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丨成成书记和她的红色山村振兴梦

临报融媒 2023-05-26 阅读次数: 7691

在临沂客户端讯 5月22日,阵阵山风越过刀刃子山,穿过茫茫林海,在沂水县西南角的西墙峪村打着转,将农家大院、精品民宿、溪涧河边传出的欢声笑语送上云霄。

西墙峪因村西山高似墙而得名。全村229户、634口人,分散在周围的16个山峪居住。这里山高林密、便于隐蔽,抗战时期是山东纵队指挥机关、鲁中军区司令部所在地,胡奇才、王建安、罗舜初等开国将军曾在村里战斗生活过,320多名八路军伤病员得到村民的掩护救助,有“山纵的好后勤”“抗战堡垒村”等美誉。

进入新时代,交通闭塞成了阻碍村庄发展的劣势,“有女莫嫁西墙峪,光有大山没有地”的“顺口溜”道出了村庄的现实之痛。

转机,出现在2019年夏天。市委组织部出台面向退役军人招考农村党支部书记的政策,26岁的王成成通过考试成为西墙峪村党支部书记,脱下军装,进入村庄,自此“嫁”到这个偏远闭塞、相对贫穷的红色山村。

2019年8月8日,王成成第一次走进西墙峪,宽不到3米、错不开车的唯一一条村路给了她一记“下马威”,村“两委”干部不信任的目光、村民的闲言碎语是“见面礼”。两天后,横扫北方大地的台风“利奇马”成为检验王成成工作能力的“试金石”。她密切关注台风动向,检查路面房屋,迅速转移、妥善安置住在山峪里的100余名群众。“利奇马”过后,村庄恢复了往日的宁静,安然无恙的乡亲们都认可了这位年轻的“识字班”。

“革命战争年代,西墙峪讲大局、做奉献、是标杆。乡村振兴新征程上,西墙峪要继续争当标杆。”一个月跑遍10个自然村,看着四周的绿水青山,触摸身边的红色历史,王成成带着全村老少爷们,对着党旗许下铮铮誓言,三年内一定叫村庄变变样。

西墙峪的变化,从几十年没变过的村路开始。西墙峪在院东头镇党委、政府的帮助下,通过与隔壁村置换土地,把入村的路拓宽到7米,铺上了沥青。路好走了,来爬山的人就多了。看着游客一拨又一拨地往村里涌,王成成嗅到了商机。

“人气旺了,我们就想着把客人留下来。留下来就得解决吃住的问题,我们就成立了专业合作社,鼓励村民开办农家乐和民宿。”王成成说,只要认准的事,对地方发展和群众有利,再难也要干下去。

先打扫屋子再请客。西墙峪村以专业合作社为平台,争取上级资金、吸引工商资本、募集社会捐赠,结合实施“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修整石屋、石墙、石板路,建设亲水平台、木栈道、工艺墙、景观坝,盘活闲置宅基地,建设12套精品民宿,屋内沂蒙风情的装饰辅以现代化的设备,交由第三方专业公司运营……梯田层层叠叠,路面干干净净,房屋错落有致,绿植、鲜花环绕其间,置身西墙峪,让人顿觉舒畅。

村庄发展有了起色,漂泊在外的村民陆续回来了。张德法脑子灵、有想法,在村里开了两次农家乐,但因为客源少,赚不到钱,只好走出大山进城发展。2022年春天,他听说村里在搞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乡村旅游,回村转了一圈接一圈,政策读了一遍又一遍,考虑良久决定重新装修自己的老屋,第三次开办农家乐。

“张家大院的主打菜是柴火鸡,最多的时候一天杀47只鸡,忙活一年挣了14万元。今年势头更好,游客更多,生意更红火,争取收入30万元。”张德法定下今年的奋斗目标。如今,西墙峪的农家乐开到了8家,旅游旺季时“一桌难求”。

住大山民宿、听松涛阵阵、尝木柴炒鸡,游客享受惬意山居生活的同时,也促进了当地群众就业增收。2022年,西墙峪实现村集体收入30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2.8万元。

传承红色基因,不忘来时初心。83年前,胡奇才将军与八路军山东纵队团级以上干部在村里的一棵大松树下合影留念。如今,在这棵“同心树”的旁边,坐落着西墙峪红色村史馆,馆内既有将军后代捐赠的革命文物,也有王成成历经一年多时间拜访当地老人、协调多方力量系统整理的红色故事、图片影像、实物档案、历史文献等相关资料,自去年秋天开馆以来,3万余名干部群众来此缅怀革命先烈,感悟沂蒙精神,汲取奋进力量。

“红绿融合”激活乡村经济,许诺誓言三年兑现,王成成从村民口中“年纪轻轻的‘识字班’”变成了“成成书记”“俺们的好闺女”。小到哪家丢了一只鸡,大到生老病死,乡亲们都要找王成成“拉拉呱”;村“两委”研究确定的事情,大家都全力支持、投工投劳。

五年部队服役,三年山村拼搏,王成成把人生最美好的年华献给了祖国和家乡建设。“今年我们将继续深挖红色文化,保护生态环境,整村争创4A级景区,努力打造成全国党性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让西墙峪更有活力,更有未来。”谈到发展思路,王成成信心满满。

临报融媒记者 朱鹏 通讯员 曹蕾

( 编辑: 李济华)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