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精神在心中▪识字班的故事㉗丨​代献荣:是党员就要听党的话

临报融媒 2023-05-08 阅读次数: 12468

代献荣,出生于1927年11月,先后加入儿童团、识字班,1943年11月成为中共正式党员,被安排于鲁南三地委工作组工作,孟良崮战役期间在野战医院照顾伤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长期从事基层妇女工作,曾出席山东省妇联系统积极分子会议。

“1941年鬼子来扫荡,我在村里的儿童团,天天在村口站岗、放哨。”代献荣出生在沂南县依汶镇邵家湖村,在儿童团里,她虽然个头矮小,但年龄算是比较大的,所以表现得最为沉稳和机警。她的这些表现被地下党员也是村里的党支部书记邵长青(音)和负责妇女工作的支部委员周树兰(音)看在眼里,就发展她当了地下工作联络员。“我长得又矮又瘦,看上去像个八九岁的孩子。我经常挎个篮子,装作去地里挖野菜,把情报放在南大林(当地农村把坟地称作‘大林’)的供桌台下面,有放在那里的消息我就取回来。”那个时候,去草坡里挖野菜、拾柴禾,是农村孩子常做的事,谁也不会想到,这个不起眼的小女孩,是在做一件光荣而崇高的大事呢。

1941年和1942年,日本侵略军对沂蒙地区进行疯狂“清剿”,所到之处实行烧光、杀光、抢光“三光”政策,许多村庄被洗劫一空或烧成废墟。但不管在怎样恐怖的环境下,代献荣都能出色地完成党组织交给她的任务。1943年11月,16岁的代献荣被吸收为一名正式的共产党员,负责村里的识字班工作,发动妇女做军鞋、缝军衣。“一开始缝军衣的时候,袖子怎么也上不好。部队的女兵就教我们,在肩中缝后下三指,对准袖子上的后杠,就上好了。”老人用手在我的胳膊上比划着说。

那时候沂蒙地区农村妇女的思想普遍比较守旧,再加上国民党反动派抹黑共产党的宣传,所以代献荣最初发动妇女加入识字班并不容易,她常常要挨家挨户反复上门动员,才能说服姐妹们加入到识字班的行列。一旦进了识字班,这些妇女姐妹的思想一下子就转变了,大家一起识字、学唱歌、忙生产,这种火热的新生活,让这些从未出过家门的妇女姐妹深切感受到自身解放的喜悦,每个人都迸发出前所未有的热情和干劲。

“1944年秋天,我被派到党校学习,学校在沂南县岸堤镇的艾山前村。一开学负责人就给我们讲话说,结业后学员要外调,谁也不能打折扣。”代献荣老人对这段历史记得特别清楚,“我们那个班有30多个人,给我们上课的老师叫刘建一(音)、李子超(音),还有组织部的尚部长。我对组织表决心时说,坚决不打折扣,是党员就听党的话!”老人说到表决心这句话时,特别加重了语气,打着手势,眼神里透出坚定的光芒。

“在党校结业后,我被分到地委办工作队工作,队长叫武谦。”代献荣老人说,当年他们这支工作队属于鲁南三地委,主要辗转于蒙阴、莱芜、新泰一带,发动群众开展“减租减息”土地改革运动,工作地点不固定,组织安排去哪就去哪。

1947年5月孟良崮战役打响后,代献荣所在的工作组全部抽调到后勤服务,男同志做支前工作,女同志则到野战医院照顾伤员。“我们每天除了洗衣服、洗纱布,还要按时上山给伤员送水、送饭。上山没有路,都是树棵子和乱草丛,走到陡的地方脚下容易打滑,手里提的泥罐子就摔碎了,只好再下山重新拿。”老人说,那时候盛水都是用当地老百姓烧制的泥瓦罐,很容易摔碎,她们上山送一次饭,往往要折返好几次。老人还说,有的伤员衣服都被血浸透了,洗的时候都是通红的血水,她们常常一边洗一边掉眼泪。“战斗结束后,医院随军撤走时,给我们每人发了两块肥皂和一条毛巾,算是奖励,大家都可高兴了。”

此后,代献荣又重新回到三地委工作,主要在沂南、临朐一带活动。“四处都是山,我们走夜路的时候又多,每个人都给配了一把手枪和两枚手榴弹防身用。”说到这里,老人脸上现出一股英气,“长枪、短枪我都会用,盖子枪好打,瞄准了就行。”

1949年秋天,人民解放军踏上了进军大西南的征程,沂蒙革命根据地派出大批党政干部随军南下,到新解放区接管政权。代献荣也是南下干部中的一员,她跟随部队到了江苏新浦,查体后,组织上通知她身体状况不适宜南下,就把她留在了江苏海州从事妇女工作。

1950年,代献荣从海州调回沂南,在孙祖公社先后从事青年、妇女工作。“1952年秋天,我被派到山东省妇联干校学习,第二年又在地委学校学习了一个半月,觉得浑身都是干劲。”1953年,代献荣作为沂南县两名代表之一,在县妇联主任、孟良崮战役支前拥军模范李桂芳的带领下,光荣参加了全省妇联系统积极分子会议。

“在济南开了一星期的会,省妇联领导安排我们参观了棉纺织厂,看着白花花的棉花进了车间,经过一道道工序,好看的花布就出来了。”“我们还参观了珍珠泉、趵突泉,泉水呼呼地往外冒,水里还养了好多金鱼。”

李桂芳就是当年在孟良崮战役中,带领31名姐妹用身体在汶河上搭起“火线桥”的那位妇救会长。“李桂芳比我大两岁,我俩是好姐妹,到一块儿就有说不完的话。后来她调到临沂工作了,我去临沂开会就住她家里,她管饭;她来沂南出差就住我家里,我管饭。”看得出,这对在战争年代出生入死的战友,她们之间朴实深厚的革命感情,早已超越了普通的血缘亲情。

代献荣后来又先后调到砖埠、辛集、依汶几个公社,始终从事基层妇女工作,到哪里干都是沂南县的一面旗帜,直至光荣离休。

老人一口气讲述了自己的革命经历,我几乎不曾插话,只是在默默记录着。“我们的党走过了二万五千里长征,建设了新中国,有了今天的繁荣昌盛,那是因为执行了一个坚定的方向,就是为共产主义而奋斗!”我听了内心为之一震——这就是一位老党员的政治胸襟!

老人收回思绪,喝了点水,看着身边的大女儿宗宝萍,欣慰地笑了:“我最满意的是,我全家人都在党,都是党员!”

宗宝萍找出了母亲的一些老照片和一大摞荣誉证书,还有一枚擦得锃亮的子弹壳。老人一件件地摩挲着,仿佛是在摩挲那段光辉的岁月。

□ 刘云华

( 频道编辑: 罗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