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精神在心中▪识字班的故事㉖丨追寻那一缕“永不消逝的电波”

临报融媒 2023-04-26 阅读次数: 8265

秦维秀,1927年10月出生于沂南辛集镇世和庄村,父亲秦鸿钧(原名秦相猷),母亲李洪兰,均为中共党员。

对于父亲,秦维秀的印象很模糊,她数次眼泪汪汪地念叨:“那时候我太小了,不记事,怎么也记不住父亲的脸。”记不住父亲的脸,应该是这位近百岁老人心中最大的遗憾了吧。当年音讯不通,不能父女重逢。后来父亲在上海以身殉国,再后来父亲的事迹被拍成了电影,搬上了银幕和舞台,但当年的放映队还是刻意避开了烈士的家乡沂南世和庄村,就是不忍心让烈士的亲人们看到他受酷刑而死的场面!就这样,90多年过去了,父亲在女儿的心里,一直是那个模糊的印象——有着亲切的笑脸,年轻、清瘦、声音明朗。

据秦维秀老人回忆,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父亲心中对革命事业的坚持和信念,影响了他对小家庭和妻女的关照。再后来,父亲几度被捕,家里变卖了全部家产才将他赎回。但他就算是身无分文,哪怕一路流浪也去投奔了党组织……多年以后,等来的,竟是他的死讯。父亲离乡的那一年,秦维秀才3岁多。这一家老的老、小的小,吃尽了苦头、受尽了为难。那时候村里的人都穷,秦维秀家更穷,家里的房子和田产早都被卖了,奶奶和母亲带着她住在一处废弃的老屋里,天上下大雨,屋里漏雨的地方落的雨更大,有时候甚至会连屋顶上的麦秆和泥土一起冲下来。有一次下大雨,奶奶和母亲忙着搬东西、接雨水,顾不上管她,天空忽然电闪雷鸣,一下子把小秦维秀给吓得扑倒在了泥水里。往后好多年,秦维秀都非常害怕打雷、打闪的下雨天,更是一心盼着父亲能早早回来保护她们。

后来秦维秀渐渐长大了,知道了自己的身世与村里别的孩子不同。虽然母亲和奶奶一样都裹着小脚,但母亲还是经同志们介绍入了党。家里的口粮不多,她们却常常是把好点的的煎饼送给工作队和地下党,自己去田地、山坡上挖野菜回来吃。

秦维秀对当年的工作队印象很深刻,她还提到当年的指导员姚明和姚广,是他们带着她和许多姊妹们上识字班、开会、学文化,并且介绍她入了党。秦维秀说,自己是1943年上的识字班,担任过识字班队长。1944年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来她又受党组织委派,到莒县大马庄培训了15天,主要学习党的纲领、对敌斗争经验等,课间还学习扭秧歌、唱革命歌曲等,那时候可真是见世面了!

回来后,秦维秀积极组织“识字班”开会,传达培训内容,开展学文化、查路条、秘密给地下党工作队送饭等行动。因当时地主、汉奸等反动势力猖獗,地下党工作队白天在村东地窑里开展工作,秦维秀就带领识字班队伍,借着挖野菜的机会将饭菜带到村东去,还约好了以三声口哨为暗号,保障了工作队的伙食。

战争时期,秦维秀组织全村妇女利用空闲时间做军鞋,附近几个村五天一逢集,秦维秀每一集都将收集来的好几花篓军鞋送出去。她还呼吁村民们省下口粮,磨糊子、烙煎饼支援前线……那时候,秦维秀心里只有一个念头:积极参加革命,早日迎来解放,就可以见到父亲了。

村子里一起从小玩到大的“识字班”们,到了十七八岁就都纷纷嫁人了,但秦维秀一直在等,她想等着父亲能回来给她发嫁。这期间,秦维秀有很多机会走出农村,跟着部队南下、参军、参加工作等,哪一次都能让她离开小村,到广阔天地去,但每一次,都被秦维秀的奶奶给挡了下来。秦奶奶认为,自己英俊帅气的儿子几度被捕受尽折磨和惊吓,后来又远走上海,至今音讯全无,说什么也不舍得让儿子留下的这唯一的一点骨血再有什么闪失,就算生活得艰苦,也要放在眼前看着、守着,等着儿子回来后,她才肯放手将孙女交给儿子安排。没想到这一等,就等到了秦维秀22岁。22岁那年,秦维秀带着母亲,嫁给了她姑姑家小她一岁的表弟,来到了距离世和庄村不足10公里的刘家八角汪村。

嫁到婆家后,她担任过村里的党支部委员、妇女主任等职务。她一心扑在工作上,带领村里的“识字班”和妇女们学文化、开展妇救会活动,组织村民们进行农田基本建设,开梯田、修堤坝、建水渠,充分发扬了革命精神,也体现出“妇女能顶半边天”的干劲儿。

自打秦维秀嫁过来,丈夫不但全力支持她的工作,自己也是更加积极要求进步,后来秦维秀的丈夫也担任村大队书记多年。婚后夫妻二人琴瑟和鸣,生育了3儿2女一共5个孩子。3个儿子后来也都入了党。

96岁高龄的秦维秀老人记性还很好,唱起当年的老歌来铿锵有力,让人心潮澎湃。随着她的歌声在小村上空飘荡,那段红色历史仿佛也在眼前重现。老人又一次眼泪汪汪地拉着我的手说:“我盼了一辈子,也没把父亲盼来啊!但每当县里、市里还有上海来人,我就像见到亲姊妹们一样的亲,就当是父亲对我的牵挂和惦念,找了你们来传达了。我现在吃穿不愁,县里每年两次到家里来慰问,孩子们也都各自奔着好生活。我们也算是继承了父亲的遗志了吧……”

回望那个炮火连绵、硝烟不断的战争年代,正是有了秦鸿钧烈士那一代又一代先烈的抛头颅、洒热血,前赴后继,才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国富民强和小康生活。

远去的父亲,是秦维秀心中一缕不可磨灭的红色电波;千千万万与秦鸿钧一样牺牲在战场上的沂蒙儿女,更代表着一种铮铮铁骨的沂蒙精神,值得我们永远铭记,更值得我们传承下去。

□ 冯潇

( 频道编辑: 罗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