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河·散文丨大槐树下

临报融媒 2022-09-16 阅读次数: 6853

“祖先是从山西洪洞大槐树下迁来的,你们长大了要回去祭拜,上炷香啊。”村里老辈人讲这话时,我还以为是句戏言,后来看到族谱记载着:“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的歌谣,才确信是实事。适逢去洪洞出差,想起老人殷切的嘱咐,想起这是阔别六百年的重逢,心中有点惴惴。

车过八百里太行,路在连绵山岭之间,两旁峻岩如削凿般孤峭。过了晋阳往洪洞方向,望见一堵堵高大的土垣迎风矗立,仿佛古战场上泛黄的战旗,好像听到了先民们漫山遍野的杀喊。这是黄土高原,华夏民族的古老家园,曾经广袤肥沃,万物生机勃勃。到了洪洞,县城好像刚下过雪,地上残留着染黑的冰渍,天空隐约着灰黑的云气,寒风阵阵刺骨。

老槐树园规模庞大,里面人群涌动。进门看见一面“根”字大照壁,一尊古朴大石碑,镌着“大槐树”的隶书大字,碑后砖石垒砌的花坛里一棵大树,通体黑褐,身段雄壮,枝桠摩天,天庭大神般迎风傲立。这就是千万迁民后裔朝思暮想的大槐树啊,几百年的故园梦中那株戴霜沐风、召唤游子的大槐树!

我们细读碑文,才知道此槐树已非彼槐树了。第一代汉槐,明朝正统八年枯死,被洪水冲没。后来老树根上冒出第二代小槐,活了两百来年,清代顺治二年毁于雷击。次年长出第三代槐树来,树形遒劲如龙,枝干疏朗俊秀,颇有祖树的神态。令人惊喜的是,根部又生出第四代小槐,俊枝秀逸,绿叶茂盛。祖孙几代绵延生息两千多年,我们看了赞叹不已,这是自强不息、不屈不挠的先民精神写照啊。

迁民后代说家在大槐树下、老鹳窝,是怎么回事?原来,明初的古槐高大丰茂,桠杈间常有成群的鹳鹊垒巢,鹳窝硕大醒目。迁民离家时留恋不舍,边走边回头,婆娑的泪眼最后只望见高大的槐树和树梢的老鹳窝,梦里梦外就记作故园标志。现在家乡仍喜欢院里院外种槐树,树枝间常有喜鹊做窝,也是为了慰藉思乡情怀、提醒后世莫忘吧。

讲解员讲起了迁民的传说。官家切开迁民的小脚趾甲以防逃跑,不料后代一出生小脚趾甲就是两半的,成了遗传密码。“谁是古槐迁来人,脱履小趾验甲形”,这句流传广泛的民谣,成了辨别大槐树乡亲的依据。迁民双手被捆,要方便就请兵丁解开双手,以后“解手”就成了“如厕”的别称。后人整理的迁民史里,还有很多内涵丰富的故事。生存在饥饿和死亡边缘,辗转于凄风苦雨,却创造和播撒着文化之光,是什么支撑着先民的精神?

洪洞的朋友也说起大槐树的传说。每年清明节前,成千上万只不知名的小鸟飞来大槐树上,不吃不喝,唧唧哀鸣,清明过后,这些小鸟又不知去向,翌年清明节再来聚集。这是大槐树下清明祭祖的一个景观。本地人不得其解,猜测小鸟是故去的迁民千里迢迢飞来祭祖的,就叫它“祭祖鸟”。我们没有见到这奇景,却也在深深地领会着游子挚爱家园、故园眷念游子的内涵。

大槐树迁民的辛酸历史和血泪传说,使我陷入沉思。大槐树下是我们古老的家园,养育了一代代先民,培育了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诸多传统美德。迁民们珍爱家园,更珍重这些精神、美德。虽然流离他乡,历经磨难,仍希望这些精神美德世代相传、永不磨灭。先民们相信,它们像大槐树开枝散叶一样,在苦难中也能播撒四方,发扬光大。先民们更坚信,这些精神美德在哪里生根开花结果,哪里就是家园。

我想,大槐树不仅仅是地理上的家园,更是我们的精神、道德和信念的根之所系,我们之所来的根由,之所去的归宿,之所在的意志。地球从圆的变成了平的,人类迁移更频繁更快捷,蓦然回头已翻过群山越过重洋,家园远在另一边。但是不管身处何方,心中屹立着大槐树顽强的英姿,我们就无所畏惧、无往不利。

时近年关,寒风砭人肌骨,大槐树周围,人越聚越多,个个热血澎湃,眼含热泪。我去恭请一炷香,替六百年前离家的祖宗和他的后裔们向大槐树告声平安。买本族谱,续上数百年的血脉渊源,感觉和老槐树根枝相连。驱车南下,经过莽莽黄土高原和巍巍太行,忍不住回头遥望大槐树和老鹳窝,一时觉得再一次背井离乡,这一次,心中充满了勇气和希望。

李宝钧

( 编辑: 高阳)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