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公望散文集《月是故乡明》作品研讨会在沂水召开

临报融媒 2022-06-21 阅读次数: 52940

6月19日,“王公望散文集《月是故乡明》作品研讨会”在风景秀丽的沂水县诸葛镇秀峪杏花谷研学基地召开。

会议由临沂市文联、临沂市侨联、临沂大学文学院、临沂市作家协会、中共沂水县委宣传部联合主办,沂水县文联、沂水县侨联、沂水县作家协会、沂水县诸葛镇党委联合承办。

著名作家、山东省作家协会原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赵德发,著名作家、山东省作家协会文学期刊社社长、总编辑、《时代文学》主编张世勤,著名作家、山东省作家协会散文创作委员会主任、日照市作家协会主席夏立君,文化学者、垂杨书院院长、山东省税务局总经济师张期鹏,作家、山东财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亓凤珍,《大众日报》丰收版主编、山东女散文家沙龙主席刘君,《城市建设》杂志社副总编辑赵焕祥,临沂市政协秘书长吴恩坤,临沂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刘思通,临沂市侨联主席范秋艳,临沂大学沂水校区党委书记李云成,中国散文创作研究与创作中心主任、临沂大学文学院院长、临沂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周忠元,临沂大学美术学院党委书记、院长王红坤,临沂艺术学校校长张建华,山东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临沂市文联原主席、临沂市书法家协会主席龙岩,中共沂水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副县长何长平,中国作协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临沂市作家协会主席张岚,日照市作家协会常务副主席、作家刘加云,临沂大学文学院文学博士马学永,临沂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季超、刘希龙、刘晓东,临沂市广播电视台公共频道总监刘金鹏,《临沂广播电视报》总编辑、文化学者张辉,临沂市作家协会监事长、作家胡英子,中国作协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第七届委员会委员、临沂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作家魏然森,中国作协会员、临沂市作家协会副主席、诗人轩辕轼轲,中国作协会员、临沂市影视家协会副主席、临沂作协散文创作委员会主任、临沂大学传媒学院副教授也果,临沂市作家协会诗词创作委员会主任、临沂文学院副院长刘存玲等来自济南、日照、临沂等地的多位著名作家、评论家、编辑、大学教授以及领导参加研讨。刘思通、范秋艳、何长平分别代表主办单位致辞,会议由张岚主持。

散文集《月是故乡明》2021年5月由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全书分七个章节、约30万字。由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中国散文学会会长、中国国际笔会中心副会长叶梅作序。作品推出后,倍受关注,并获得了沂蒙文艺奖等奖项。2021年9月,在济南垂杨书院举办了首次作品研讨会。

王公望是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创作与研究中心副主任、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临沂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临沂大学文学院副理事长、特聘教授;他是一位具有爱国情怀的国际贸易专家、书画鉴赏家,也是一位在国内外都有一定影响力的作家。自2003年起,先后在美国《侨报》《美洲时报》,西班牙《欧华报》,法国《欧洲时报》,委内瑞拉《委华报》《委国侨报》等国外华文媒体及个人公众号发表散文、随笔、时事评论、诗歌、艺术评论等各种体裁作品近二百篇、三十余万字,多次获国内外奖项。出版散文集《闯荡地球村》《月是故乡明》。他的散文作品以清新、自然、真诚、深情见长,满满的都是正能量。在朴实无华的笔调下,蕴含无尽的悲悯情怀和人文内涵,在爱与被爱的紧密凝结中,渗透出一位沂蒙之子、中华游子的丰富情感和思想内涵,为临沂文学大市的散文创作注入了清流,提供了可资深入探究的标本。

赵德发评价《月是故乡月》说:“用行动成就作品,用真情诉说人生。”他说:“王公望足迹遍布许多国家,这是一笔有益于创作的宝贵财富,他的作品无不体现了行走的记录。他的奋斗精神和仁爱之心,也在书中得到了体现。目前,他又成为海归群体助力乡村振兴的倡导者和践行者,我们期待他的崭新书写。”

张世勤认为,《月是故乡明》出版后一直热度不减,在读者中的影响不断扩大。这部作品特色鲜明,充分体现了作者闯荡、感恩、回报的心路历程。他是一位有多个故乡的人,对每个故乡都充满着敬意和感激。他从山村走向世界,从异域回望故乡。在精神与物质的多重出走与回归中,拥有了一般作家所难以拥有的经历,拥有了自己的思考,拥有了表达的欲望。他闯荡地球村的经历与国家大开放发展战略是一致的,国家在前进,他个人也在成长。张世勤认为,爱——大爱、博爱、国家之爱是王公望深藏内心最真实的情感。希望作者能够秉持大爱,继续深挖细掘,写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夏立君说:“去年我就拿到了《月是故乡明》这本书。读来感觉非常亲切。王公望所写的内容,都能令我共情共鸣。我出生在沂南县,我与他是同一方水土养大。水土之养对人生的奠基作用是其他事物难以代替的。只是王公望的阅历更加非凡、丰富、宝贵。他是奔波商场却难以割舍文学情怀的人,是一位足迹达四大洲四大洋,却情系故土、故人的人。他的作品直抒胸臆,质朴自然。”他还说:“王公望的经历是一座十分难得的的文学富矿。他利用这座富已经写出了不错的作品,但是利用得不够,开掘得还不够深、不够广。谈到王公望文章的缺点,夏立君说,存在故事情节的处理韵味不够,张力不足,说得太直太满的现象。王公望拥有一座文学富矿,他是能写出更好作品的作家,也是一位值得期待的作家。”

张期鹏说,这部书是王公望生命的写照。我们通过他的文字认识了这个人,通过这个人找到了一个认识和了解这个时代、这个世界的窗口。他的作品,最大的特点是质朴。质朴的人物与故事,质朴的情感,质朴的文字,质朴的表达。在谈到文学创作中存在的“虚构”手段,他强调说,文学创作可以“虚构”,但是不能“虚空”和“虚伪”,王公望作品恰恰不存在这样的缺点。他的文字因为真实而不必“虚构”,体现了一种真实的力量。这种力量感动了我,相信也会感动更多的人。

亓凤珍认为, 把王公望的作品置于海外华人文学的视野下考量,有其鲜明的特点和独特的价值。一是他的作品中以乡情代替了乡愁。二是他的作品中融合感代替了离散感和边缘感。公望先生的作品就像是捧给读者的一盘鲜果。

刘君谈到,当公望先生十岁那年知道了自己的身世,“不动声色”地接受了命运,这种独一无二的童年经历会对一个人产生怎样的影响?这本书的答案是感恩,这本书的底色就是感恩。同时,童年记忆带给他的是渴望改变的力量,他希望自己改变的力量越来越大,能够影响更多人。而他却始终初心不改,对家乡、对亲人的感恩之心一直不变。亲情散文不好写,要么容易美化、诗化,要么一味地展示苦难,博取眼泪。好的亲情散文应该是,当你离家乡越来越远的时候,跟家乡相关的人和事越来越清晰,你把最清晰的部分展露出来。家乡对你来说不是牧歌,也不是挽歌,而是一首亲切的老歌。

周忠元认为,当下的散文界中或多或少地存在着过于追求语言、追求技巧、追求符号等方面的一些虚空之风,以致于有些好的作品都被稀释或者冲淡了。他认为,《月是故乡明》很会讲故事,读《月是故乡明》一书,你很快就会陷入作品娓娓道来的故事情境之中,个人的身世之谜,传奇的寻亲之旅,爱情的一波三折都被作者以讲故事的形式呈现在读者面前。周忠元强调,文如其人,人如其文。读作品也是读人,如果我们有时间细细品味作品,细细品味作者的人生经历,细细品味与他交往的点点滴滴,你总会感觉“文如其人”说的一点都没错!

王红坤认为,研究一部作品,首先要从研究作家开始,王公望的作品所展示的和他大半生在世界各地的游历都是寻找自我的过程。他既拥有江南才子的特质,更具沂蒙山人的朴实敦厚,他还拥有诸多与异国文化的碰撞,他的血液里有多种文化基因在流淌,因此,他是多栖作家,既是世界的、又是中国江南的、也是沂蒙的。他在几十年的追寻过程中,完成了自我身份的解读,和对自己的和解。王公望的作品集通篇有一种无法遏制的激情,他的文字里的更多的是感恩、大孝、大义,还有挥之不去的纯真色彩。

魏然森认为,公望先生是一个很有高度的书画鉴赏家和收藏家,对艺术的审美非同寻常,所以他的散文在平常中见真情,在朴素中见高雅,在简约中见智慧。写母亲,写父亲,写妻子,写孩子,写乡村,写海外,写朋友,写家庭,落笔即是爱,行文便是真,开言便是美。没有小我的吞来吐去,难见狭隘的诉苦私愤。王公望的海外经历,王公望的书画鉴赏水平,让他在境界上颇有高度,这种高度也赋予了他的散文。

临沂市侨联办公室主任杨同富,沂水县委统战部副部长赵富东,沂水县人民检察院纪委书记、诗人张德国,沂水县广播电视台原台长赵耀卿,沂水县政协常委、沂水县文联原主席、诗人邵光智,沂水泉庄镇党委书记、作家李玉涛,沂水诸葛镇党委书记刘涛、镇长冯登科等领导分别从社会意义、创作特色、艺术价值等方面对《月是故乡明》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分享会上,王公望介绍了自己的成长、生活、创业和创作经历。他说:“我的成长经历与众不同,文学为我打开了一扇窗,给我以精神的安慰与营养,成为我实现精神的自我治愈、抒发情感和与世界沟通的通道。我是在用生活和生命写作,文学是我精神的一部分,是我思想的一部分,是我审美的一部分,它里面有哲学,有逻辑学,有伦理学和生活美学。”他说,“写作不仅鼓舞了我的精神,也是我传递思乡之情的一种方式。我也期望通过自己的创作来影响后代,这也成为我另类的家书。我的创作里面没有虚构,都是真人真事、真情实感,因而也是别人了解我的一张名片。”

艺术评论家、诗人、临沂大学沂水校区副教授邹洪复,沂水融媒体主持人、作家公衍仕, 沂水县政协常委、《读者》签约作家王晓明,临沂机电工程学校教师、儿童文学作家薛俊美,地域文化研究学者、作家刘振良,文史专家、藏书家曹立军,作家、书法家王董玲,临沂市薪火计划拔尖人才、青年作家袁星,作家徐亚丽,诗人、摄影家李恒修,诸葛镇中学高级教师、读者代表赵琳,秀峪村省派第一书记李发锋,秀峪村党支部书记武玉荣等参加了作品研讨会。

临报融媒记者李璐

( 频道编辑: 李璐 lbhdz@sin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