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河丨宝峰寺历史之谜

临报融媒 2023-05-22 阅读次数: 13735

宝峰寺,位于费县梁邱镇关阳司村北嵩山(又作松山)脚下,是一座千年古刹。根据清道光《重修宝峰寺碑记》记载,唐代开元十六年,僧人澄寂始建宝峰寺,初名海云寺,金代为宝峰寺,寺名延续至今。

1.昔日宝峰寺

据了解,过去宝峰寺分东西两个院落,有大殿、魁星阁、戏台等,石碑、和尚灵骨塔二十多座,五棵古银杏树。关阳李家还在这里建了一处别墅,因在嵩山之阳,取名“嵩阳书屋”,在这里闲居读书,以文会友。

有关宝峰寺的记载非常少。目前仅见于清光绪《费县志》、元代《李公生祠堂记》和上面提到的《重修宝峰寺碑记》。

从碑文中可知,宝峰寺内有龙泉,有李公生祠。清代道光年间重修前,仅余一座楼,佛殿徒有四壁,神像残旧,叶落空山,虫鸣荒径,一派荒凉景象。李氏家族出面修复宝峰寺,修建房屋27间,其中增修碧霞元君、诸位圣母像,以庇护一方百姓。碑记中特别提到了重塑文昌星像、重修魁星像,是为了崇尚文教。

清代末年,宝峰寺被改成学校。后来,寺庙被拆除。1955年,当时梁邱区组织群众在宝峰寺修建了一座水库,就取名宝峰寺水库。

李松荫在宝峰寺筑嵩阳书屋,静修读书。他的曾孙李家声游嵩山时作《游嵩山经宝峰寺》一诗,描写了嵩山宝峰寺的秀美风光。他在诗中写道:“嵩高一路拨云封,巧结仙缘是宝峰。树影半遮云际寺,泉声遥和岭头钟。雪残古径泥粘屐,诗贮奚囊客倚筇。石磴小休回首望,香烟漠漠掩青松。”

这首诗虽然只是费县本土诗人描写家乡风光的诗作,却有着非常强的画面感,如同一幅山水古画挂在眼前:青山古寺、白云树影,泉水晚钟、残雪石磴,诗人回望、香烟青松……中国的古诗古画,展示的不只是风景,更是一种心境,即使千百年后,见此诗此景,感悟依然相同。

2.李公祠里的宦迹

宝峰寺里的李公祠,据说是为了纪念金代的一位县尉李正夫,《李公生祠堂记》中评价他威爱兼行、宽猛相济、政绩卓著,清《费县志》中也记载有他的事迹。

李正夫,济江人,金代费县县尉。他出生于世家大族,气概倜傥、才智过人,从善如流、嫉恶如仇,因政绩突出屡次升迁。

李正夫任费县县尉时,费县遭遇蝗灾,他到任三天便受命灭蝗。祈祷于蒙山神祠,一夜过去,蝗虫飞离县境,人们相互庆贺。到了第二年,蝗灾又发生,民众捕除,日夜不停,李县尉说:“这是天灾,岂是人力所能战胜?”于是,他放捕蝗的民夫回家。第二天,飞蝗自行灭亡,积存数寸。到了秋天大旱,李县尉祈雨至诚,感动神灵,庄稼生长未受影响,大获丰收。官府有了税租,民众无衣食之忧,真是消患除灾,有功德于民。

在古代,百姓面临灾难的时候,往往会求助神灵,祈求化解灾难,也许仅仅是巧合,但人们情愿相信是李县尉勤政爱民、为民请愿,才会感动神灵、天降福泽。

正隆年间,费县土匪活动猖獗,土匪到村里抢劫,杀害良民,百姓因害怕报复而不敢提供线索,官府来抓捕却找不到踪迹。仅仅两三年的时间,土匪势力发展很快。李正夫多方打探到土匪的巢穴,亲自指挥剿匪,出计诱捕,他不动干戈进行抓捕,不用大刑使其服罪,漏网的土匪自己投案自首,让人十分钦佩,从此老百姓敢睡安稳觉了。李正夫平定匪乱,社会逐步稳定。后来有海盗入费县抢劫,他带领官兵追捕,一直追到平仙顶,将海盗全部抓获。

李正夫为民除害,广施仁政,深受费县民众爱戴。后转任会宁,百姓依依不舍,无以报答,众人商议为他在宝峰寺立生祠,塑像纪念,为他祈福祈寿。希望他能常驻本地,继续保一方平安。同时,也昭示后人,为继任者树立一个典范。

3.寻找宝峰寺

历经千年的风雨,有过诗情画意的宝峰寺,到底在哪里呢?我们来到宝峰寺水库,寻找寺庙的遗迹,但很遗憾,除了一个小水库,我们没有发现什么有价值的线索。

一名对当地历史比较了解的老人说,在过去,宝峰寺的泉水流到河里,而山地却因为缺少灌溉,庄稼干枯。1955年冬天,当年梁邱区组织群众修建宝峰寺水库,这个水库是费县建设最早的三个小水库之一,另外两个是费城的葛峪水库和方城的金山水库。1957年所立的“联建水库”碑文,记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费县人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战天斗地,建设水库的过程,展现了梁邱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人力能胜天”的豪迈气概。

在联建水库碑南面水渠上,我们发现了一块重修宝峰寺的残碑,时代不详,但也是我们能看到宝峰寺早古老的样子。

看水库的大叔告诉我们,最初的宝峰寺其实是在大殿湾,后来才迁到这里,大殿湾那里还有“鹰爪文”。大殿湾是梁邱镇寨前村赶牛路自然村的一个村民小组,非常偏僻。梁邱在费县的最西南,大殿湾基本上是梁邱镇最西北的村庄。从大路到小路再上山路,我们在一户农民朋友家停下车,这里是距离大殿湾最近的地方,也是全村位置最高的地方。我们去时正是苹果成熟的季节。热情的村民请我们吃苹果,居然又脆又甜,汁水又多。山楂也是,又红又亮,味道纯正,酸甜可口。可能是因为此处海拔高,山前光照充足,没有一点污染,所以有这么好的品质。

这里的村民很有生活情趣。房屋依山而建,没有很高的院墙,视野非常开阔,四周种着菊花,还有过去农村常见的花草,玫红色、黄色、白色,颜色特别纯、特别艳、特别新鲜。

宝峰寺遗址在两山之间的山洼里,面积不大,风光却是很好。这里的文化遗存很少,我们心心念念的“鹰爪文”,只是在一块岩石上凿出槽碾的石槽旁边,看到石头上隐约有字。待做出拓片之后,看出了“宝峰寺”三个字,原来这是一处摩崖石刻。

我们继续寻找,旁边的几块石头,有的地方比较平整,有人为加工的痕迹,但上面的字,若有若无,即便做了拓片,也没有看出什么,毕竟是千年以前的石刻,看来已经完全没入了历史的烟尘之中了。但能在石刻上寻得“宝峰寺”三个字,也算不枉此行。

到大殿湾寻古探幽,是一个心愿的了结,但我真的喜欢这个偏僻的村庄。原来我们理想的田园生活,就是这个样子——背依大山,面朝原野,居高临下,有充足阳光,如同步入黄四娘家,鸡鸭成群、瓜果满园,千朵万朵、鲜花满蹊。

杨东霞

( 编辑: 李济华)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