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遇战友

临报融媒 2022-06-13 阅读次数: 41825

六月的阳光炙热着沂蒙大地,此时正是一年四季中小麦喜获丰收的季节。为了再次体验大丰收给人们带来的喜悦,一支由退伍老兵组成的老兵队伍——沂蒙老兵合唱团,走进了河东区东李湖村,与村民一起展开了一场收割小麦的助农劳动。
  

麦收前期,由秘长王玲带领我们一行五人来到了东李湖村,与驻村第一书记和村委李书记进行了麦收活动的对接。并在两位书记的带领下,参观了该村村史展览馆。展览馆虽说不大,展品却是应有尽有:有改革开放前的各种老式农具及老百姓家中日常生活用具;有改革开放后农村旧貌变新颜和农民发家致富专栏;有不同时期的老党员、老农民、老积极分子先进事迹专栏等等。其中一张装裱精美而又醒目镶嵌在荣誉专栏里的“退伍军人登记表”映入了我的眼帘。从军十多年的我对军人这个神圣职业十分敏感,认真观看着每一位不同年限不同兵种的登记。李俊永,一个好熟悉的名字,一九七四年十二月入伍,服役部队六一四一;李德顶,又是一九七四年十二月入伍……这么巧!此时的我激动的心情难以抑制,便大声的说出了:“他俩是我的战友!”在场所有人的目光一同都转向了我,村委书记走到我跟前说:“他们真是你的战友?”我说:“没错,是我一个连队的战友。”“太好了,我马上叫他们来村委见你。”李书记说完转身去了办公室。
  

一九七四年十月二十三日,我们临沂藉四百零一名热血男儿怀着对保卫祖国的满腔热忱,踏进了军营。军营里,我们同吃同住同训练,几年的模爬滚打使我们结下了深厚的战斗友谊。后来由于祖国的需要和国内国际形势的变化,有的退伍了,有的参加了一九七九年的对越自卫还击战,上了战场,各奔东西不曾再相见。

当李书记从办公室回来时,脸上带着一丝遗憾的表情说:“要让你有点失望了,李俊永自退伍后就一直在外地很少回家,孩子在北京安了家他也随孩子一直在北京。李德顶在家我己叫人去找了,他马上就来。”说完,李书记便向我介绍起了李德顶退伍后如何发挥和发扬退伍军人和党员的模范作用,如何积极配合村委开展群众工作。特别是近几年来的疫情防控中表现更为突出,至今还在坚持昼夜巡查执勤,是村里的好党员。听了李书记的介绍不禁使我增加了对老战友、老退伍军人的敬佩。正在地里割牛草的李德顶战友,听到老战友到来的消息后,更是激动不已,放下手中的镰刀,骑上割了半车草的三轮车风风火火地来到了村委。在村史馆里,与战友对目相视,相拥而诉,激动的心情久久难以平静,泪珠在眼窝回转着。此情景感动了在场的所有人,大家纷纷拿出手机为我们拍照合影留念。并约定与村民一起开展一场收割小麦的助农劳动。

六月六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芒种。这天也是收割小麦开镰的第一天。我们沂蒙老兵合唱团如约而至,早早地来到了东李湖村委。当我们走进村委大院时,李书记和老战友李德顶还有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面孔正站在办公楼前等候着我们。未等李书记介绍,“陌生人”便上前抓住了我的手激动地说:“老战友还认识我吗?我是李俊永。”凝视良久不敢相信,“你不是在北京吗?”“对,是李书记电话告诉我,说是四十六年没见面的老战友要来咱村帮助麦收,我是昨天晚上才从北京赶回来的。”感动无以言表,我疾步上前,紧抱住了老战友肩膀。目视、诉说,相互问候并打量着各自的变化,握着的手久久不愿松开。集合了,老战友拉着我的手说:“走,我陪你收麦子去。”村委李书记还特意把本村在家的所有退伍军人召集到了村委和我们一起走进了麦田。挥镰打捆战友们个个不甘失弱,还是当年的那种激情还是当年的那种冲劲,就这样一场别开生面的麦收劳动展开了。阳光照射在每个人的身上,汗水洒在了大地上,歌声伴随着割麦声好一派欢快的劳动场景。不一会一片金灿灿地麦田便消失在了空旷的田野上。

时光似箭,上午的麦收劳动很快就要结束了,伴随着一首《在希望的田野上》结束了上午的麦收劳动。告别时细心的王宜民战友将早已准备好的战友通讯录和一张部分战友合影照送到了李俊永战友的手上,以便今后经常联系。这正是:战友,战友,相聚时五湖四海,分手时各奔东西;话一句战友平安,道一声战友珍重。

作者沂蒙老兵合唱团  吴国灿

( 频道编辑: 李璐 lbhdz@sin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