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集更多“方练伯”烈士史料!欢迎拨打0539-8966111提供线索

临报融媒 2023-03-30 阅读次数: 7890

在临沂客户端讯 近日,由扬州晚报、沂蒙晚报、在临沂客户端联合发起“终于找到您——寻英魂归处,圆烈属心愿”公益活动引起多方关注,记载方练伯(方德铨)烈士的史料也陆续地被发现。如果您知道更多有关方练伯(方德铨)的史料,欢迎拨打0539-8966111提供线索。

1941年11月,汉斯·希伯为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毅然拿起枪与敌人战斗到最后一刻,把热血洒在了沂蒙山上。在沂蒙革命老区临沂,汉斯·希伯是家喻户晓的伟大国际主义战士,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献出了鲜血和生命。作为他的翻译,方练伯(方德铨)的名字也镌刻在沂蒙大地上。

1941年10月4日,希伯来到沂蒙山区。不久后,他就挥笔写下了《在日寇占领区的旅行》这篇著名通讯,生动讲述了从苏北到山东的经历。一个多月的时间,希伯在沂蒙山区的千山万壑中采访,他常常背着一个牛皮图囊,图囊里有地图,还有一个单筒望远镜。这期间,他的翻译方练伯(方德铨)一直陪着他。每一篇译文里,每一个字符中,都饱含着方练伯(方德铨)为革命事业牺牲一切、奉献一切的伟大革命精神。

在山东期间,希伯爱上了沂蒙的山山水水,也爱上了这里的英雄人民。希伯的牺牲,让沂蒙山的人民悲痛欲绝,据说一位认识希伯的沂蒙老乡临终前嘱咐儿子,如果希伯夫人来临沂,一定要代表全家去看她。相信,在那段血与火的革命战争年代,与希伯如影随形的方练伯(方德铨)也定与沂蒙人民结下了深情厚谊。如果您手中有汉斯·希伯翻译方练伯(方德铨)的相关史料,或者有口口传颂的故事,欢迎联系我们。这个清明节,让我们一起缅怀革命先烈,传承革命精神。

临报融媒记者 付茜

延伸阅读:

扬州籍烈士方德铨的史料陆续被发现

近日,发现方德铨烈士安眠之处的扬州市江都区宜陵镇中学教师、负责江都区革命史资料收集整理工作的学者纪树青,发来一批北京新四军研究会军部分会资深新四军军史研究专家曹晓渔提供的从盐城新四军纪念馆收集到的资料,其中有3张民国三十年(1941年)7月11日至7月13日的《江淮日报》版面,连载了希浦的文章《世界大战在现阶段的性质》,翻译是方练白。“经考证,希浦是美国太平洋学会记者、德国共产党员汉斯·希伯,方练白正是扬州烈士方德铨,这是他除方练伯之外的又一个化名。”

新华社著名记者李洛回忆

曾和方德铨在苏北盐城新四军军部见面

纪树青告诉记者,大约在1940年,美国进步作家史沫·特莱因病离华后,一直担任其翻译并陪其赴安徽大别山解放区进行调研采访的方德铨后来去了苏北盐城新四军军部,不久便遭遇皖南事变,方德铨腿部中弹受伤,被转移到安庆。在苏北盐城新四军军部期间,方德铨意外地碰到了一位才分别不久的故人——《美国大地的伟大女儿》的作者、新华社著名记者李洛。当时,李洛还是一位20岁的青年记者。

在盐城新四军纪念馆提供的由安徽省文化厅革命文化史料征编室在1998年10月出版的《抗日时期革命文化史料选编》一书中,有一段李洛写的《〈大别山日报〉怀旧》一文中,李洛特别提到了与方德铨相识的过程。

方德铨烈士遗照

“青年译员方练白同志,从写字台旁起身迎接着我热情握手,表示欢迎。他中等偏高,年龄在二十五岁左右。一张白皙饱满略显呈方形的面庞,显得清秀俊雅,仪容洒脱。他戴着一副黑色镜框的眼镜。他穿套藏青哔叽的中山装,梳着乌亮的分头,全身闪耀着青春的光辉。他是一位典型的、带有书生气质的革命知识分子的形象。他与我用汉语交谈,流露出浓厚的扬州方言的乡音。而他做英语翻译时,是相当准确的国际标准语音。史沫特莱不时点头、微笑,对他的翻译表示赞赏和满意……”

在采访中,李洛说他全神贯注地倾听,并细心地记录。方练白同志用笔和本子也在写点什么,有时低声地重问史氏一些说得过快,一时难懂的词汇。史氏总是耐心地重复几遍,甚至还用各种手势,来准确地表达她的意思。

李洛在文中提到那是一次“愉快而难忘的采访”。“方练白同志特地送我出门。我怀着感激的心情对他说:‘真应该感谢你,没有你当翻译,我的采访任务就没法完成!’方练白同志却谦虚地说:‘大家都是为了抗日工作,这是我应尽的责任,不要说什么谢不谢的话,如果还有什么需要了解的,在我们离开大别山之前,直接提出来就好了。’我被他的诚挚所感动,和他紧握双手。最后,我们在岔道上分手告别。他伫立了很久,凝视着我的背影高声说:希望以后我们会见面!”

不久,李洛与方德铨很快有了第二次也是最后一次见面。“1940年2月以后,我跟随地下党撤退到无为新四军江北游击队,后来在苏北盐城新四军军部(那时我在华东抗大政治部工作,竟然真的又和方练白同志在一次军直(军部直属机关)干部大会上见过一面(当时他在外事部门工作)。原来,他原名叫方德铨,江苏省扬州市人……”

1941年7月《江淮日报》发表

方德铨为汉斯·希伯翻译的《世界大战在现阶段的性质》

李洛讲述的这段历史,证实了方德铨在苏北盐城新四军军部工作的经历。上述的那3张1941年7月11日至7月13日出版的《江淮日报》,他翻译的汉斯·希伯的文章《世界大战在现阶段的性质》上、中、下篇更是证明了方德铨和汉斯·希伯在牺牲前的工作。

在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的《苏北有个盐城—盐城抗战史话》一书中,记者找到了在多篇记录方德铨生平时提到的那位“国际友人”汉斯·希伯的介绍。文章《德国人汉斯·希伯在苏北》这样写道:“1941年6月1日晚,夜幕降临后,苏北盐城公共体育场正举行着一个盛大的欢迎晚会,新四军军部直属机关、盐城地方党政干部和工农商学各界代表4000余人参加。大会开始后,新四军代军长陈毅首先致欢迎词:‘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已经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外国朋友的支持。美国太平洋学会记者、德国共产党员汉斯·希伯和夫人就是最突出的一例。希伯夫妇是我们新四军最可靠的朋友。我们的事业是正义的,是必定胜利的。’……”

希伯(Hans shippe),1897年出生于奥匈帝国的克拉科夫(原属奥地利,现属波兰)。大学毕业后在莱比锡和斯图加特等地从事德国工人运动,并加入德国共产党。他到过苏联莫斯科。1925年他来到中国的上海、广州参加了中国的大革命,在北伐军政治部工作。大革命失败后。希伯回到欧洲。1932年与秋迪·卢森堡(德共党员)结婚。后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第二次来到上海,一边从事马列主义理论和中国政治时事的研究,一边以美国太平洋学会记者的身份从事新闻记者工作。全面抗战爆发后,希伯到达武汉。1938年春,在武汉八路军办事处的安排下,希伯到达延安,会见了毛泽东。1939年2月,希伯到皖南新四军军部采访,见到过新四军军长叶挺、副军长项英。在这里,希伯结识了陈毅。

文中提到,苏德战争爆发后,国际形势发生急剧变化,陈毅与一直关注欧洲政治时局的希伯交换了看法。不久,陈毅在盐城举行记者招待会,希伯应邀出席。陈毅在会上发表了对时局的看法。7月11日,希伯写出了《世界大战在现阶段的性质》一文,刊登在华中局机关报《江淮日报》上。希伯在该文中提出中国、苏联与英美合作的重要性。他说:“只有把一切反法西斯的力量团结起来,也只有在这个广泛的基础上,反法西斯的胜利才有保证。”

希伯还收集了大量有关新四军的第一手资料,写成了《中国团结抗战中的八路军和新四军》一书,其中的新四军部分在苏北完成,长达八万多字。

文中还提到,1941年8月,希伯提出前往山东和河北敌后根据地采访,陈毅答应了他的要求。临行前,陈毅送希伯上路,并派部队护送。从此,希伯离开了苏北。希伯到山东不久,在日军对山东沂南一带发动大“扫荡”中,与日军英勇作战,壮烈牺牲,时年44岁。“这期间,方德铨应该一直陪同翻译,最终与这位国际友人一起牺牲在日寇的枪林弹雨中,长眠于大青山。”纪树青感慨地说。

大青山胜利突围纪念馆里的烈士名录上,有方练伯的名字

扬州晚报记者 张庆萍

( 编辑: 李婷)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