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伪顽匪的四面夹击下,沂蒙抗日根据地曾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困难,克服经济困难,坚持抗战,成为亟待解决的大问题。1943年10月,中共山东分局根据中共中央提出的“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和“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口号,要求各级党政军群领导机关把大生产运动作为中心工作来抓,根据地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各级领导机关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了以种地、开荒、养殖等为主,以纺织、榨油等加工业和运输业为辅的生产方针。1943年12月,滨海区在莒南坪上召开全区生产展览及劳动模范大会,吹起整个沂蒙山区大生产运动的号角。
领导干部带头参加大生产
为推动群众性的大生产运动,各级党政军群负责人以身作则,带头参加生产。罗荣桓不顾严重的肾病,亲自带头挖盐田。黎玉不顾负伤初愈,同萧华等深入基层,到生产第一线召开座谈会,带头参加生产劳动。鲁中第二军分区司令员吴瑞林、政治委员王一平在机关生产竞赛中被评为劳动模范。领导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为广大干部和群众树立了榜样。八路军各部队在战斗间隙也积极参加大生产运动。山东军区在柘汪开出2000亩盐田。多数部队通过开荒生产,做到了自给大部分蔬菜、少部分粮食。鲁中军区第四团开垦500余亩,除粮食外,其他都做到了自给。
充分发挥群众的积极性
把群众组织起来是开展大生产运动的关键。各地区在群众自愿参加和等价交换的原则下,以互助组、合作社等形式组织起来,实行换工和互助。同时,各地区还把运输、榨油、医药、捕鱼等行业,以劳力、物资、资金入股等办法,组成专业或综合性的合作社。滨海区莒南县大山前村农救会长郑信,组织了一支45人的开荒队,当年开荒80多亩,滨海区授予其劳动模范称号。到1945年上半年,鲁中区变工组发展到15877个,组员122014人;开荒队127支,队员9670人;合作社928处,社员110949人。
自给自足的大好局面
在大生产运动中,沂蒙抗日根据地出现了开荒大生产、纺织大发展、军工生产迅速发展、劳武结合保卫大生产的大好局面。根据地群众家家定劳动计划,人人定开荒指标,开展开荒竞赛。1945年上半年,鲁中区共开荒近15万亩,其中群众开荒131418亩,地方机关开荒1971亩,部队开荒13959亩。由于耕地面积迅速扩大,粮食大幅度增产,群众生活得到提高,群众踊跃缴纳救国公粮,部队和机关的粮食供应得到有力的保证。
根据地党政机关大力扶持种棉,发展纺织手工业。各级妇救会更是把纺织业作为重要的工作内容来抓,掀起轰轰烈烈的纺织生产运动。各级妇救会举办一系列的纺织训练班、指导所,传授纺织技术。妇女们还组织起来集体纺织,开展互帮互学。到1945年,滨海区纺车增加到5万架,织机4000架。鲁中区有纺车228819架、织机25197架,年产布336455匹,人均拥有量达6.1尺。纺织大生产使鲁中、鲁南、滨海3个区完全实现了棉纺自给,八路军部队全部用上了人民自己制作的衣被。
在大生产运动中,军工生产得到迅速发展。一是扩大了生产规模。山东军区和鲁中、鲁南、滨海军区以及所属各军分区都建立了兵工厂,中心县也设立了军工生产机构。二是改造了设备,扩大了原料来源。三是钻研生产技术,提高了军火产量和质量。军工部门不仅能翻造、改制子弹,还能制造掷弹筒、迫击炮弹等。鲁中军区能制造无烟火药、步枪、轻机枪、迫击炮。鲁南军区制造的反坦克燃烧弹,成为日军坦克的克星。
沂蒙抗日根据地军民的大生产运动,彻底打破了敌人的经济封锁,克服了困难,改善了人民生活,储备了大批粮、棉、油、盐等重要物资,为开展大反攻和夺取抗战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市委党史研究院(市地方史志研究院)供稿