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巴黎7月9日电专访:中国戏剧走出去应在国际语境彰显文化辨识度——访北京青年戏剧节艺术总监孟京辉新华社记者张曼
“中国戏剧要想真正走出去,首先需要一个共同的国际语境,其次是彰显自身文化辨识度,而辨识度的建立则需站在全球视野的高度。”北京青年戏剧节艺术总监、戏剧导演孟京辉日前在法国阿维尼翁戏剧节上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表示。
阿维尼翁戏剧节由法国戏剧导演让·维拉尔于1947年创办,是全球最具影响力的戏剧艺术节之一。中国戏剧团组自2011年起参加阿维尼翁戏剧节,已累计演出当代戏剧作品20余部。在阿维尼翁举行的第72届阿维尼翁戏剧节上,包括孟京辉戏剧工作室作品《臭虫》在内的8部中国作品亮相戏剧节“离开”单元。
据悉,北京青年戏剧节与阿维尼翁戏剧节“离开”单元自2011年以来建立了双向合作机制,互相选送作品参加对方的戏剧节。孟京辉表示,倾向于在阿维尼翁舞台上推出中国年轻戏剧人,并希望向外国观众展示一些具备国际交流空间的作品。“如注重肢体语言、音乐的作品,或是当下国际共同关注的题材。”
在孟京辉看来,阿维尼翁戏剧节代表着世界戏剧文化坐标体系,中国戏剧工作者们不仅在这里展示作品,提升自信,也能开阔眼界,熟悉国际语汇。
他认为,自身文化辨识度的建立需站在全球视野的高度,表达对世界的看法、对理想的探求和对未来的希望。“辨识度应是人类的辨识度。”
孟京辉介绍,目前中国戏剧作品展示的特色在于“内在的张力、紧张感和辩证的矛盾以及当代年轻创作者的活力,在自身特点突出的同时善于接纳”。
他时常向国外合作伙伴介绍中国当代戏剧的发展方向。“以往文化交流着重推介中国古典文化,但是目前外国观众期待更多地看到中国当代精神,当代年轻人的世界观和活力。”他说。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发展、政府扶持力度加大以及民间力量崛起等多重因素,中国戏剧发展迅速。孟京辉表示,目前是中国戏剧发展的好时机,但也是一个应该警惕的时机,希望戏剧创作者能抵制商业社会诱惑,回到作品本身,真诚创作。
此外,他呼吁加强戏剧美学教育,提升大众整体审美,培养一批“用眼、用心和用脑”的观众,滋补和促进戏剧创作。
“戏剧是在不强调讲故事的情况下,把情绪、形式感和美学以及内在核心彰显出来,希望中学能够开展戏剧课程,让观众在青年时代就能发现戏剧的魅力。”孟京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