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河丨见证

临报融媒 2022-08-05 阅读次数: 5443

岁月是一条河,20年的光阴在其间悄然而逝,却也见证着世事变迁、沧海桑田,正如我手中的《沂蒙晚报》,从2002年9月纸质版的初次问世,到十年后荣获“中国十大影响力地市晚报”的美誉,再到华丽转身形成“报、网、微、端”全面融合发展的格局。20年的岁月里,沂蒙大地见证了《沂蒙晚报》的成长、成熟,见证了她勇当媒体融合的先行者、体制改革的排头兵,见证着她在全省乃至全国同行业中一直铿锵有力地走在前;同时,《沂蒙晚报》也见证着沂蒙这片土地的日新月异和飞速发展。

成就着一项事业。2002年,临沂市颁布了《临沂市无偿献血及血液管理办法》,我市在临沂人民广场也设立了首个固定采血点,无偿献血工作全面推开,但无偿献血在市民中的知晓率还不高。那时,我在市中心血站办公室负责宣传工作。《寻找生命之源》《血,总是热的》《生命因他们而厚重》《爱心永不下岗》《活血库》《一次血荒的启示》《奉献中的血站人》《初春涌动献血潮》《无偿献血:世纪的呼唤》……短短时间内,一篇篇与献血相关的报道相继推出,《沂蒙晚报》擎着火种,不停点燃爱与科学的心灯,张心慧、李振宋、王子瑞……对一个个无偿献血先进典型的持续报道,让“献血光荣”的理念深入人心,无私奉献者的爱心也汇聚成生生不息的生命之河,润泽着沂蒙这片奉献的土地。时至今日,我市已连续9次获得“全国无偿献血先进市”的光荣称号,临床供血达30余吨,各项工作走在了全省同行业的前列。无偿献血,是一座城市的暖,在《沂蒙晚报》的见证下,她让我看到了这座城市的爱心之路、希望之光和文明进程。

培育着文化新人。一名作家的成长,离不开各位老师的扶持,更需要有适合成长的土壤,作为一名笔耕不辍的业余作家,我既是晚报的忠实读者,更是晚报副刊的受益人。晚报问世后,她的副刊从“文吧”“心香”到“沂蒙湖”再到“沂河”,为我及沂蒙文学爱好者们打开了一扇扇文学的大门。许多作家在这条文化长河里或扬帆启航或渔舟唱晚,或怡然休憩或驰骋奔跑,在文学表达中释放着生命的能量。“沂河”也如同一幅充满昂扬生机和蓬勃活力的生命画卷、时代画卷,惹人遐想、令人难忘……我的许多小文如《走进田野》《梦里周庄》《这样的幸福》《沂河赏月》《一个人的城市》《活在珍贵的人间》《烟火人生》等都是从这里和读者见面的。记得那时,每周都怀着特别的心情期待着与文学副刊相见,拿到报纸后总是第一时间迫不及待地浏览,之后再细细品读刊登的所有作品。在那些自学写作的日子里,晚报副刊上的文字竟成为不断提升写作水平的样本,自己的文字也由原来的稚嫩到日臻成熟。近年来,我以《故乡的明月》《故乡的小院》《故乡的石磨》《故乡的村庄》《故乡的味道》《故乡的河流》《故乡寻秋》等作品组成的“回望故乡”系列与《母亲的土豆丝》《姥姥的茶汤》《秋天的美食》《尝新麦》《夏凉面》《沂蒙的“山珍”“海味”》《那些年,母亲做过的美食》《岁月里的温暖》等文章组成的“人间至味”系列以及《这个春天的清晨》《幸福来敲门》《沂蒙槐花香》《沂蒙红嫂》《老嫂比母》《春花烂漫》等“岁月如歌”专栏,通过晚报平台的刊发,快速传播到四面八方,许多外地文友正是通过这些文章了解了沂蒙的文俗、文化、历史和沂蒙的新貌,从而生出了来走一走、看一看的想法。

2021年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临沂市作家协会组织了“重访沂蒙山、重走红嫂路”“首届太行山、沂蒙山红色散文创作对话暨冀鲁两省散文学会党史专题教育活动”等全国性大型文学采风活动,一大批有沂蒙温度、特色,高扬主旋律,充满正能量的红色文学作品在《解放军报》《文艺报》《散文选刊》等重量级媒体平台刊发,受到广泛关注。我也由原来的亲情写作,实现了乡土文学、红色文学的转身,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获得第十九届百花文学奖散文奖的《旧时光》、第九届冰心散文奖的《走进红嫂故里》就是最好的说明。

人生中许多快乐的时光也是与《沂蒙晚报》息息相关。犹记得我的散文《致敬,沂蒙山和沂蒙山的女人们》获得由临沂市拥军优属协会、《沂蒙晚报》联合主办的“华鑫证券杯”“大沂蒙鱼水情”庆祝建军九十周年有奖征文大赛活动一等奖,我作为获奖者代表进行了典型发言。当领导把奖杯、证书颁发给我时,我内心里满满的都是感谢——感谢沂蒙这片土地给我提供了取之不尽的文学素材,感谢《沂蒙晚报》给我提供的学习成长的机会;同样是在《沂蒙晚报》、临沂大学文学院联合主办的首届沂河文学大奖赛“讲好沂蒙故事,书写沂蒙印记”中,我也因纪实散文《又回崮乡》成为来自全国各地的19位作者中的一员,走上了领奖台;记得我第一本散文集的信息也是来自她,《吹响沂蒙“黑泥哨”》——《黑泥哨文丛》出版的简讯刊登在2004年11月10日的《沂蒙晚报》上。如今,这套丛书参与的8位作家,经过20年岁月的洗礼,有2位已成故人,成为沂蒙文坛的遗憾;有的已走出沂蒙,到更高远处继续书写着岁月人生;其他几位坚守沂蒙的作家,面对人生的酸甜苦辣,从未放下手中的笔和对文学、对生活的热爱和敬畏,用心用力用情书写着沂蒙,见证着时代,成为沂蒙文坛的一道风景线。

近年来,《沂蒙晚报》在大文化上下功夫,除了文学专版“沂河”集中刊登纯文学作品外,“小说”“散文”“采风”“轶事”“博物·琅琊”等子栏目,更是精彩纷呈。选取的作家、作品无不是重文化质量、求品味新意、展文化内涵。其中杨东霞的《“沂蒙”起源与东夷文化》《沂蒙的文化猜想》《五里堡的文化之旅》《琅琊宋氏文化之旅》《新庄,两千年前的那座长亭》《当苍山变成兰陵》等系列作品推出后,好评如潮。经多方打听后才知,杨东霞竟是我的校友。借助这个平台,我们也成了神交的文友。在闲聊中得知,虽然作品频频推出,但她与晚报编辑们至今素未谋面。其实,我身边这样的例子也不少见,沂南县作协主席高军在文章中也提到了与晚报20年的交往中,仅凭作品说话,从未与编辑有过私交的经历。正是秉承着这种工作态度和敬业精神,一大批活跃在沂蒙文坛的作家们,无不从《沂蒙晚报》出发,从小草到广袤的田野,欣欣向荣、生机盎然,《沂蒙晚报》也赢得了诸多作家和文学爱好者长久的敬意和热爱。

在“文化临沂”中,《沂蒙晚报》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她不但拥有着自己的文化情结,满足着不同年龄层次市民的阅读需求,提供着丰富的文化滋养,更与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同频共振。世界读书日、清明、端午等,根据社会需要和百姓需求,“沂河”推出许多可圈可点的策划,助力着沂蒙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临沂作协的许多活动与新闻,也都是从晚报第一时间发出,短短一年多的时间,我市文学队伍的打造、文学创作的成果引起了国家、省领导的关注和认可。在2021年全国志愿服务项目中,我市作为全省唯一一个品牌项目通过了中国作家协会的评审。而我们的文学创作队伍,正是从“沂河”出发,优秀的文学作品层出不穷、群星璀璨,在《人民日报》、中国作家网等国家级媒体平台发表的作品数目可观,部分作品在“冰心文学奖”“泰山文学奖”“百花散文奖”等知名奖项评选中揽得桂冠,大大提高了临沂文学界在全省乃至全国范围内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提振了全市文学工作者的士气,擦亮、叫响了临沂文学品牌。

文学故乡是每一个作家的眷念,那里有你对生活和生命的全部理解。20年里,《沂蒙晚报》就是作家和文学爱好者最初的故乡,我们从这里启航,与时代飞速发展同步,把对生活的感悟、对生命的理解、对社会发展的思考以及对人生的欣喜忧思全都呈现在文字里、呈现在《沂河》里,让那些用朴素文字纺织而成的作品安静地躺在岁月深处,回望时,便会散发出持久而美丽的光芒。

潮平岸阔催人进,风劲扬帆正当时。20岁的《沂蒙晚报》与崭新的沂蒙一样,岁月静好,未来可期,值得我们用眼、用心、用满满的期待,见证着下一个20年的到来。

张岚

( 编辑: 高阳)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