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河·钩沉丨“岸堤干校”抒怀

临报融媒 2022-08-08 阅读次数: 7022

来到这儿,只见门左边挂着一个木牌,上面写着“山东抗日军政干部学校”几个大字,门旁一副对联,上联为“巩固统一战线”,下联是“争取最后胜利”,这儿整体上保持了当时办学的原貌。在门口东边,有一棵高大的榆树,枝干挺拔,树叶茂密,遮住了一大片天空。回首南望,眼前悠悠流淌的汶河波光潋滟、浮光跃金,河边的杨树叶片碧绿,树下的小草在风儿的吹拂下摇曳着,红的、黄的、紫的、白的,各种野花不断点头,好似在表达着诚挚的欢迎之意。隔河而望,正南方就是高高的艾山,在一层雾霭的缭绕下显得有些朦胧。

岸堤镇是沂南县所辖的一个大镇,我曾在这里工作近二十年,对这里的一草一木都怀有浓浓的深情。特别是对被称为“岸堤干校”的山东抗日军政干部学校旧址,更是情有独钟,去的次数最多,在研究上下的功夫也最多。

岸堤,唐代名为双凤镇,到宋元时期就是一个繁华的地方了。元代有个叫张惟忠的读书人和他的父亲都考中了进士,张惟忠后来辞官回家,隐居在今沂南县孙祖镇黄石山。他还在艾山一侧建起了张家花园,因而他被称为艾山先生。村南的汶河北岸有著名的寺庙云停观,当地人俗称南庙。岸堤比较富庶,大户人家较多。1932年在南庙成立了岸堤小学,后来改为乡农学校,又办学三期。山东抗日军政干部学校来后,也在这儿开始了办学。

岸堤干校成立于1938年6月,当时中共山东省委刚领导了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组建了八路军山东抗日游击第四支队。5月下旬,山东省委改称中共苏鲁豫皖边区省委。为解决抗日干部不足的问题,边区省委决定建立山东抗日军政干部学校。6月初开始招收学员,主要由部队及地方动员保送,月底入校学员200余人。学员在当时的新泰市南鲍村集合,编为政治、军事、民运3个中队,在原费县仲村镇举行开学典礼,去蒙阴大庄村正式开学,后来又到滕县雪山寺一带学习一个月,于8月13日毕业。首期学员的学习是在行军和战斗中完成的,既无校址,又无专职教员,讲课的大多是省委负责人,如郭洪涛、程照轩等人。1938年8月20日,干校到达岸堤,月底在岸堤开始招收第二批学员,原定400人,实招600人。干校第二期时,学员仍只分军事、政治、民运3个中队。第三期增设了妇女队。第四期设军事、政治、民运各两个队,还增设了青年队和地方武装队。第五期又增设教育队和财经队。第五期于1939年4月15日开学,招生500名,9月与八路军第一纵队随营学校合并后又学习月余,才分配了工作。“岸堤干校”是革命大集体,它把两千余名青年培养成为全心全意为民族解放而英勇奋斗的革命战士。他们从这里走出去,奔赴抗日前线,为抗日战争和随后的解放战争、建设新中国都作出了重要贡献,被誉为“革命干部的摇篮”。

新中国成立后,这里先后成为岸堤完小、岸堤联中的办学之所,在布局上有所改变。我从1984年初开始,一直在探求“岸堤干校”时期的院落和房屋布局。通过采访当地老人,查阅一些资料,终于弄清楚了当年的格局。学校南面原有岸堤南大门,那儿是从南部进入岸堤的必经之路。南庙原分为东、西两个院落。西院进门是影壁墙,有东殿堂、西殿堂、北殿堂,这里后来成了干校校部,偏西的一排房子为宣传处。东院是四合院,北面是玉皇阁,有东廊房、西廊房,南面是石鼓楼。1932年这里成立岸堤小学后,又陆续在东院玉皇阁西北新建三间教室,在西院后面建了两间宿舍和六间教室。院中有一个可供数百人活动的操场。干校来后对建筑进行了修缮整理,在门旁挂上了“山东抗日军政干部学校”的木牌子,在西院影壁墙写上“团结、紧张、严肃、活泼”八个醒目大字。东院大门迎面墙壁上写着:“勇敢、坚定、沉着,在斗争中学习,为民族解放随时准备牺牲自己的一切!”整个西院和新建房内住着干校学员。青年队住在校部西边院子靠北一排平房里,房内两边打着通铺,当中走人,下面铺着谷秸,上面铺着席子,八十多人住在这个屋内。一排坐北朝南的房子是妇女队宿舍,40多个女学员,挤宿在这20多平方米的草屋里,宿舍的两头是大通铺,人挤着人,连翻身的空隙也没有。当时条件很差,课堂不足,村头、树下就成了课堂;没有课桌,两个膝盖就是课桌。甚至农家的一间小草屋,铺点草就住上一个班。早晨的洗漱,都是到汶河岸边解决的。

干校在岸堤一成立,当地人刘乃光、刘乃铨进入二期民运队,本村的凌开化进入军事队。刘乃光当时才15岁,后来担任过军委高级通校副科长,他曾回忆说:“干校来后非常重视群众工作,学员一住下就走街串巷开展宣传……傍晚,聚集青少年教唱抗战歌曲,组织儿童团、青救会,大家深受教育。”他自幼丧父,母亲拉扯着姐姐和他艰难度日,“母亲的思想日渐觉悟,不仅同意我和姐姐参加抗战,她自己也参加了革命活动。”

程俊英、程振英姐妹俩的父亲程圣甫家在岸堤村,曾担任沂水县立第一小学数学老师;母亲肖宛于济南女子师范毕业后当小学教员。1937年冬程圣甫、肖宛二人在济南教学期间,日本鬼子攻打济南,他们带着三女儿和幼小的儿子往大后方投亲逃难。当时程俊英才十七岁,因不住在家里,与父母失去联系,她带着十五岁的二妹程振英,跟随姑父全家辗转回到岸堤老家,由奶奶照顾生活。不久,村里来了山东抗日军政干部学校,动员青年参加抗日,并公开招收学员。程俊英听了八路军的宣传,几次要去参加八路军,都被奶奶拦住。后经干校二期毕业生、九区动委会的刘萍(女)反复动员,老人终于让步,姐姐程俊英跟刘萍去岸堤乡,程振英随李慧(女)到垛庄乡参加了工作。在干校四期将要开学的时候,刘萍告诉程俊英说,组织上已批准她去干校学习。1939年1月20日,程俊英和妹妹程振英拿着刘萍事先开好的介绍信,一口气跑到村南头的干校报名,她俩同时成为干校四期学员。

同时,很多未进入这个学校的当地人,也因受干校影响,开启了辉煌的人生之路。1939年9月干校刚来岸堤不久,就在当地发展徐敏山等为中共党员,成立党支部。徐敏山无地无房,和父亲住在一间破团瓢屋里,十几岁就给人放牛。干校来后派出驻地工作队宣传抗日,组织抗日团体,他成为积极分子,先后当选为村长、区长,并组织起抗日自卫团游击小组,多次组织对敌作战,在岸堤坚守抗日根据地西大门,被鲁中军区授予“战斗英雄”称号,记特等功。戴怀杰受干校宣传的影响,于1940年参军。在蒙阴县常路战斗中,戴怀杰击毙日军三人,缴获步枪三支,被提拔为班长;1945年任师侦察科副科长,为解放潍县立下首功,荣获“二级战斗英雄”称号;1948年在解放开封战斗中,任华野八纵七十一团团长的他率部突破敌人三道防线,冲开城门,在巷战中被敌炮击中牺牲。

斑驳的青砖虽无言地沉默着,越长越高大的榆树也不会开口说话,但是“岸堤干校”为中国革命作出的贡献是永远不会被忘记的。1977年12月这里被列入山东省革命委员会公布的第一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徐向前曾题词:“为抗日战争培养骨干力量,对革命作出了贡献。”干校创办时担任省委书记的郭洪涛也曾评价说:“岸堤军政干部学校培养大批优秀领导干部,对创建发展山东抗日根据地发挥了重大作用。”

一次次拜谒,又一次次离去,我再次远望艾山,瞩目汶河,挥手向不断长高长大的榆树、更加斑驳厚重的青砖门楼作别,只见在阳光的返照下它们都被镀上了一层亮光……

高军

( 编辑: 李济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