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丨临沂河东“土特产”的打开方式

临报融媒 2023-03-10 阅读次数: 4491

河东“土特产”的打开方式

——“品质河东·乘势而上”特别报道之三

在临沂客户端讯 玩龙玩虎,不如玩土,这是老辈人传下来的话。如今,河东区的农民玩土玩出了新名堂,对“土特产”的打开方式进行着时代化的解读。

玩土不见土,“土特产”智能化的打开,为河东乡村产业振兴注入了全新动能。

双孢菇种在现代化工厂里,瑞泽生物科技示范园玩出了生物科技的智能“花样”。

6层高的钢架上,圆圆的蘑菇如同一把把小伞,密密麻麻挤满托盘。“双孢菇的生长期是40天,现在已经39天了,再有24个小时就能长成,可以间歇式连采6茬。”生产部经理田洪宝介绍。

让人倍感惊奇的是,种植蘑菇的托盘里,只有一层培养基,根本见不到土壤。生物科技的应用,让蘑菇的生长条件实现了人为操控。

在密闭式智能菇房里,加热使用的是燃气锅炉,制冷采用的是空气压缩机,常态保持18°C恒温。控温控湿控二氧化碳等智能技术的应用,打破了“土里刨食”的传统种植方式。

据项目部经理陈墨介绍,示范园已建设完成现代化智能菇房2座、共54间智能化出菇温室,建设发酵隧道17条,形成年产双孢菇5000吨,年产发酵料3万吨的产能,成为双孢菇种植示范与推广的“桥头堡”。

从田间到工厂,土还是那方土,玩法已是天壤之别。工厂化生产方式的到来,为乡村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崭新的思路。

阳春三月,前张庄的海棠产业园里,海棠绚丽绽放,五彩缤纷,成了花的海洋。

“土特产”网络化的打开,让汤河海棠在线上娇艳地绽放。

在精品盆景区,沂蒙红、绿宝石、蓝黛颜等品种让人目不暇接。通过不断嫁接、培植,沂州海棠品种已经多达200多个。

3月7日晚7点30分,在电商直播园的沂蒙红直播间,主播许小顺笑脸对海棠,热情地推介着盆景海棠。不到两个小时,就成交了1000多棵。现在许小顺不仅是电商主播,还是本土农民电商的培训讲师,经过培训,很多本土农民电商主播已然小有名气。

“一棵长寿海棠,出圃十几块钱,移栽成盆景,能卖到四五百块。树龄在20年以上的盆景价格更是可人,上千元甚至上万元的也不稀奇。”前张庄村党支部书记管其青说。

有意思的是,这里所有的直播间都是以海棠的品种来命名的,像锦绣彩、蓝黛颜、醉西施、绿宝石等,让人眼花缭乱。

目前,产业园电商公司旗下有50多个抖音直播号,主播人数达30余人,一个号的在线人数能够达到2000余人,多号同播,海棠盆景一晚上的交易量最高达到30万元。

这么红火的直播为什么只有一个多小时?管其青揭开谜底:“不敢直播太久,一旦订单超了,打包发货就不赶趟了。”

花开时节,千名电商云集汤河,占地580亩的海棠交易市场内客商络绎不绝,年销售额达3亿元。去年,汤河镇被阿里研究院评为河东区首家“淘宝镇”。

网络化打开的产业格局,把河东特色产业拉升到一个新高度。围绕汤河苗木花卉、郑旺酱菜、八湖和太平脱水蔬菜等,高标准建设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打造现代农业高质高效、脱水蔬菜产业发展、绿色标准与生态融合种植三个集聚区。

跳出产品的概念,深挖产业的内涵,对“土特产”进行“合伙式”打开,河东区构建起产业集群矩阵。

作为河东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天成农业科技公司的产能惊人:年生产加工面粉已突破15万吨,是河东区小麦年总产量的数倍。

以“乡村振兴合伙人”的身份,天成公司实行基地化、订单式种植,聚合起一个新型主体运营平台。目前,公司已在当地建起2万余亩生态农业种植基地,这意味着许多粮农可以不用亲手种麦子。

鼓励和引导村党支部、专业大户依托资源、优势产业领创办特色合作社,积极培育和发展涵盖生产、流通、服务等全产业链的联合社,河东区以“合伙”模式驱动农村适度规模经营。据河东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朱振强介绍,目前全区已发展各类合作社988家。2023年,预期全区规范在营合作社总量达1000家以上,新增土地托管面积2.35万亩。

河东“合伙人”能量聚变凸显,海棠产业集群的表现尤为突出:随着市级乡村振兴示范片区的落地,河东力推“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集约土地8600亩,涉及10个海棠种植村的2100个农户,形成沿汤河、沭河、祝丘河的“八大基地”,带动村集体平均增收20余万元,农户人均增收1.5万元。

临报融媒记者 孙成思 李璐 王泓钧 通讯员 邢子芹 张继平

( 编辑: 吕金妮)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