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河·寻迹丨“秃尾巴老李” 在沂水的四则民俗事象

临报融媒 2023-05-22 阅读次数: 14919

美国学者劳费尔在《中国伊朗编》中说:“其实,张骞只携带了两种植物回中国——苜蓿和葡萄树。在他的那个时代的史书里并未提及他带回有任何其他植物,只是后代不可靠的作者认为其他伊朗植物之输入都要归功于他。日子久了,他成为传说故事的中心人物,几乎任何来自亚洲中部来历不明的植物都混列他的名下,因此他终于被推崇为伟大的植物输入者。”

这种“混列张骞名下”的现象,要仰仗民间信仰中对英雄崇拜的心理基础,这和另一个民间传说“秃尾巴老李”中将不少地方传说中的主角光环“集大成于老李”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即便是在沂水县,关于“秃尾巴老李”的传说在杨庄镇、四十里堡镇、夏蔚镇、姚店子镇等地也都有一些大同小异的版本。同时在口口相传被津津乐道的语言故事外,在一些约定成俗的、比较固定的集体行为中,还有着能被亲眼目睹的文化事象。

1. 龙形面灯没尾巴

正月十五蒸面灯是一项传统民俗。因为蒸面灯中包含了一些关系农业生产的预兆,农妇多依此来占卜粮食的收成、年景的丰歉,现在看来毫无科学道理,实属迷信而已,况且现在有蜡烛乃至电子灯的替代,已经很少有人家费事蒸面灯了。

但在四十里堡镇一些村民家里,还有老人坚持这项民俗,得赖于此,“秃尾巴老李”的断尾形象才能在蒸面灯活动中得以存现。

龙形面灯放在粮囤上,一般要蒸一公一母两条龙。在这个镇一些村庄,这种面龙又被称为“圣虫”。“圣”有指传说中神仙的意思,比如齐天大圣;“虫”这个字古代读“毁”音,甲骨文中是一条蛇的形象。能和神仙一样腾云驾雾御风而行的“圣虫”自然非龙莫属了。

造型过程中,公龙与母龙的面胎一般,只不过母龙用“顶针”扣出龙鳞的样子,身上比较光滑,而公龙用剪刀或者是“秫秸裤”戳上,浑身自然是尖刺嶙峋。

而在为公龙戳好龙鳞后,要用刀将尾巴斩断,制作的老人特意解释说,这就是按照“秃尾巴老李”的传说做的,在她心里,这条龙就是“秃尾巴老李”的“化身”。

2. 三变村名为“攀龙”

四十里堡镇有一个村,据当地老人们讲,很久前该村兄弟俩因生活所迫一起去闯关东,商定混不好再回来,混好了就不回来了。所以临走前在房前屋后、院子内外都种上了树。多年后,弟兄俩在东北安家落户扎下了根,决定不回沂水老家了。因此决定让人将老家栽植的树木全部砍伐掉,售卖换钱。

由于多年的生长,哥俩种下的树木已经成片成林,远远望去恍若一片绿云,景象蔚为壮观。可是自从这片林木被砍伐变卖后,整个村子一下子变得光秃秃,因此当时一些外面的人就嘲弄道:“这个村子让人家给屠剥干净了。”

《沂水县地名志》中也记载了一个类似的传说:“后李姓无居人,肖、张二姓穷困潦倒,将树木杀光,迁往他乡。时人讥讽,得名‘土一把’……后在村西打了两眼水井,鉴于原名不雅,而改名双泉官庄”。如今在此村的一处,有一块立于2017年清明节期间的墓碑。据当地老人讲,碑后本为一荒坟,几近平地。后来被覆上几车土,又修筑了围墙,据碑文显示,此乃“秃尾巴老李任氏之墓”。村后一条东西路南侧的墙体上,还用连环画的形式绘出了“秃尾巴传奇”的故事梗概。

有些村民表示,原本觉得村名有些“戏耍”的味道,才改名“双泉官庄”的,没想到现在和“秃尾巴老李”这条神龙攀上关系,从前的“土一把村”在一些人那里谐音而讹化为“秃尾巴村”,真是没想到的事。

3. 扔刀甩铲压冰雹

沂水在五黄六月里经常下“布雨”,即暴雨。一时间雨滴连珠成线,像蜘蛛吐丝,把天地粘合在一起一般。这个时候鸽子蛋大、鸡蛋大的雹子往往也随之从天而降,砸碎房瓦、水缸,打伤牲畜,砸烂树木庄稼,敲碎青瓜蛋子……严重时家里一片瓦砾,地里一片狼藉,老百姓苦不堪言。

院东头镇辛子山、田家峪村北的山坡上,建有一处“雹泉庙”,专门供奉雹神老爷。而许多地方的群众普遍认为,雹子是“秃尾巴老李”兴风布雨时带来的“冷子”。既然是这条秃尾巴龙带来的,那么只要把它赶走,就能攘除这种灾害天气。在与”秃尾巴老李“相关的传说中,这条小黑龙的尾巴是被锄头、铁锨、刀斧等砍断的,因此这些农具对小黑龙自然有威慑的作用。

据记载,文登一带下冰雹时,百姓就往外扔菜刀、铲子“吓唬它”;泰安、临沂等地一到下冰雹的天气就往天井里扔菜刀;册山一带,则有往外扔石刀和锅盖顶赶“秃尾巴老李”的风俗;还有地方是连擀面杖和筷子一起扔的,取谐音“赶快”之意。具体到沂水县院东头镇的东水旺庄村,四十多年前遇到这样的灾害天气,群众也是抓紧往天井里扔菜刀、擀面杖,虽然当时没听说这是否与秃尾巴龙有关,可一辈辈的人就这么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地传承着这个民俗。现在要是住楼房的再如此这般,恐怕就要被当成“高空抛物”危及公共安全了。

4. 姥娘门上祈雨方灵验

“秃尾巴老李”传说在全国各地各有源流,黑龙的母亲姓甚名谁,也是莫衷一是。双泉官庄的那通墓碑上说其母亲姓任,在夏蔚镇甄家疃村却又说其姓张。

研究“秃尾巴老李”传说多年的朱文高师傅说,张氏与李家定亲后,夏日某天与母亲在外乘凉,被行云布雨的龙王所戏,没“出门子”就产子,而且还是一条另类的小黑龙,自然是令人羞耻愤怒的事情。于是,生下没多久的小黑龙被怒气冲冲的姥姥砍掉尾巴,小黑龙侥幸逃过。

张氏没过门就产下小黑龙,这门婚事的结果不得而知,但小黑龙却顶了李姓儿子的名义,其他地方的传说也往往是通过群众口口相传的集体创造,并做着自认为合理的、解释得通的变通,到最后就都统统让其“姓李”了。

在甄家疃一带的传说中,小黑龙虽然姓李,却和李家“一毛钱关系也没有”,所以,其他地方祈雨活动中往往是李家人参与祭拜才能感应神龙,而甄家疃村祈雨,必须有张姓人士到场方才灵验。

尽管“秃尾巴老李”的传说具有虚幻性,传说里面发生的一些情节、故事,在现实世界中难以实现和存在,但由此引发的一些民俗事象却是鲜活生动地存在于生活当中的,是传说故事在生活中的真切反映。这虚幻传说与真实民俗相辅相成,通过蒸半截尾巴的龙灯、祈雨要姥娘门上的张姓人参加、下冰雹扔刀铲的攘灾仪式,让这些传说故事具有了传承的基础;而民俗事象也因为这些传说找到了解释,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民众“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窘境。

双泉官庄与“秃尾巴老李”搭上关系,除了是对传说“正是体现在那成长、发展与演变之上”活力的解释,证明了“秃尾巴老李”是“活在人们心灵上的传说”之外,更是制造了一处关于这个传说的“纪念物”,使得“秃尾巴老李”这则普遍性的传说,有了地方化的演绎,成为当地群众不自觉的家园意识的反映,也是让传说得以瓜瓞绵绵的一种动力所在。

闫方勇

( 编辑: 李济华)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