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有一种情怀叫“拥军”

临报融媒 2022-07-27 阅读次数: 109177



在沂蒙革命纪念馆里,陈列着一组震撼人心的巨幅群雕:沂蒙民工推着99辆装满支前物资的小推车行走在崎岖不平的道路上。这是英勇无畏的沂蒙人民将党视为救星,把人民军队当作亲人,舍生忘死、拥军支前的一个缩影。

革命战争年代,沂蒙革命根据地420万人口中有120多万人拥军支前,20多万人参军参战,10多万名将士血染疆场。“一口饭做军粮,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最后一件棉袄盖在担架上……”就是对沂蒙军民鱼水深情的生动写照。

时光流转,精神依然在传承。

以沂蒙精神为精髓的红色基因融入了沂蒙人的血脉,拥军报国的光荣传统在这片红色沃土上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最美双拥人物”于爱梅:

把爱党拥军的家风一代代传承下去

于爱梅向大学生讲述“沂蒙母亲”王换于创建战地托儿所的英雄事迹。

“八一”前夕,全国“最美双拥人物”、“沂蒙新红嫂”于爱梅,来到位于沂南县马牧池乡常山庄村的沂蒙红嫂纪念馆,向前来参观学习、接受教育的党员干部、退役军人讲述红嫂故事。

今年71岁的于爱梅是“沂蒙母亲”王换于的孙女、沂蒙红嫂张淑贞的女儿。抗日战争时期,王换于领着家人办起战地托儿所,正在哺乳期的两个儿媳妇当起了孩子们的奶娘。从1939年到1945年,先后收养了42名八路军子女,全部健康成长。

“当时,俺娘俺婶她们在抚养自己孩子的同时还要照顾这些孩子,奶水不够吃。奶奶说,这些孩子有些是烈士的后代,让咱的孩子在家吃粗的,把奶给这些孩子喝吧,咱可不能让烈士断了根。为此,俺奶奶有4个孙子先后夭折……”奶奶和母亲抚养革命后代的故事,于爱梅讲了太多遍,然而再一次说起,眼泪还是忍不住湿了眼眶。

长期的家庭熏陶和影响,使于爱梅对党和人民军队有着特殊感情。2004年从教师岗位退下来后,她自觉、自费走上拥军优属的道路,还担任着沂蒙红嫂纪念馆的义务讲解员,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弘扬和践行沂蒙精神上。

在于爱梅心中,老党员、老八路、老红嫂为新中国的成立作出了卓越贡献,是最值得尊敬和爱戴的人。她从微薄的家庭收入中挤出钱来,开展各种各样的拥军优属活动。只要打听到哪里有这样的革命老人,于爱梅都不计行程多远,花费多大,前往慰问。

为吸引更多爱心人士参与到拥军队伍中来,于爱梅于2010年6月发起成立了“沂蒙红嫂拥军协会”,发动民营企业家和个体老板联合拥军,使沂南县的拥军优属队伍越来越壮大,形成了组织化、规模化、常年化。

十几年来,她走访了数百名老八路、老党员、老红嫂,到80多支部队开展慰问活动,用于拥军的鞋垫累计2万多双,地方特产数万公斤,战士急需用品上百件套,花费达上百万元。

“我是红嫂后人,有责任把前辈的精神传承下去。”2016年,于爱梅发起成立了沂蒙精神传承促进会,此后又组建了沂蒙精神宣讲团奔赴全国各地巡讲,这些年来累计作革命传统教育报告3000多场。

拥军是沂蒙红嫂永恒的主题。对这个接连出了三代“红嫂”的家庭来说,传承沂蒙精神,拥军报国,是家风,也是使命。如今,于爱梅的女儿、外孙女也主动加入宣讲传承沂蒙精神的队伍,这让于爱梅感到很欣慰。“我相信,爱党拥军的家风一定会一代接一代传承下去。”于爱梅说。

“沂蒙新红嫂”朱呈镕:

从一人拥军到全家“总动员”

2022年6月21日,新疆小白杨哨所,朱呈镕给战士们讲述沂蒙红嫂拥军支前的故事。

近日,第72集团军某旅邀请“沂蒙新红嫂”朱呈镕作拥军支前报告。“朱妈妈”用发自肺腑的情感、质朴无华的语言,讲述了她的创业经历和拥军历程。20多年来,她走边关、上海岛,踏遍了祖国边疆的边陲哨所,总行程36万多公里,累计走访慰问部队600余次,被广大官兵誉为“最美兵妈妈”。

“沂蒙这片红色土地养育了我,沂蒙红嫂拥军支前的故事从小就感动着我。”朱呈镕娓娓道来,生动感人、催人奋进的拥军故事,感染着在场的每一位官兵。

报告会结束后,“朱妈妈”亲切地握着官兵们的手,向他们赠送手工缝制的鞋垫,小小的一副鞋垫,一针一线中尽是爱军之情。

在沂蒙革命老区,提起“拥军模范”朱呈镕,可谓是家喻户晓。她中年下岗后三次创业,成立了朱老大食品有限公司。事业有起色后,她走上了拥军报国的道路,一次次拿出公司生产的水饺,免费送给子弟兵。

一年约有一半的时间在拥军,每年拿出企业净利润的30%用来拥军。20多年来,朱呈镕在拥军之路上不断前行,为各地解放军官兵赠送鞋垫8万多双,赠送水饺1000多吨,累计捐款捐物达1000余万元。她的事迹被广为传颂,先后荣获“山东省爱国拥军模范”和“山东省十佳兵妈妈”称号,还被授予“沂蒙新红嫂”称号。

“我不是最有钱的人,但我是最幸福的人,有5000多个‘兵儿子’喊我‘妈妈’,这就是我最大的幸福。我被推荐为‘沂蒙新红嫂’,我就要接好老‘红嫂’的接力棒。”朱呈镕说。

在朱呈镕这些年来的拥军路上,一直都有家人的大力支持。她多年未在家过春节,丈夫赵树明对此既自豪又心疼,由“忍痛割爱”变成贴身相伴,只要有时间,夫妻俩就会一起去部队看望人民子弟兵。

在朱呈镕的影响带动下,儿女、侄子、外甥等10余人选择走进军营,报效祖国,孙辈们也从小树立起长大当兵的理想。2020年抗疫中,儿子赵跃得知母亲要“逆行”送水饺到武汉抗疫一线,主动请求驾驶运输车辆,星夜兼程,将20吨满载沂蒙人民深情厚谊的水饺送到火神山医院子弟兵手中。

如今,66岁的朱呈镕依然没有停下出行的步伐。“今年,我打算去20个边防哨所。”因为疫情,朱呈镕2022年春节没去部队。她说,她太想战士们了,“只要我还能走得动,我就要去看他们。”

“拥军模范”岳勤祥:

结缘武警官兵,37年拥军不停歇

每年“八一”,岳勤祥都会到部队拥军,至今已经坚持了37年。

蒙山高,沂水长,军民情,永不忘。除了朱呈镕、于爱梅为代表的“沂蒙新红嫂”,新时期的沂蒙大地还涌现出了一大批双拥先进人物,30多年如一日视子弟兵为亲人的拥军楷模岳勤祥便是其中的代表。

今年77岁的岳勤祥是兰山区银雀山街道梨杭社区一位普通居民。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每年春节、建军节,他都会到部队拥军,赠送慰问品,看望官兵,如今已经坚持了37年。

改革开放初期,岳勤祥承包村里的砖厂,成了当时远近闻名的万元户。1984年的一个炎炎夏日,突然乌云密布,砖厂晾晒的砖坯眼看就要被即将到来的大雨淋坏。正在不远处训练的武警官兵发现后,出动近一个排,迅速帮助苫盖砖坯,让岳勤祥的砖厂避免了损失。

军爱民,民拥军,军民团结一家亲。从此,岳勤祥就和武警官兵结下了不解之缘,他把拥军作为一项习惯坚持了下来。部队的战士换了一茬又一茬,他对战士们的感情不曾有丝毫改变。有一年,武警临沂支队二中队为了修补训练场地找他买砖,岳勤祥当即表态,砖要多少我给多少,钱我一分不收。

2009年,因为环保不合格,岳勤祥主动将砖厂关停,变成了负债20余万元的“负翁”,但他拥军的信念始终不改,仍然带领全家雷打不动地在建军节、中秋节、春节到部队慰问官兵,送去牛羊肉、米面油等生活必需品。

武警官兵在事业和生活上多次帮助岳勤祥,帮助他挺过难关。如今,在政府和武警官兵的支持和帮助下,岳勤祥经营租赁产业,收入可观,他拥军的劲头更足了。用他自己的话说,“武警官兵把帮助老百姓视为他们的责任,那我就把拥军视为我的责任。”

岳勤祥怀着一颗感恩之心走上拥军之路,开始是他一个人,后来带儿孙一家三代拥军。30多年来,他累计拿出200余万元用于拥军和慈善事业,获得“临沂市拥军模范”“临沂市双拥十佳个人”“临沂市最美慈善人”等荣誉。2017年,岳勤祥一家被全国妇联授予“全国最美家庭”称号。

“最美投递员”王德建:

乡村信使7年帮19位烈士“回家”

送邮件途中,王德建总是不忘打听烈士亲属的信息。

今年6月22日,为烈士寻亲上过央视《焦点访谈》的蒙阴邮政小哥王德建,在党旗下庄严宣誓,正式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身为一名“80后”,他用另一种方式为拥军奉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

王德建是蒙阴县邮政分公司坦埠支局的一名普通投递员。2016年一封来自菏泽市张和庄烈士陵园寻找临沂籍烈士亲属的信件,让他走上了帮助烈士寻亲的道路。

“那封信上写的烈士名字叫公建厚,我跑了镇里好几个有公姓村民的村庄打听,都没打听到收件人。”王德建不忍心把信退回,心里想着再试试。正当他一筹莫展之际,村里一位80多岁的老人告诉他,公姓有可能是当地另一个龚姓,循着这个方向很快有了结果,王德建成功把这封信交给了烈士的后代。

找到这位烈士的亲人后,菏泽烈士陵园给了王德建一份临沂籍烈士名单。从那以后,王德建就成为了一名志愿者,利用送邮件时便利打听烈士亲属的信息。他的邮递包里有一本厚厚的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临沂籍烈士的相关信息,有的是已经找到亲属的,有的则信息简单,他根据有限的信息,四处奔波打听。打听来消息后,及时记在笔记本上,利用下班后的时间挨家挨户寻找。

旧村改造、城镇建设、行政区划变化,增加了寻亲的难度。王德建从网上淘了很多有关战役的书籍、老地图,配合烈士名单上仅有的信息,从乡镇到村,再到同音不同字,慢慢排查,寻找线索。这个过程中,王德建从一开始的没有头绪,到现在摸索出了自己的经验,成了一名寻亲专家。

7年时间,王德建累计为19名烈士找到了亲人。每一次寻亲过程,王德建都付出了不为人知的艰辛和汗水。寻亲多年,他将山区邮路变成了一条守望相助的温情邮路。他先后获得“临沂最美投递员”“临沂好人”“临沂五四青年奖章”“寻亲最美公益者”等荣誉称号。

“战争年代,战邮老前辈们冒着生命危险送信件,送烈士遗物。我生活在和平年代,能够尽自己的微薄力量为烈士们做点事,我感到非常高兴。”王德建说,现在的幸福生活是烈士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在为烈士寻亲的道路上,他会一直走下去。

日前,经党中央批准,沂蒙精神基本内涵正式表述为“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 “军民情深”是伟大沂蒙精神的鲜明特质。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视人民如父母,为了人民安危出生入死、前赴后继。人民群众把人民军队当亲人,倾其所有、尽其所能踊跃支前,冒着生命危险掩护部队、救护伤员、哺育革命后代。“军爱民来民拥军,军民团结一家亲”,表现的正是那个时代的军民鱼水情谊。 沂蒙精神之所以感天动地,就在于党政军民的鱼水情谊经受了“血与火”的严峻考验,升华到了“生与死”的忘我境界。在敌人枪口和屠刀面前,老人们毫不犹豫地把子弟兵认作自己的儿女,大嫂、姐妹们把伤病员说成自己的丈夫、兄弟。这些生动感人的事例,都在告诉后世后人,生命、鲜血乃至众多沂蒙母亲的乳汁,共同浇铸了党群同心、军民情深的年轮,如化石一般存现于人世之间,树立起一座座巍峨的历史丰碑。 军民情深不仅体现在战时的冲锋陷阵、救死扶伤,还体现在经济发展、民生保障、教育文化等各个方面。新时期,在这片拥军爱军的红色热土上,涌现出了一大批双拥先进人物,除了文中讲述的几位,还有“沂蒙新红嫂”戚洪桂、李秀莲,“山东省十佳兵妈妈”李光芹,“感动雪域官兵的大义母亲”胡艳红,全国优秀退伍军人孙永胜等等。 沂蒙精神感动着一代又一代沂蒙人,也激励着一代代沂蒙人在拥军爱国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临报融媒记者 王德求 通讯员 莫日根

( 编辑: 李婷)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