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百里蒙山人杰地灵,千百年来,勤劳智慧的蒙山人民在这片土地上,创造出了光辉灿烂的文化。蒙山地区的民间工艺,以独具特色的艺术风姿和审美价值,为世人所瞩目。
沂蒙泥哨
沂蒙泥哨是流传在沂蒙山区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形式,距今已有340多年的历史。
传统的泥哨造型粗犷夸张,外观朴素奇巧,色彩简练艳丽,具有浓重的沂蒙民间文化气息,系上五色线绳佩戴在胸前的“五丝哨”,是一种红、黄、蓝、白、黑五色丝线拴挂的一种小陶哨,佩戴在儿童胸前,用以祈福消灾辟瘟病。此与汉代古籍《风俗通义》所记“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避鬼及兵,令人不病瘟”的说法相符,应该是古俗在沂蒙地区传承发扬的结果,寓意吉祥,可观可玩,孩童爱不释手。
经过多年的挖掘拓新,民间手艺人丰富了沂蒙泥哨的种类和款式,改善了沂蒙泥哨的工艺和品质,赋予了传统的沂蒙泥哨更新的文化内涵,使这一古老朴素的民间艺术形式在新时代再度奏响绚丽的回声!
沂蒙制砚
蒙山自古就有“制作赏石”的传统。民间石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如已发现的“段石铸”“石磨棒”等。
沂蒙山区盛产制砚石材,如徐公石、金星石、天景石、三叶虫化石、紫金石等。制砚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据史料记载,琅琊紫金砚在唐宋时期久负盛名,为当时文人墨客所钟爱,大书法家苏东坡、米芾均至爱此砚。1973年在北京元大都遗址发掘出土“琅琊紫金砚”一方,上有米芾铭文:“新得紫金右军乡石,力疾书数日也,吾不来,果不复来,用此石矣。元章”。由此可知米元章对此砚之喜爱。
目前我市从事制砚艺术研究者千余人,有40余人曾先后被省内外新闻媒体宣传、介绍。临沂市艺术馆研究馆员姜书璞自上世纪70年代开始研究制砚艺术,利用琅琊石材的天然肌理,成功创作出自成风格的“天成砚”,进而开创了独具天趣的琅琊石刻工艺。他以中国传统的“天人观”指导创作,提出“天人合一,物我相忘”的创作思想,开琅琊石刻一代新风。
沂蒙柳编
柳编是中国民间传统手工艺品之一。在古代,人们只是把柳编制品作为普通的日常实用品,直到20世纪后几十年才将其作为工艺品而逐渐兴起。沂蒙地区有着悠久的柳编历史。柳编工艺品编工精湛,品类繁多。在长期的生产过程中形成了“拟物”“混编”“上漆”“染色”四大工艺特点。
柳条柔软易弯、粗细匀称、色泽高雅,通过新颖的设计,可以编织成各种朴实自然、造型美观、轻便耐用的实用工艺品。其产品包括:柳条箱(包)、饭篮、菜篮(圆、椭圆)、笊篱、针线笸箩、炕席、苇箔等。随着产业不断发展,产品不断创新,更多新颖实用美观的柳制品展现在了需求者面前。
柳编工艺的主要技法有:平编、绞编、勒编、砌编、缠边五种。
平编。这是编平面席箔类的主要工种。其特点是经纬交织,互相穿插掩映,可以挑一压一,也可以挑二压二、挑一压二、挑二压一,从而形成不同的交叉编织纹样。苇编席箔先将苇子压制成平面的片材,再行编织,也多取平编工种。其他的高粱皮编织、竹篾编织、蒲草编织,也是以平编为主。柳条编织用平编的倒反而不多。
绞编。绞编也是以经纬编压为主要特点的工种。它和平编的不同之处是在经编方面,平编的经纬相同,同时动作,往前编织;而绞编则先编排好经桩,经桩可以是绳,是条子,是竹竿,甚至是铁丝,然后以编条(柳、槐、篾)交叉上下穿行于经桩上下,循环绕行。编成后的效果,表面全为纬编所掩盖,不露经条。绞编要求编纬的条子要比较柔软,有韧性,故常用于蒲草、细柳、桑条编织。
勒编。勒编是传统的柳条编结工种。用勒编做成的器物一般称为“系货”。其法以麻绳作经,以柳条作纬,麻绳互相交错穿过柳条间,穿一次,绕扣勒紧,通常民间所见簸箕、笆斗、箩筐、柳条包等,均以此法编结主体部分。勒编器物的边缘,常需另行编板、把或框子,以使周边整齐,不致散落。
砌编。砌编是传统手工编织的常见工种之一。用砌编工艺制成的器物一般称为“砌货”。其法多被用于圆形器物的编制,方法是将编结物聚合成把,然后用较结实的篾片,将这些把束穿起来。民间常用的墩子、饭篓、字纸篓等均用此法做成。
缠边。条编的辅助工种,必不可少。主要用于条编器具的边沿、把手部分。其法多以坚硬的材料为芯,在芯的外面,用柔软的条子(藤皮、塑料带、篾皮等)按一定方向缠绕,一方面使之固定,一方面起到表面装饰效果。缠边可以用单条或多条,单条排列整齐,效果朴实大方;多条可以用各种色彩的材料,缠绕时可以编出花纹图案。可见于蜡杆家具、柳编制品及屏风等的包边和衔接部。
木旋玩具
木旋玩具是一种古老的汉族传统手工艺品,俗称“耍货”,源于元末明初,已有600多年的历史。
木旋玩具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它的题材内容、艺术形式都是为适应农村特点而产生的,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在图案设计上,多取材于汉族民间神话、民间故事、历史故事等,具有造型精巧、形象逼真、色彩艳丽、夸张传神等特点。
据郯城当地人介绍,木旋玩具已形成10大类600多个花色品种。传统作品有古代人物、虎头棒槌、高低棒棒人、燕车、鸟车、八仙花盘、和尚敲木鱼、不倒翁、京剧脸谱、花篮、杂货、木碗、把拉头子等;创新品种有胡桃人、小火车、火箭、飞机、大炮、智力拼盘等。
部分木旋玩具运用机械原理,玩具能动,且有声音伴随,颇富情趣,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这些看似极普通平凡的木旋玩具,却包含着古老的文化内涵,而于游戏中寓意着护生和辟邪的作用。
木旋玩具以木材为原料,其制作过程是从“刮树皮”开始的。刮树皮就是用镰刀把杨柳木的树皮刮去,刮完树皮后再把木材截成一段一段的,然后这些木材就可以用了。做木旋玩具的木材一般是较粗点的树枝。树的主干部分可以用来做家具,枝枝杈杈的树枝,留着做不了东西,扔了又可惜,用来做木旋玩具正好。
然后开始制毛坯,就是在旋床上先把木头旋成各种毛坯,做不同的木旋玩具有不同的毛坯。如做棒棒人就分两部分——身子和头,做燕车部件就比较多了,车把是一部分,车轮是一部分,车板又是一部分。毛坯做好后,就开始上颜色了。首先是“上粉子”,即在木头表面涂一层粉子,粉子是滑石粉跟水胶混合的,这样做的目的是上色的时候能比较均匀。打完底子后要晾干,晾干后才能再在上面上颜色。传统的木旋玩具常用的颜色为桃红、草绿、艳黄等艳丽的颜色。彩绘所用图案一般是由老一辈艺人一代代传下来,根据不同类型玩具绘以各种花卉、动物等适合纹样,色彩和图案都极具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上好颜色后,再放到太阳下晾干,整个制作过程就算完成了。
□朱成勇 司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