12日是全国防灾减灾日,今年的防灾减灾日主题是 “减轻灾害风险,守护美好家园”。为提高小记者灾害防范意识,提高小记者的灾害防范能力,小记者新华读书会第四站走进临沂郯城马陵山地震监测站,实地探访地震监测仪器,学习地震防控知识。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级特大地震,也就是汶川大地震。这场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的大地震仅四川全省就有68712人遇难、17912人失踪。这场大地震给全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和难以愈合的心灵创伤,堪称国家和民族史上的重大灾难。灾害发生后,全国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众志成城、抗震救灾,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团结与坚强。2008年6月,有政协委员提议,为表达对灾害遇难者的追思,增强全民忧患意识,提高防灾减灾能力,有必要设立“防灾减灾日”或“中国赈灾日”,借此表达对地震遇难者的纪念,弘扬团结抗灾的精神。经国务院批准,自2009年起,每年5月12日为全国“防灾减灾日”。

在马陵山地震监测站,赵小贺台长给小记者进行了详细的讲解。首先,他告诉小记者,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在全球气候变化和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中国自然灾害损失不断增加,重大自然灾害乃至巨灾时有发生,中国面临的自然灾害形势严峻复杂,灾害风险进一步加剧。

对中国四大地震带分布情况进行详细的讲解之后,他对什么是地震、地震发生后的应急措施、地震监测仪器的演变等相关知识进行了详细的解读。他告诉小记者,地震预测研究,在世界和我国大约都是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才开始的。我国自1966年邢台地震以来,广泛开展了地震预报的研究。经过多年的努力,取得了一定进展,曾经不同程度的预报过一些破坏性地震。例如,1975年,我国成功预报了2月4日发生于辽宁海城的7.3级强烈地震,并在震前果断地采取了预防措施,使这次地震的伤亡和损失大大减小。但是,地震预测是世界公认的科学难题,在国内外都处于探索阶段。震前的宏观现象有地声、地光、喷油、喷气、地气味、地气雾、地下水异常、井孔变形、动物行为异常、植物异常、气象异常等。

之后,赵台长带领小记者参观了位于大山深处山洞内的地震监测设备以及其他监测设备。他告诉小记者,目前的地震监测,由电脑系统进行。埋在地底深处的设备会24小时全天候监测地壳运动的数据,电脑对数据监测后,传到设备终端并报送至市、省。

临沂的地震监测站为什么建在马陵山?对于这个问题,赵台长告诉记者,郯城马陵山地震监测站是国家基本台,位于郯城县泉源乡杨庄村东南,海拔高度110m。1975年,为加强郯庐活动断裂带地震监视与研究,建立郯城地震台。山东省地震局和临沂地区地震办公室于1975年1月到马陵山选台, 1975年3月5日开始改建,同年5月竣工。台站地处沂沭断裂带南段,跨安丘-莒县断裂。台站坐落在马陵山主峰西坡,远离居民点,周围是荒山、农田。台站有战备山洞作为观测山洞。山洞进深1515m,整体均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洞顶覆盖约70m。洞内年平均温度为16.0℃,年温差小于0.2℃,周围无干扰,适宜安装各类地震监测仪器。

小记者可扫描二维码,点击“直播回放”,看活动回放。

( 频道编辑: 徐新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